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62)
2023(9587)
2022(8029)
2021(7445)
2020(6227)
2019(13679)
2018(13582)
2017(25565)
2016(13511)
2015(14973)
2014(14440)
2013(13889)
2012(12687)
2011(11580)
2010(11876)
2009(11526)
2008(11673)
2007(10388)
2006(9312)
2005(8277)
作者
(36021)
(30283)
(30186)
(28516)
(19294)
(14434)
(13483)
(11571)
(11480)
(10847)
(10368)
(10023)
(9884)
(9608)
(9447)
(9270)
(8838)
(8743)
(8711)
(8476)
(7639)
(7174)
(7049)
(7040)
(6834)
(6800)
(6697)
(6657)
(6100)
(5913)
学科
管理(51064)
(50933)
经济(50765)
(47121)
(44373)
企业(44373)
方法(20298)
(18262)
技术(16047)
(15926)
业经(15782)
中国(15689)
数学(14308)
数学方法(14101)
理论(13359)
(12901)
技术管理(12170)
(11135)
(10893)
(10585)
(10286)
财务(10262)
财务管理(10238)
(10086)
银行(10074)
企业财务(9785)
(9654)
(9403)
(9399)
金融(9396)
机构
大学(193142)
学院(190932)
(80441)
经济(78805)
管理(76677)
理学(65964)
理学院(65268)
管理学(64369)
管理学院(63977)
研究(61660)
中国(47240)
(42198)
(39634)
科学(33918)
财经(32308)
(29671)
(29195)
(29011)
中心(27802)
研究所(25660)
经济学(25283)
北京(24806)
(24630)
师范(24435)
财经大学(24020)
(23191)
业大(23124)
(22910)
(22526)
经济学院(22305)
基金
项目(124666)
科学(101516)
研究(95900)
基金(92209)
(78506)
国家(77793)
科学基金(68860)
社会(65826)
社会科(61388)
社会科学(61371)
(48790)
基金项目(48401)
教育(44938)
自然(41559)
自然科(40676)
自然科学(40667)
(40474)
自然科学基金(40029)
编号(37731)
资助(35278)
成果(32254)
(32105)
(30319)
创新(28957)
(28443)
重点(28065)
国家社会(27175)
课题(26991)
(25903)
教育部(25627)
期刊
(94536)
经济(94536)
研究(61812)
中国(44279)
(35180)
管理(33515)
教育(25998)
科学(25708)
学报(25077)
(21928)
大学(20841)
学学(19354)
(18147)
金融(18147)
财经(17384)
技术(16793)
(15044)
经济研究(14970)
业经(14310)
农业(14016)
问题(11471)
科技(11158)
技术经济(9861)
现代(8876)
(8830)
(8824)
(8715)
论坛(8715)
财会(8387)
会计(8305)
共检索到296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冒佩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分配原理同中国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分配制度适时调整,分配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和创新:从平均主义到部分先富,实现非平衡突破;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确定新的分配原则;从单一"按劳分配"到"多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蒋洪元  李富阁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必须完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新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由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决定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与劳动创造价值无关。私有制决定按要素分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不是指分配方式,而是属于分配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公平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历史范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巫文强  刘惠文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需要正视过去由分配制度造成并长期存在的初次分配不合理现象,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分配关系,使劳动力生产耗费补偿成为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市场规则严格管理,确保民生保障和改善与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同步获得提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济汀  王寿林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文章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阐述了社会主义观念的变迁,对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积极的价值。
[期刊] 改革  [作者] 董志勇  李亚飞  
构建第三次分配制度体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分配理论的指导。深入理解第三次分配的内涵要坚持其“补充性”和“自愿性”原则,避免将其看作“劫富济贫”“平均主义”“养懒人”的福利制度。在理论突破方面,可以从第三次分配与资本主义国家公益活动异同点的理论概括、厘清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理论关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结合等视角,发展和完善第三次分配理论。构建第三次分配制度,应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差异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发挥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公益的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肇光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我们要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积极采取措施来理顺分配关系,如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这对于体现社会公平,维护市场经济次序,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杜乃涛  
对于居民收入分配的衡量会面临诸多困难,不仅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这样,在很多国家,都不存在可信的对收入的估计。除了家庭显性收入数据,各种隐性的甚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新城  
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是两种分配方式,它们是由公有制、私有制两种所有制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之所以以按劳分配为主,是因为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之所以还存在按要素分配,是因为存在处于补充地位的非公有制经济。不能把按月发放的工资看作是按劳分配,并把它在新创造价值中占"大头",解释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也不能把财务制度中年终经济效益分配的具体做法,当作按要素分配的依据。脱离所有制,仅用经济生活的表面现象,去解释现行分配制度的性质,是不妥当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骁  
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创新马骁一、现行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得失根据《企业财务通则》第三十二条规定,现行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安排下不再区分企业的所有者性质和经营形式,而统一规定为:第一,所有企业都必须依照税法的规定计算上交所得税,形成财政收入。第二,《企业财务...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周思当  
在对1999年以来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现阶段高校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未来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效率优先原则、激励原则、行业规范原则),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构想:分类设岗、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模式。旨在对高校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实  
步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实现共同富裕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为什么要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挑战、构建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制度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实施五个方面,阐释了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性以及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从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希望能通过更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曙光  王丹莉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金融领域经历了曲折的改革进程,取得了丰富的改革成果。本文在综述农村金融改革历程的基础上,选取农村合作金融、农村民间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个典型侧面,深入考察农村金融体系30年改革的经验教训。最后本文从边际增量改革、局部试验推广和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的默许式激励等三个方面概括了30年农村金融改革的传统智慧,并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探讨了未来农村金融的变革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