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90)
2023(5594)
2022(4684)
2021(4481)
2020(3577)
2019(7817)
2018(7971)
2017(15486)
2016(8320)
2015(9232)
2014(9169)
2013(9099)
2012(8042)
2011(7388)
2010(7583)
2009(7053)
2008(6861)
2007(6608)
2006(6031)
2005(5167)
作者
(22007)
(19037)
(18732)
(17599)
(11404)
(9217)
(8318)
(7417)
(7268)
(6479)
(6451)
(6177)
(5766)
(5747)
(5656)
(5573)
(5461)
(5424)
(5208)
(5199)
(4670)
(4649)
(4630)
(4552)
(4406)
(4330)
(4306)
(4010)
(3925)
(3904)
学科
(48212)
(38215)
经济(38069)
农业(32154)
(29581)
业经(17066)
管理(16193)
农业经济(12290)
中国(11306)
(11155)
方法(10550)
(10512)
企业(10512)
发展(10014)
(10010)
地方(9977)
(9555)
农村(9536)
(8093)
建设(7561)
土地(7369)
数学(7361)
数学方法(7312)
收入(7222)
(6865)
劳动(6864)
(6817)
人口(6568)
及其(6361)
农业劳动(6353)
机构
学院(117708)
大学(109330)
(49328)
经济(48324)
管理(45641)
(42840)
理学(39783)
理学院(39410)
管理学(38834)
管理学院(38631)
研究(38583)
农业(31862)
中国(30919)
业大(24610)
科学(22989)
(21696)
(19953)
中心(19523)
农业大学(19482)
(18980)
(18896)
研究所(16929)
(16433)
师范(16356)
经济管理(16023)
财经(15340)
(15071)
(14999)
(14621)
(14422)
基金
项目(77773)
研究(62616)
科学(61604)
基金(55075)
(46557)
国家(45934)
社会(42504)
科学基金(39692)
社会科(38612)
社会科学(38600)
(33122)
基金项目(30051)
编号(28743)
(26873)
教育(26783)
(25348)
成果(22687)
自然(22195)
自然科(21630)
自然科学(21627)
自然科学基金(21248)
资助(19918)
(18367)
课题(18249)
(17280)
国家社会(16818)
重点(16559)
(16260)
(16198)
(15970)
期刊
(67408)
经济(67408)
(52404)
农业(35494)
研究(31621)
中国(28888)
业经(19669)
学报(17851)
科学(17721)
(15177)
大学(15072)
农业经济(14591)
学学(14568)
农村(13884)
(13884)
(13473)
(12494)
金融(12494)
教育(12248)
管理(11108)
问题(10148)
农村经济(9336)
(9285)
社会(8948)
技术(8843)
世界(8398)
经济问题(8266)
社会科(8056)
社会科学(8056)
经济研究(7071)
共检索到1793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官锡强  
品牌城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措施。品牌城镇具有强烈的个性,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和扩散力及较高的管理水平。发挥品牌城镇对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实现品牌城镇建设与新农村经济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为此,要加快新农村经济结构创新、组织创新、品牌创新和市场主体模式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邵力  薛占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做到两者并举,必须落实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和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政策措施;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凝聚共识,创新发展理念,转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必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方面,无论哪一个方面的工作,都直接与我国的空间结构调整或者说与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化战略选择密切相关。城镇化目前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欣  方天堃  于学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和目标,农村劳动力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然会发挥最为重要和关键性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农村劳动力外出城镇务工已经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大量相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外出就业必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抑制和阻碍作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寇武江  
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较多问题,其整体功能已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应当在对现存问题清醒认识、认真检讨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整合农村金融资源,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江文胜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大了支农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农村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得机遇,未来经济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石山  
“中国农村象非洲”、“共产党还要我们穷多久”,这两种声音应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大农业发展模式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县级领导的作用与县域经济的现状,关系到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应将山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把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工作重点,要处理好农村工作中的点面关系,要把尊重自然规律摆到主导位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世录  
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本文根据中央有关方针、政策,结合金堂县的实际情况,对建设金堂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具体指标、措施和实施步骤。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德元  
近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更热了,许多新闻界的记者朋友说,他们已经在安徽跑了些地方, 找到了些“房也漂亮、路也漂亮”的典型村庄,以为那就是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了。我想这样理解新农村建设可能会有麻烦的。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合金  李保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但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与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以支持“三农”为重点,结合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实现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四大金融“支柱”对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资金需要的网状覆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陆学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林素娟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农村双向流通低成本的模式,其核心为将分工理论运用到农村流通中,加强流通业内专业化分工,梳理农村分散流通趋向大流通,在现有的“万村千乡”工程基础上,将农产品流通纳入流通已有流通主道,在流通渠道上实现环节共用,实现了“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三位一体”的低成本流通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玉科  
我国传统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问题,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热在城里,冷在乡里,停在村里,到不了农民手里"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文提出了构建由科技法规与政策、科技投入、科技组织、科技产品有机结合形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公益性科技支撑体系,设计了公益性科技支撑体系的运行体制和激励机制,建议通过实施和完善科技支农"110"工程,完善和深化农村科技培训工程,全力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程,实施大中专毕业生支农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义工(志愿者)工程等,基本满足广大农民对先进适用技术的需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吕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财政体制作保障。本文以此立意,分析了1994年财政体制取向与新农村建设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评价了1998年以来财政政策性安排对于缓和农村矛盾、强化农村财政保障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研究建立财政保障的长效机制的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玉君  
因为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核心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状态,甚至处于异化的边缘。农村问题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而正视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