- 年份
- 2024(10631)
- 2023(15202)
- 2022(13038)
- 2021(12246)
- 2020(10101)
- 2019(23142)
- 2018(23228)
- 2017(44482)
- 2016(24179)
- 2015(27318)
- 2014(27286)
- 2013(26967)
- 2012(24605)
- 2011(22270)
- 2010(22383)
- 2009(20804)
- 2008(20321)
- 2007(18270)
- 2006(16315)
- 2005(14463)
- 学科
- 济(97711)
- 经济(97516)
- 业(73338)
- 管理(69347)
- 企(52786)
- 企业(52786)
- 农(51211)
- 方法(39630)
- 农业(34047)
- 数学(32843)
- 数学方法(32497)
- 业经(28576)
- 中国(27311)
- 财(25072)
- 制(22812)
- 地方(21040)
- 学(19710)
- 理论(16828)
- 和(16253)
- 体(16180)
- 贸(15476)
- 贸易(15467)
- 环境(15287)
- 技术(15172)
- 易(15054)
- 发(15005)
- 银(14706)
- 银行(14668)
- 务(14543)
- 财务(14464)
- 机构
- 学院(342136)
- 大学(341536)
- 管理(136492)
- 济(136341)
- 经济(133257)
- 理学(118120)
- 理学院(116859)
- 管理学(114988)
- 管理学院(114366)
- 研究(113809)
- 中国(85896)
- 京(72891)
- 农(69366)
- 科学(69257)
- 财(63193)
- 所(56204)
- 业大(55351)
- 农业(52856)
- 中心(52772)
- 江(51589)
- 研究所(50681)
- 财经(49448)
- 范(45973)
- 北京(45671)
- 师范(45624)
- 经(44934)
- 州(41190)
- 院(40532)
- 经济学(39514)
- 经济管理(37157)
- 基金
- 项目(232337)
- 科学(183026)
- 研究(175800)
- 基金(167504)
- 家(144265)
- 国家(142925)
- 科学基金(123167)
- 社会(111619)
- 社会科(104751)
- 社会科学(104721)
- 省(91486)
- 基金项目(89532)
- 教育(79738)
- 自然(77609)
- 自然科(75715)
- 自然科学(75701)
- 划(75604)
- 自然科学基金(74334)
- 编号(73953)
- 资助(66930)
- 成果(60835)
- 部(51799)
- 重点(51305)
- 课题(50162)
- 发(49771)
- 创(48134)
- 制(46588)
- 国家社会(45136)
- 创新(44822)
- 教育部(44406)
- 期刊
- 济(159289)
- 经济(159289)
- 研究(102195)
- 中国(72857)
- 农(71535)
- 学报(53710)
- 科学(49913)
- 农业(48555)
- 财(47630)
- 管理(47607)
- 大学(42356)
- 教育(41903)
- 学学(39602)
- 融(31299)
- 金融(31299)
- 业经(30419)
- 技术(29712)
- 财经(24015)
- 业(22386)
- 经济研究(21930)
- 问题(21615)
- 经(20393)
- 图书(18758)
- 版(18556)
- 科技(16803)
- 理论(16605)
- 技术经济(16109)
- 现代(15964)
- 农村(15483)
- 村(15483)
共检索到512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慧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形成一个结构合理、有机衔接、高效运行的动力机制体系,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持续、高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机制由各种动力要素所构成,包括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和文化动力,其中经济动力机制是根本,政治动力机制是主导,文化动力机制是支撑。经济动力机制、政治动力机制和文化动力机制由各自的动力要素组成。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动力机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德显 梁少民
城乡统筹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探索新农村建设道路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以我国人口大省和粮食大省的河南省为例,回顾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演化历程,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模式和演化的动力机制,探讨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对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模式和发展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模式 动力机制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宋瑛
为了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而乡村旅游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它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稳定、村容村貌的改变,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本文就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我国乡村旅游与新农村互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村旅游 互动机制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石山
“中国农村象非洲”、“共产党还要我们穷多久”,这两种声音应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大农业发展模式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县级领导的作用与县域经济的现状,关系到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应将山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把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工作重点,要处理好农村工作中的点面关系,要把尊重自然规律摆到主导位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山区建设 领导作用 合作组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兰杰 侯鹏娟
社会保障机制是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社会基础保障。法律保障与法律机制、政策保障与政策导向机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形式与行政干预机制、经费保障与经费调控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共同构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社会保障机制。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 社会保障机制 构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吕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财政体制作保障。本文以此立意,分析了1994年财政体制取向与新农村建设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评价了1998年以来财政政策性安排对于缓和农村矛盾、强化农村财政保障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研究建立财政保障的长效机制的思路。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财政保障机制 财政政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韩俊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立清 李明贤
本文以解决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量化问题为基本任务,概括了国内包括重庆市“简便实用型”、北京市房山区“新农村数字化模型”、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和南京市江宁区、湖南湘西自治州等地方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特征,总结了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评价、简便可行、系统性、可比性和导向性等六大基本原则。文章采用AHP方法,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五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包含50个二级评价指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运用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新农村 评价实践 指标体系 评价原则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练军 李长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再文 李刚
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意义与内涵,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重点,新农村建设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对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理论研究 综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晶 卢鸿鹏 毕亚林 张阳武
首先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并分析了广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成效,指出其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而阐述了广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和战略思路。最后指出广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十一五”规划的政策要点。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心镇 广州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学军 陈武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2006年我国27个省(区)的农村投入水平、政府效能发挥和新农村建设绩效进行客观综合评价,运用相关分析探寻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运用聚类分析探索各个地区在上述三个方面的表现水平和对比情况。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和结论:①我国新农村建设绩效相对比较均衡,中部省份略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②农村投入水平的产出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西部地区的投入水平(相对水平)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③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呈不均衡态势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中部地区政府效能发挥更加明显,而西部地区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相对较弱;④农村投入水平和政府效能发挥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落脚点。但面对中国70.8%的人仍然以农为生、58.2%的人还住居在农村的局面,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与历史重任?笔者认为无外乎三个层面:农业.农村.农民,也即三大战略转换:一是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二是农村社会形态的转型;三是农民身份的转换。但这三大战略的转换需要产业的有力支撑,只有夯实这一经济基础,建设新农村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产业 产业集群 持续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辛岭 蒋和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分布、人力资源状况方面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建设重点和建设途径,用以指导新农村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