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3)
2023(1367)
2022(1204)
2021(1205)
2020(1129)
2019(2637)
2018(2099)
2017(3922)
2016(2006)
2015(2248)
2014(2154)
2013(2119)
2012(1981)
2011(1818)
2010(1840)
2009(1765)
2008(1707)
2007(1722)
2006(1589)
2005(1211)
作者
(5497)
(4628)
(4498)
(4430)
(2926)
(2281)
(2171)
(1803)
(1797)
(1625)
(1591)
(1532)
(1509)
(1441)
(1372)
(1369)
(1369)
(1364)
(1286)
(1280)
(1167)
(1164)
(1110)
(1065)
(1052)
(1036)
(1018)
(1017)
(949)
(930)
学科
(8554)
经济(8422)
(4807)
企业(4807)
管理(4529)
方法(4223)
(4194)
(4057)
理论(3968)
社会(3580)
业经(3578)
中国(3213)
(2908)
(2847)
经济理论(2780)
企业经济(2743)
教育(2134)
(1913)
(1632)
保障(1631)
社会保障(1631)
福利(1578)
数学(1576)
数学方法(1550)
(1528)
农业(1502)
工作(1423)
问题(1303)
地方(1268)
(1238)
机构
大学(30358)
学院(29026)
(10873)
经济(10616)
研究(10471)
管理(10217)
理学(8908)
理学院(8768)
管理学(8551)
管理学院(8485)
中国(7104)
科学(6338)
(6211)
(5701)
(5093)
(5048)
师范(5011)
中心(4577)
研究所(4568)
(4551)
财经(4481)
(4465)
社会(4286)
师范大学(4134)
(4025)
北京(3927)
业大(3798)
经济学(3478)
教育(3474)
(3468)
基金
项目(19123)
科学(15368)
研究(14552)
基金(14158)
(11984)
国家(11851)
社会(11726)
科学基金(10204)
社会科(9664)
社会科学(9655)
基金项目(7346)
(7122)
教育(7073)
(6099)
编号(5963)
自然(5828)
成果(5726)
自然科(5711)
自然科学(5710)
自然科学基金(5625)
资助(5395)
(4574)
重点(4326)
国家社会(4199)
教育部(4108)
课题(4077)
(3937)
人文(3907)
大学(3866)
项目编号(3790)
期刊
(14401)
经济(14401)
研究(9808)
中国(7191)
学报(5707)
教育(5450)
科学(5084)
(4819)
(4668)
大学(4624)
学学(4245)
管理(3892)
农业(3037)
财经(2736)
(2381)
社会(2331)
经济研究(2232)
(2174)
业经(1880)
社会科(1770)
社会科学(1770)
技术(1685)
问题(1662)
图书(1647)
(1446)
金融(1446)
业大(1435)
改革(1386)
(1386)
世界(1364)
共检索到45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孟献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在内容体系、话语体系、功能定位等多方面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和"转型"。而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发生一系列变化转型的同时,始终坚守了一些不变的基本遵循。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与"不变"的辩证规律,对增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力、凝聚力、竞争力和引领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晓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因此在新时代背景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也要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面临新意识形态的问题时,也要积极开展新的意识形态教育。以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三个过程:从目标到实践,再由实践到检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敬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的特点和趋势,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才能凝聚和统一广大高校师生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思玉  
经济的全球发展带来文化的全球发展,文化和教育逐步开放导致我国社会中多元文化共存、复杂思潮泛起,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思变的内部环境。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实际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和青年教师自觉形成、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段海超  蒲清平  
提升网络空间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需要落实主体责任,明确引领主力;吸纳多方力量,汇聚引领合力;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引领动力;增强底蕴素养,提升引领能力。需要克服本领恐慌,提高理论修养,增强队伍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晔  王涛  
高校作为人才、知识、价值和意识形态的聚集地和辐射源,其培养的青年学生所具备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修养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影响着当下人们精神秩序的澄明,更关系到未来国家、社会秩序的建构与发展。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改善教育民生,创新宣传方式,坚持行胜于言,主动担当有为,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凯  曹挹芬  杨竞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识形态工作是党治国理政中极端重要的工作,也属于国家治理系统中的意识形态治理,它对国家治理有定向导航、凝魂聚气、评判调节等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丁堡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二重化的存在方式。从认识来源角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不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形态的反映,是第二位的东西。但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形态的建设过程来看,意识形态又具有能动作用,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可少的重要"生产要素"。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坚强意志。认真学习和领会《资本论》中的哲学方法和科学社会主义命题,运用《资本论》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需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中国高等学校要真正做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加...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涛  姚崇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所塑造的网络虚拟空间,开拓了一个深不可测的观念和意识的世界,事实上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战场"、"主阵地"和"最前沿"。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困境之根本和实质在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流失。网络虚拟空间通过再塑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式,使得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表达、分布和实现随着传播机制、传播形式和传播路径的不同而改变,从而造成网络虚拟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与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流失,在公众的认同障碍中流失,在网络虚拟空间功能性建设的弱势下流失。有鉴于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永刚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使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陷入了两难境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创新教育内容、更新教育理念、拓宽教育渠道等。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景君学  廖健太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和传播带来不小的冲击。通过分析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带来的影响,在厘清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方式、途径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需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及发展规律,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特征,需要采取适应性、约束性、多样性、主动性、选择性策略,从而构建适应新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新型传播策略,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飞  祝黄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生成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思想引领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功能,但也同时遭遇三大主要挑战,伴随经济全球化并行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时刻没有停歇,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从来没有停止,网络化时代海量信息的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受众的思想意识。如何确保意识形态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掌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促进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建设的实现路径。
[期刊] 求索  [作者] 冯颜利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从主题内容到主体对象和载体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迁和诸多变化。准确把握这种变迁和变化,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魏锡坤  
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当前意识形态现状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反映了整个社会主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思  孟飞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理论文本,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生产为逻辑起点揭示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律,被学术界公认为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针对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不断完善的制度要求,应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和基本遵循,着眼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理论来研究如何优化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