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01)
- 2023(11423)
- 2022(9642)
- 2021(8894)
- 2020(7296)
- 2019(16590)
- 2018(16371)
- 2017(32249)
- 2016(16690)
- 2015(18387)
- 2014(18013)
- 2013(17684)
- 2012(16627)
- 2011(15023)
- 2010(15384)
- 2009(14552)
- 2008(14427)
- 2007(13155)
- 2006(11723)
- 2005(10167)
- 学科
- 济(75631)
- 经济(75463)
- 业(59489)
- 管理(57844)
- 企(50717)
- 企业(50717)
- 方法(37373)
- 数学(31117)
- 数学方法(30875)
- 中国(21166)
- 农(21105)
- 财(20169)
- 业经(18522)
- 技术(17969)
- 理论(14657)
- 农业(14130)
- 贸(13804)
- 贸易(13797)
- 易(13424)
- 制(13334)
- 策(13219)
- 技术管理(12846)
- 地方(12585)
- 务(12378)
- 财务(12357)
- 财务管理(12338)
- 和(12329)
- 学(11905)
- 企业财务(11855)
- 银(11232)
- 机构
- 学院(243144)
- 大学(242911)
- 济(111307)
- 经济(109347)
- 管理(101932)
- 理学(88847)
- 理学院(88078)
- 管理学(87043)
- 管理学院(86559)
- 研究(74666)
- 中国(57706)
- 财(52435)
- 京(48302)
- 财经(41725)
- 科学(39239)
- 经(38005)
- 江(36437)
- 经济学(35513)
- 中心(34647)
- 所(34212)
- 经济学院(31960)
- 财经大学(31056)
- 范(30679)
- 师范(30487)
- 研究所(30478)
- 北京(30065)
- 农(29430)
- 业大(28923)
- 商学(28359)
- 州(28336)
- 基金
- 项目(158717)
- 科学(130035)
- 研究(123065)
- 基金(118794)
- 家(99871)
- 国家(98980)
- 科学基金(88453)
- 社会(84882)
- 社会科(79794)
- 社会科学(79778)
- 基金项目(61594)
- 省(61088)
- 教育(57969)
- 自然(53488)
- 自然科(52382)
- 自然科学(52372)
- 自然科学基金(51570)
- 划(50666)
- 编号(49168)
- 资助(48290)
- 成果(40753)
- 创(38336)
- 部(37211)
- 国家社会(35164)
- 创新(34834)
- 重点(34819)
- 课题(33855)
- 发(33847)
- 教育部(33768)
- 人文(33384)
- 期刊
- 济(120082)
- 经济(120082)
- 研究(75546)
- 中国(47927)
- 管理(40843)
- 财(40417)
- 教育(29415)
- 科学(28985)
- 学报(27098)
- 农(26273)
- 融(24351)
- 金融(24351)
- 大学(23070)
- 技术(22016)
- 财经(22000)
- 学学(21429)
- 经济研究(20131)
- 业经(19206)
- 经(18997)
- 农业(17638)
- 问题(15328)
- 技术经济(14013)
- 贸(13008)
- 科技(11905)
- 策(11749)
- 商业(11666)
- 统计(11435)
- 现代(11081)
- 理论(11039)
- 坛(10651)
共检索到3612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平 郭冠清
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需要和所处的以劳动力"贫困积累"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特点,马克思将"劳动循环"论证直接置于"资本循环"之中,没有对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这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命题进行深入探索,也没有对劳动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进行研究。本文在对马克思有关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结合中国的实践、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以"知识生产与知识消费一体化"为特征的知识生产部门的劳动过程、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分享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部门的创新发展与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凤义 刘子嘉
劳动力再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者对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随着生产力发展,劳动力再生产出现了以集体消费为内容的非商品化趋势。非商品化的集体消费方式通常直接通过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再分配而实现,但在不同生产关系下,劳动力再生产中的集体消费的性质有很大区别。本文通过构建集体消费理论框架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集体消费背后的分配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谓的福利国家制度中出现的集体消费现象背后,实质是有利于资本的再分配方式,劳动力再生产质量和水平并没有提高;而我国的集体消费方式实质是有利于劳动力再生产的分配方式,是朝着劳动者共享剩余劳动成果的方向迈进,体现了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共享发展理念。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松龄
劳动力价值是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资本,而不仅仅是商品,才有可能实现劳动力的内含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指出的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资本的条件。现有的分配制度和混合所有制难以实现劳动力所有者的全面持股,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全体劳动力所有者持股,减少或挤出不劳动的资本所有者持股,建立马克思指出的以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劳动力成为资本的条件才能具备。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资本,能够有效发展劳动力的再生产,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玲娥
在有关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讨论中 ,大部分经济学者是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对在当前社会主义实践条件下如何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了有意义的探讨。但也有一些学者的观点是违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则的 ,对这些观点应加以鉴别和分析。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主义劳动 劳动价值论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惠斌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涉及劳动价值与价值分享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一、把价值看作劳动,这一点很重要当谈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劳动创造价值,有的人甚至总是再加上一句话,即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样就把马克思的劳动价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元良
对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脑力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根本前提。按劳分配的基本作用有两条:一是补偿作用,即对那种付出较多劳动的劳动者,社会必须给予较多的报酬,以补偿他们的劳动耗费,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证;二是鼓励作用,即社会承认那些为社会付出较多劳动的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并给予物质鼓励,鼓励他们更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劳动。但长期以来,我国广大脑力劳动者,特别是中年脑力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没有获得适当的物质补偿,劳动力再生产缺乏切实的物质保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善奇
现代市场经济中住房商品逐渐演化出两种属性,既可以作为用于居住的消费品,也可能成为人们投机的资本品。政府在制定房地产政策时,对于住房商品性质定位不同,政策实施效果也截然不同。本文通过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大学派对住房商品属性定位的比较分析,认为住房最基本的属性应该是满足劳动力再生产基本居住需要的,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与西方经济学中普遍把住房作为投资或投机品的流行观点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进一步对美国新自由主义时期的住房政策进行分析,发现自由放任的住房政策导致的住房商品资本化使劳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黄建军
本文提出了两个值得探讨的新观点。(1)劳动力资本是区别于劳动力商品的一个经济范畴,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必然产物。我国当前之所以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加剧和劳动者主人翁地位下降,就在于我们仍然把劳动力作为商品而非资本看待。故消除两极分化的内在逻辑是以劳动力资本取代劳动力商品。(2)社会主义要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些、更好些,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就应该对资本进行“扬弃”,而不是绝对否定。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以商品为起点,以分析劳动力商品来揭露资本主义本质。那么,在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时,应该以资本为起点,以实现劳动力资本化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关键词:
劳动力商品,劳动力资本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廖建平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如何看待劳动力的性质,这不仅是政治经济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且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实践问额。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对这个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宋建英
一、问题的提出如果说社会主义劳动力能否成为商品,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下还有疑问的话,那么在党的十四大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后,这一问题便有了彻底解决的可能,这是因为:第一,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商品经济可以允许也可以不允许社会劳动力通过市场流动,可以允许也可以不允许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市场经济必须具有完整的市场体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方光明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石五学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价值的构成石五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商品,同其它商品一样具有自身的价值。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提倡“按劳分配”,对于劳动力的商品性在理论界长期没有取得共识,以致很少有人探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问题。也有一...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云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陆立军
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文中指出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价值创造的理论与方法 ;澄清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原意、更脱离现实经济生活的观念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扩展价值创造和生产性劳动的领域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价值创造 收入分配 生产要素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殷林飞 高靖
劳动力再生产模式是指具有不同内容的劳动力再生产方式。各种类型主体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可以包含多种类型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这些模式实质上构成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混合模式。从劳动力再生产混合模式的角度看劳动力市场分割,我们会发现,处在不同分割市场中的劳动力具有异质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资本可以利用其成本的不同,混合雇佣具有不同劳动力再生产模式的劳动力,来实现追逐超额利润的目的。劳动力再生产混合模式理论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等诸多现象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
劳动力再生产 市场分割 混合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