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74)
- 2023(10193)
- 2022(8665)
- 2021(7878)
- 2020(6453)
- 2019(14381)
- 2018(14171)
- 2017(25593)
- 2016(14435)
- 2015(16060)
- 2014(16171)
- 2013(15196)
- 2012(13842)
- 2011(12428)
- 2010(12401)
- 2009(11179)
- 2008(10982)
- 2007(9970)
- 2006(8575)
- 2005(7511)
- 学科
- 济(48802)
- 经济(48722)
- 管理(42352)
- 业(38937)
- 企(30602)
- 企业(30602)
- 方法(20737)
- 数学(17653)
- 数学方法(17471)
- 农(17389)
- 财(14932)
- 中国(14064)
- 学(12996)
- 制(12563)
- 业经(12447)
- 农业(11857)
- 贸(10473)
- 贸易(10469)
- 理论(10250)
- 易(10175)
- 银(9775)
- 银行(9719)
- 体(9461)
- 务(9373)
- 财务(9342)
- 财务管理(9310)
- 行(9215)
- 地方(8997)
- 企业财务(8805)
- 技术(8565)
- 机构
- 学院(202276)
- 大学(200266)
- 济(75262)
- 管理(74678)
- 经济(73567)
- 研究(67602)
- 理学(64713)
- 理学院(63944)
- 管理学(62686)
- 管理学院(62336)
- 中国(50900)
- 农(45567)
- 科学(44847)
- 京(42067)
- 业大(36897)
- 农业(36186)
- 所(35459)
- 财(35105)
- 研究所(32437)
- 江(31990)
- 中心(31667)
- 财经(27963)
- 范(26341)
- 师范(25863)
- 北京(25561)
- 经(25407)
- 州(25122)
- 技术(24506)
- 院(24324)
- 农业大学(24270)
- 基金
- 项目(139537)
- 科学(108053)
- 基金(99743)
- 研究(97655)
- 家(90370)
- 国家(89553)
- 科学基金(75209)
- 社会(60865)
- 社会科(57453)
- 社会科学(57439)
- 省(56162)
- 基金项目(53317)
- 自然(50424)
- 自然科(49325)
- 自然科学(49306)
- 自然科学基金(48469)
- 划(47340)
- 教育(45920)
- 编号(40220)
- 资助(39409)
- 成果(32046)
- 重点(31653)
- 部(29692)
- 创(29507)
- 发(29158)
- 课题(27907)
- 创新(27534)
- 科研(27291)
- 计划(27171)
- 大学(25644)
共检索到296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谢兴政 蔡念中 黄志铭 魏武
[目的/意义]频繁的隐私被社交媒体泄露,导致用户对自身的信息安全产生了一定的担忧,因此,用户表现出隐私悖论行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的形成因素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方法/过程]以调节定向理论和调节匹配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产生的研究模型,包含感知次级控制、侵犯隐私经验、集体主义倾向、社交媒体信任度以及隐私顾虑等因素。同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研及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对394个样本的分析,发现用户的感知次级控制和集体主义对社交媒体信任度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而驱动用户的社交媒体契合行为;而用户的隐私侵犯经验会影响其隐私顾虑,从而激发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建亚 张欢 张坤
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对用户的隐私素养水平提出了新挑战,为科学测量用户隐私素养,发现用户隐私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隐私素养教育,亟需构建一套系统的、可量化和操作性较强的隐私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三级编码方法从国内外已有研究中提取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素养初始评价指标,借助德尔菲法进行指标修正,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由隐私意识、隐私知识、隐私边界管理能力、隐私风险管理能力、隐私道德与法律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隐私素养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结果,提出隐私素养提升的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
隐私素养 评价指标 社交媒体 隐私保护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朱侯
本文主要以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用户的隐私心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建立了隐私关注的集成模型。研究表明:在线用户隐私心理中,隐私关注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根据已验证的隐私心理相关构念与隐私关注的关系,这些构念可以分为前因变量(隐私经历、隐私意识、个性差异、人口统计学特征、文化)、结果变量(规章、行为反应)和调节变量(隐私计算、信任)三类;已有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也相应的分成前因变量研究、结果变量研究和调节变量研究三个类别。已有的研究在验证各隐私心理构念与隐私关注之间的关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用户隐私关注的动态变化机理、群体隐私关注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树义 朱娜
移动互联网的社交、本地及移动属性为社交媒体带来了新的特点,这一新环境对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泄露的方式、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移动互联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社交媒体 隐私保护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朱侯 张明鑫 路永和
隐私政策是用于告知用户其个人信息是如何被社交媒体平台采集和利用的一组条款,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用户较少阅读或几乎不读隐私政策。通过解释这一现象,为隐私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以及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提供建议。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引入主观规范、动力、阅读能力、内容完整性和可读性,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44份样本进行假设检验;在检验结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7个使用较为广泛的社交媒体的隐私政策进行内容完整性和可读性的内容分析。主观规范、动力、阅读能力、内容完整性和可读性均对用户的阅读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内容翔实具体、篇幅适中、表述亲切浅显的隐私政策的用户阅读率更高。
关键词:
社交媒体 隐私政策 阅读意愿 阅读行为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会平 杨京典 汤志伟
[目的/意义]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隐私事件及其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正在不断加剧用户对个人隐私的顾虑,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方法/过程]文章运用隐私计算、隐私倾向、信息边界等理论,从个人和平台两个层面建立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隐私关注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并选择微信平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隐私倾向、感知隐私风险正向影响信息隐私关注,感知隐私控制负向影响信息隐私关注;隐私倾向、过往隐私事件正向影响感知隐私风险;隐私倾向、过往隐私事件负向影响感知隐私控制。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用户隐私 心理机制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段秋婷 张大伟 陈彦馨
尽管数字时代用户的隐私风险与日俱增,但高昂的保护成本和诱人的让渡收益引发了用户隐私倦怠,进而导致隐私保护脱离。本研究基于多维发展理论,从信息管理维度和交互管理维度出发,构建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脱离研究模型,通过线上问卷收集579个有效样本,运用SEM和fsQCA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隐私倦怠是隐私保护脱离的正向影响因素,而隐私侵犯经历和隐私保护成本是引发隐私倦怠的正向前因变量,隐私设置可供性和隐私政策有效性对于隐私倦怠具有负向影响。隐私让渡收益则正向调节了隐私倦怠对隐私保护脱离的作用效果。与此同时,隐私保护脱离的前因构型共有5种,可划分为注重收益型和成本规避型2种模式,充分揭示了用户在隐私保护过程中“精于算计”的特征。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耿瑞利 王一凡
[目的 /意义]探究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策略的选择与影响,明晰信息披露不同阶段用户隐私管理策略选择的差异,为加强用户个人隐私保护及完善社交媒体平台隐私设置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基于沟通隐私管理理论,将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的隐私管理策略划分为披露前的预防策略、披露阶段的审查策略以及披露后的纠正策略,通过准实验方法采集数据,采用2×2析因设计方法分析探究隐私管理策略的选择差异与影响机制,并结合路径分析方法对社交意识、隐私关注、自我披露和隐私管理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感知隐私风险和感知隐私控制对隐私管理策略的选择存在显著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隐私关注程度高的用户,倾向于披露较少的个人信息,而自我披露经历较丰富的用户,则采取较为宽松的隐私管理策略。研究结果可为社交媒体平台依据用户的心理和认知特征提供灵活丰富的隐私管理策略与加强隐私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梅潇 查先进 严亚兰
[目的/意义]文章探究智能推荐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旨在推动移动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规范智能推荐服务的管理和用户隐私保护。[方法/过程]通过知乎问答平台搜集数据,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三级编码,构建了智能推荐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隐私保护环境、智能推荐特征、用户特征对隐私风险感知有直接影响,智能推荐特征对隐私担心和感知精准度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隐私风险感知。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移动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卢新元 方文琪 卢泉 樊雅睿
[目的/意义]针对用户倦怠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在不同学者的观点下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哪些因素对用户倦怠行为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揭示用户倦怠行为的前因。[方法/过程]文章运用元分析技术对57项研究58个独立样本中的171个效应值进行整合分析,通过严格的数据编码过程对众多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合并以探究影响程度,并从情境因素和测量因素两个方面讨论影响因素与用户倦怠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认知性因素、情感体验性因素、态度性因素、社会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对用户倦怠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局限]本研究所纳入的实证文献数量较少;自变量的类型有待丰富。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晰巍 贾若男 王雷 韦亚楠
[目的/意义]探究社交媒体用户转移行为的影响因素,拓宽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的研究范围,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并对社交媒体运营商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用户粘性提供借鉴。[方法/过程]基于期望确认理论、沉浸理论以及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构建理论模型,重点关注社交媒体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沉浸体验以及用户社交媒体使用满意度是否会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用户转移行为。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数据,利用SPSS和AMOS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假设的验证。[结果/结论]通过分析可知社交媒体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以及沉浸体验对用户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而用户满意度负向影响转移行为。
关键词:
社交媒体 转移行为 影响因素 模型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王雨心 闵庆飞 宋亚楠
【目的/意义】近年来,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使用率不断下降,意味着平台用户生成内容行为的减少,这无疑对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社交媒体平台独特的互动性技术特征出发去探究用户生成内容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以用户感知互动性为研究切入点,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价值理论,提出用户感知互动性、感知价值和用户生成内容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法与Smart PLS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交媒体情境下用户的感知活动性显著影响用户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价值感知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陈素白 顾晨昱
近年来社交媒体用户信息泄露造成的事故层出不穷,隐私保护问题引起了各界的探讨。由于社交媒体用户不同群体间呈现出隐私保护行为的分化,因此有必要将群体特征纳入考量。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进行扩展,纳入心理特征和负面经历因素,提出了一个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意愿的影响模型,同时探讨数字代际的调节作用。通过对4800份全国性样本分析发现:①数字原住民群体感知到更多的隐私侵犯经历和更高的隐私保护倦怠,前者正向而后者负向影响隐私保护意愿,这部分解释了数字代际在隐私保护意愿上差异不显著。②计划行为理论部分适用于个人隐私保护意愿,主观规范不影响个体的隐私保护意愿。③数字代际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促进定向水平的影响,数字原住民群体表现出“脱敏”的特征;具体而言:数字移民更容易通过自我效能感和促进定向水平的提升来增强隐私保护意愿。研究结果为未来的隐私保护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亚丽 范逢春
[目的/意义] 分析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层级结构,为国内外学者进一步探究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问题提供价值参考,为社交媒体运营商减少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提供干预策略。[方法/过程] 基于MOA理论,从动机、机会和能力3个维度提取要素,结合改进的DEMATEL-ISM-MICMAC对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影响程度打分,确定关联路径,划分层级模型,并建立“驱动力—依赖性”结果分析图。[结果/结论]在DEMATEL的计算结果中,其中心度较高和影响度较高的因素与ISM中的根源层因素以及MICMAC中所得出的独立群因素在影响性质上具有一致性,且进一步发现改进的DEMATEL-ISM-MICMAC对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识别和内部关联存在交互关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艳丰 杨琬琛
[目的/意义]阐明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影响因素的关联路径与层级关系,为数字囤积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与应用指导,为解决用户数字囤积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分析识别出16个影响因素,结合模糊ISM(解释结构模型)-MICMAC(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明晰影响因素间的内在关系与路径,构建影响因素模型,进而得出结论与建议。[结果/结论]信息稀有性、信息质量、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作为独立群因素,对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力最强,因此要解决数字囤积问题需从根本上把控信息与提升用户能力素养;感知有用性等因素一旦发生变化,自我效能、错失焦虑及个性偏好等因素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并对用户数字囤积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