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36)
- 2023(11215)
- 2022(9538)
- 2021(9051)
- 2020(7593)
- 2019(17224)
- 2018(16914)
- 2017(32388)
- 2016(17146)
- 2015(19180)
- 2014(18773)
- 2013(17909)
- 2012(15990)
- 2011(14035)
- 2010(13575)
- 2009(12071)
- 2008(11116)
- 2007(9335)
- 2006(7664)
- 2005(6387)
- 学科
- 济(63431)
- 经济(63347)
- 管理(53731)
- 业(46840)
- 企(38671)
- 企业(38671)
- 方法(32317)
- 数学(28587)
- 数学方法(28210)
- 财(18072)
- 农(17958)
- 中国(16276)
- 环境(14027)
- 业经(14011)
- 学(13027)
- 制(12789)
- 农业(11697)
- 务(11554)
- 财务(11504)
- 地方(11491)
- 财务管理(11480)
- 划(11300)
- 理论(11168)
- 企业财务(10911)
- 贸(10636)
- 技术(10630)
- 贸易(10628)
- 易(10364)
- 和(10235)
- 体(10199)
- 机构
- 学院(225900)
- 大学(225494)
- 管理(93561)
- 济(91776)
- 经济(90000)
- 理学(82293)
- 理学院(81506)
- 管理学(80062)
- 管理学院(79658)
- 研究(68794)
- 中国(52829)
- 京(45624)
- 财(41793)
- 科学(41487)
- 农(35827)
- 中心(34483)
- 财经(33954)
- 业大(33926)
- 江(32472)
- 所(31761)
- 经(31239)
- 研究所(29184)
- 范(28505)
- 经济学(28335)
- 师范(28148)
- 农业(28072)
- 北京(27130)
- 院(25793)
- 经济学院(25696)
- 财经大学(25621)
- 基金
- 项目(166412)
- 科学(133647)
- 基金(123915)
- 研究(121942)
- 家(107980)
- 国家(107115)
- 科学基金(94195)
- 社会(79986)
- 社会科(75832)
- 社会科学(75816)
- 基金项目(65994)
- 省(64425)
- 自然(61237)
- 自然科(59914)
- 自然科学(59895)
- 自然科学基金(58838)
- 教育(56822)
- 划(54335)
- 资助(49261)
- 编号(48883)
- 成果(37618)
- 部(37436)
- 重点(37061)
- 创(35504)
- 发(34875)
- 国家社会(34034)
- 创新(33138)
- 教育部(32775)
- 科研(32538)
- 课题(32443)
共检索到317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昳 张向前
基于496名具有社交媒体使用经验的在职员工的调查数据,从人-环境匹配理论的视角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的影响,并运用层级回归模型检验技术压力在社交媒体使用影响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过程中的中介效应,以及工作特征在技术压力与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间的调节效应,采用"拔靴法"检验被工作特征调节的技术压力的中介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工作场所中,员工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反生产工作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技术压力在社交媒体使用与反生产工作行为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工作自主性、技能多样性负向调节技术压力与反生产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且调节了技术压力的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静美 梁桐菲
本文主要基于意义生成视角,运用扎根理论对拥有丰富社交媒体使用经验,对作为职场新人的90后员工的社交媒体使用态度和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90后员工工作社交媒体使用态度和行为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分区;构建了包括"工作社交媒体沉浸""工作社交媒体倦怠""工作社交媒体粉饰"和"工作社交媒体规避"四维态度和行为组合模型,探究了态度和行为模式背后的内在机理和深层次原因。根据上述发现,管理者可以从意义生成视角重新认知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模式,管理者必须动态、辩证地看待员工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矛盾。在企业使用社会媒体的过程中,企业应注重引导员工建立更强的社会联系,同时提高企业社会媒体对员工的透明度和开放度。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马丽
工作和家庭是人们生活中的两个重要领域,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使得这两个领域的平衡愈显重要。本文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提出了三维度的工作家庭匹配对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模型。该模型关注个体、组织、工作和家庭变量的相互作用结果对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而不是各个变量的单独作用。结果证明匹配的三个维度与WFC及FWC负相关,与WFF正相关。最后提出了如何平衡员工工作和家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建议,从而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及组织绩效。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晓 张兴贵 张志杰
关于挑战性要求对员工的影响,以往研究存在争议。本研究引入工作要求-资源匹配视角,探究挑战性工作要求(工作复杂性与工作效率要求)与工作资源(社会支持、技能发挥与工作自主性)的匹配度如何影响人岗匹配。本研究搜集了317份员工数据,采用多项式回归和曲面响应分析,发现挑战性工作要求-资源匹配总体上能够提升人岗匹配(员工的要求-能力匹配)。具体而言,发现挑战性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社会支持与技能发挥)的匹配度可以促进员工的要求-能力匹配,而挑战性工作要求与工作自主性的匹配未能显著预测员工的要求-能力匹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震 孙健敏
本文从人—情境互动视角出发,考察了员工和组织匹配的类型、程度与上级评定的创新行为(产生创意和实施创意)的关系。对209名员工及其直接主管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员工和组织在价值观上的一致性程度与创意产生正相关,与创意实施关系不显著;工作要求和员工能力的匹配程度与创意产生及实施都有显著相关关系;员工需求与工作供给的匹配程度与创意产生及实施均无相关性。本文基于创造力成分理论和动机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曹云飞 史烽 蔡翔
本文通过调查数据统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人—职业匹配与人—组织匹配、人—工作匹配的相关关系;同时分别探讨了各匹配变量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职业成功等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马丽 杨春江
本文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以科研人员为例,提出了工作家庭匹配和平衡的研究模型,包括三个维度的匹配对工作家庭冲突和促进感知的影响,为工作家庭界面提供了一个整合个体、组织、工作和家庭变量相互作用的研究框架。结果证明,匹配与工作家庭冲突负相关,与工作家庭促进正相关,文章据此提出了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宜 赵一林
基于媒体报道角度,选取2009-2016年发生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及PSM配对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t模型考察媒体类型、媒体关注与公司违规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媒体关注度越高,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发生可能性越低;相比正面新闻,负面新闻更能显著减少公司违规行为;不同类型的媒体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约束力存在差异,政策导向类媒体能显著减少违规行为,市场导向类媒体的作用有限;对于国企,媒体主要通过行政干预机制实现监督职能,对民企则主要通过声誉机制。由此建议推进市场化竞争体制,鼓励媒体自由发声,并合理引导媒体的舆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翼 樊耘
人与环境匹配(P-E fit)的纷繁概念和理论导致匹配的评价颇为模糊,这也给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造成了困扰。整理述评了P-E fit的不同概念定义和操作定义,从员工视角和组织视角分析整理了P-E fit各种理论,提出了十个相关命题,构建了一个基于员工-组织复合型视角的P-E fit综合评价模型。此模型不仅可有效测量P-E fit,而且是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模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奚玉芹 戴昌钧 杨慧辉
通过探讨人-组织匹配和帮助行为、建言行为这两类角色外行为间的关系,以及工作满意对人-组织匹配和帮助行为、建言行为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对上海、福建、安徽、河南等地多家企业328名员工及其主管进行问卷调查所获实证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人-组织匹配和帮助行为、建言行为显著正相关;工作满意对人-组织匹配和帮助行为、建言行为间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昳 张向前
由于社交媒体的出现,社交互动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组织使用社交媒体,但理论界对此却关注不足,国内相关研究尤为匮乏。社交媒体被概念化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允许用户从用户生成的内容获得价值,能够与他人进行交互,实时地或异步地实现机会性交互和选择性自我呈现的渠道。在系统梳理社交媒体的内涵、相关变量研究、进入的途径与特征、面临的机遇与风险以及使用的对策建议五个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评述已有的社交媒体相关研究,据此构建了工作场所中社交媒体研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关注社交媒体的驱动机制、过程机制和效应机制三个环节,预测未来相关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研究内容的趋势。
关键词:
工作场所 社交媒体 理论框架 研究展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昳 张向前
由于社交媒体的出现,社交互动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组织使用社交媒体,但理论界对此却关注不足,国内相关研究尤为匮乏。社交媒体被概念化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允许用户从用户生成的内容获得价值,能够与他人进行交互,实时地或异步地实现机会性交互和选择性自我呈现的渠道。在系统梳理社交媒体的内涵、相关变量研究、进入的途径与特征、面临的机遇与风险以及使用的对策建议五个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评述已有的社交媒体相关研究,据此构建了工作场所中社交媒体研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关注社交媒体的驱动机制、过程机制和效应机制三个环节,
关键词:
工作场所 社交媒体 理论框架 研究展望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刘晓娟 孙镘莉
[目的/意义]以知乎为例研究中文社交媒体中用户对学术论文的使用行为规律,为扩充Altmetrics数据源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从知乎的问答和专栏文章采集论文使用行为信息,将论文使用行为分为使用场景、使用形式和使用语境三方面,构建编码体系,通过内容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用户行为特点。[结论/发现]中文社交媒体上用户对学术论文的使用行为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行为可以反映论文的价值所在,增加论文的关注度;作为典型的中文社交媒体,知乎可以成为评价论文社会影响力的新Altmetrics数据源。[创新/价值]探索中文社交媒体知乎中的论文使用行为,提出知乎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主流Altmetrics指标缺乏中文数据源的问题。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姚长佳
以天津5所高职院校1 52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社交媒体的使用动机与方式、使用时间与依赖感、信息传播强度与偏好三个维度探讨了高职学生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总体特征及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亚群体特征,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动机主要源于社交需求和娱乐需求;最常接触的社交媒体是微信、QQ和微博,且以观看浏览、点赞的操作方式为主;偏好阅读好友动态、娱乐新闻、社会热点信息,对政治时事关注度较低;社群交流中多为关注和围观,意见领袖式的表达不多;日均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长约为3~4小时,对社交媒体依赖感整体偏强;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强度较低,偏好发布他人动态信息,对政务信息的传播相对谨慎;性别、专业、年级、家庭所属区域及户籍类型对高职学生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社交媒体 行为特征 信息传播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孟猛 朱庆华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移动社交媒体运营商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用户黏性,洞察用户真正兴趣和心理需求,培养用户习惯等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本文整合扩展的ECM-ISC模型、自我决定理论及习惯,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纸质问卷调查,共回收234份有效问卷,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在排除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下,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评估,并对研究假设和调节效应进行验证。[结果/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