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4)
- 2023(1558)
- 2022(1374)
- 2021(1324)
- 2020(1129)
- 2019(2369)
- 2018(2393)
- 2017(4633)
- 2016(2379)
- 2015(2780)
- 2014(2855)
- 2013(2755)
- 2012(2615)
- 2011(2180)
- 2010(2145)
- 2009(2049)
- 2008(2072)
- 2007(2040)
- 2006(1814)
- 2005(1429)
- 学科
- 济(9132)
- 经济(9000)
- 企(6350)
- 企业(6350)
- 理论(5625)
- 方法(5259)
- 和(5088)
- 管理(5085)
- 业经(4839)
- 业(4749)
- 中国(4129)
- 经济理论(4031)
- 企业经济(3930)
- 文化(3709)
- 社会(3524)
- 教育(3237)
- 农(3102)
- 学(2187)
- 产业(2097)
- 地方(1985)
- 财(1967)
- 市场(1882)
- 政治(1875)
- 文化产业(1772)
- 文化市场(1772)
- 工作(1724)
- 思想(1653)
- 农业(1636)
- 障(1636)
- 保障(1635)
- 机构
- 大学(33439)
- 学院(33356)
- 管理(12270)
- 济(11001)
- 经济(10687)
- 理学(10526)
- 研究(10496)
- 理学院(10355)
- 管理学(10151)
- 管理学院(10061)
- 京(6995)
- 中国(6904)
- 范(6494)
- 师范(6473)
- 财(6027)
- 科学(5963)
- 江(5318)
- 师范大学(5204)
- 所(4783)
- 财经(4700)
- 中心(4698)
- 社会(4477)
- 北京(4391)
- 教育(4228)
- 州(4217)
- 研究所(4175)
- 经(4161)
- 农(3606)
- 业大(3492)
- 院(3463)
共检索到52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建富
中国传统社会之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其核心即为"礼",以至于经过儒家的不断倡导和统治者的大力推进,"礼"被尊之为"礼教"。礼教既不同于宗教形式,也无法律的名义,是一种道德哲学,它是伦理与政治的产物。历经2000多年的演进,礼教架构了整个中国的价值体系,架构了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循之以"礼",尊之以"礼",可以说礼教已成为中国无形中的"国教"。礼——在中国农耕自然经济传统社会,构建了一种国家管理、社会运行的基本"秩序"。由此,中国社会也可称之为"礼教社会"。"礼"之于中国,实为国家政权运行、交接,中央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荣佳
古代的岭南属百越地区,在元明以前的风俗一般仍是较原始落后的。汉代记载岭南迷信的风气很盛,“祀天神,帝百鬼,而以鸡卜”。①唐时岭南仍流行用祭祀卜筮等方法治病,“家有人病,先杀鸡鹅等祀之”。②自南宋开始,虽然岭南在经济上的重要性日渐增加,但一般风俗仍是“大率民婚嫁丧葬,多不合礼,尚淫祀,杀人祭鬼”。③但逮至元明之际,地方记述岭南“衣冠礼乐,无异中州,声华日盛,民勤于食,尤以广州府一带,更是礼教渐摩,名德辈出,缙绅之家,以不学无礼为耻,以导欲诲淫为戒。”④明清珠江三角洲礼俗的变迁,与官方土绅的教化政策息息相关,也是宗族制渗透乡村社会的重要途径,更反映士庶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钟启泉
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是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学历发展的基础。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弛 柳国强 赵良伟 张磊
生活世界与技能型社会建设存在密切关联,技能型社会建设是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技能形成体系的制度化构建,同时与技能文化和技能人才的个性化发展相关,是对生活世界的理性回归。阐释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文化进化、社会进步与个性发展三维度价值取向,应促进我国技能文化的构建、社会进步和技能强国、个体技能的全面提升;提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逻辑向度是文化、社会与个性的共进路径,一是强化技能文化价值观认同与构建逻辑,二是完善技能能形成制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并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三是关注技能型社会公民的生存与发展,培育生活技能与职业技能。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 生活世界 职业教育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闯 郭斌
在过去的20年里,"社会资本"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科学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重要范畴。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管理学家纷纷使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的经济管理现象。但是,由于没能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管理系统所依附的"礼"文化思想,许多研究成果未能揭示出组织社会资本产生及其社会网络结构的变化规律的情境化特征。基于此,本文尝试将中国"礼"文化思想嵌入组织社会资本理论之中,构建适合中国情境的"组织社会资本分析框架"。本文试图探索在中国社会关系网络中,行动者的动机与其社会结构相结合而形成的具体策略,从而揭示行为者目的性的企业管理活动是如何受到当下中国社会结构的约束,又是如何推动了中国社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鸿雁
城市社会空间作为城市的要素,具有典型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城市社会空间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和符号价值。在当代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在发生巨变,传统的城市社会空间的意义和理念,被现代意义上的空间意涵所取代,同时,城市化的高速增长,使属于大众的城市社会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城市社会竞争的本质就是在竞争城市社会空间的占有形式。因此,重新认识城市社会空间的社会属性和文化价值,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城市社会空间属性的角度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的价值,以求对构建属于市民社会的新型城市社会空间有所裨益。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桂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具有科学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运用马克思关于"两个尺度"的思想,从事实和价值两个维度上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和谐文化 “两个尺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马莹
19世纪中后期,以专业学院为组织模式的专业教育在美国大学兴起,不仅推动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长足发展,更成为后来全世界大学专业教育的典范。专业教育的兴起是美国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工业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镀金时代"的社会问题,专业协会的发展及其与政府、市场间的制衡构成了美国专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机制。而以高水平专业训练与"服务导向"道德律为核心的专业主义思想则是专业教育发展的精神和理论支柱。这两个基础也决定了美国专业教育后来发展的进程,而一旦这两个基础发生动摇,美国专业教育必然就会产生问题和危机。他国若要借鉴美国经验,须对此有认识和权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艳
历史的变迁与演进既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汇集着各方力量的同时也推动着社会机能的整合与重构,其中法治文化是实现各机能动态平衡、脉脉相通的重要根基。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法治的推进必然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之上,恰当处理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合理运用法治解决社会焦点矛盾是促进一个国家法治体系构建的关键。法治现代化建设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促进社会经济稳步推进的关键因素。因此,笔者将结合马长山编著的《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以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互动关系为轴心,从社会学视角重申法治理念,探索法治文化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为法治文化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万明春
学习社会与终身学习●万明春学习作为人类求生的一种本能和经验的习得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赋予如此丰富的内涵,也从未获得过今天这样崇高的社会地位。人类潜能的勃发,既使人的生存空间无限拓展了,又使人发现了人类自身还蕴藏着核裂变般的智慧潜能。因此,只靠从...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淑平
《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妙语集萃,语言精练,其中许多经典语句已转化为成语。《礼记》中的成语虽在其篇目中分布不均,但其数量可观,《礼记》中蕴藏的礼文化通过成语这一特殊载体得以延续至今。通过《礼记》中这些体现礼文化的成语,我们既能了解先人对礼的认识,以及先人在生活中对礼的践行,也能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丰富精神生活。
关键词:
《礼记》 成语 礼文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超
上古教民,乐教为本。因乐声变化多、感人深且易,其效最捷。《礼记·乐记》集儒家乐论大成,汲取了汉以前音乐思想的精华。《乐记》由"心物交感"解乐之所由生;声、音、乐三者由微而著,各与情融,与心通,解乐之构成。孔子有言"成于乐",《乐记》以"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将"成于乐"之"成"具体化。《乐记》阐明:敦和之乐与礼相济,情理交融,涵养人之相亲相敬;敦和之乐以仁为本,将乐的本质与人的仁者之心自然贯通。敦和之乐立于礼、依于仁,则势必达于"诚",收内尽其性、外与物谐之功。
关键词:
《乐记》 乐教 敦和之乐 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禹思恬
明清时期,“郡县空虚”导致赈灾职能从政府向民间下移,民间赈灾活动蓬勃发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包括宗族赈济、社群赈济和官民结合赈济在内的灾害社会治理结构。与此同时,“郡县空虚”问题还催生了“礼下庶人”的变革,不仅推动了平民化宗族浪潮的出现,也重塑了以“孝”和“忠”为核心的基层社会伦理。研究发现,“礼下庶人”的变革为明清时期灾害社会治理机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其中“孝”成为宗族赈济和社群赈济的基础,而“忠”成为了官民合作赈济的基础。
关键词:
灾害社会治理机制 思想基础 “礼下庶人”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肖桐
礼制对建筑文化的影响肖桐如梦令建筑合乎礼制,溯源自古如是。周朝定规章,《三礼》①流传后世。后世,后世,代代追求瑰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栖居之所,随着物质文明的进一)长,又形成了一套礼制。而礼制对建筑又产生着影啊,形成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风格。《周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