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57)
2023(9287)
2022(8023)
2021(7380)
2020(5992)
2019(12823)
2018(12691)
2017(24196)
2016(13007)
2015(14289)
2014(13693)
2013(12841)
2012(11617)
2011(10435)
2010(10600)
2009(10296)
2008(10056)
2007(8950)
2006(8033)
2005(7315)
作者
(33089)
(27500)
(27402)
(26243)
(17274)
(13087)
(12555)
(10469)
(10383)
(9877)
(9322)
(9130)
(8739)
(8529)
(8472)
(8300)
(8140)
(8114)
(7984)
(7817)
(6819)
(6633)
(6454)
(6401)
(6192)
(6170)
(6099)
(6077)
(5478)
(5303)
学科
(43541)
经济(43374)
管理(42054)
(36057)
(33692)
企业(33692)
方法(16648)
(16194)
(15485)
业经(14879)
中国(14471)
(13980)
理论(11269)
数学(11081)
(10987)
数学方法(10929)
(10115)
(9816)
财务(9792)
财务管理(9770)
企业财务(9270)
体制(9219)
教育(9060)
(8603)
农业(8344)
(8201)
银行(8195)
环境(8052)
(8017)
(7824)
机构
学院(175248)
大学(173820)
(68341)
经济(66778)
管理(65108)
研究(56300)
理学(55515)
理学院(54911)
管理学(53979)
管理学院(53623)
中国(42419)
(37579)
(35551)
科学(31262)
财经(28700)
(27294)
(26567)
(25818)
中心(25751)
(24611)
师范(24440)
研究所(23350)
(22473)
北京(21999)
(21441)
经济学(21352)
财经大学(21191)
业大(21020)
(20500)
师范大学(19427)
基金
项目(113540)
科学(90724)
研究(89742)
基金(81966)
(69216)
国家(68553)
社会(60517)
科学基金(59829)
社会科(56183)
社会科学(56165)
(44665)
基金项目(42476)
教育(42242)
编号(37906)
(36989)
自然(34913)
自然科(34073)
自然科学(34067)
自然科学基金(33447)
成果(32744)
资助(31546)
(28118)
课题(26438)
(25735)
重点(25720)
国家社会(24418)
(24384)
(24085)
(23931)
项目编号(23900)
期刊
(84222)
经济(84222)
研究(56120)
中国(39430)
(32025)
管理(26325)
教育(26254)
学报(24471)
科学(23338)
(23256)
大学(20221)
学学(18743)
(16064)
金融(16064)
财经(15419)
农业(15307)
业经(14485)
技术(13825)
(13301)
经济研究(13198)
问题(10251)
(9564)
图书(8279)
财会(8187)
(8047)
现代(7980)
职业(7968)
社会(7920)
(7777)
论坛(7777)
共检索到270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禹思恬  
明清时期,“郡县空虚”导致赈灾职能从政府向民间下移,民间赈灾活动蓬勃发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包括宗族赈济、社群赈济和官民结合赈济在内的灾害社会治理结构。与此同时,“郡县空虚”问题还催生了“礼下庶人”的变革,不仅推动了平民化宗族浪潮的出现,也重塑了以“孝”和“忠”为核心的基层社会伦理。研究发现,“礼下庶人”的变革为明清时期灾害社会治理机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其中“孝”成为宗族赈济和社群赈济的基础,而“忠”成为了官民合作赈济的基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国棉  王建华  
粮价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晴雨表",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粮食价格的波动。明清时期晋东南地区频繁的自然灾害对该地区粮价的影响,一方面使得晋东南粮价总体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粮价呈现较大的波动。从粮价时间走势看,粮价的非线性波动,除了受到来自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也受到来自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从空间走势看,晋东南同时期粮价大体上呈现由北到南递增的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肇磊  贺新枝  
针对湖北独特的地理水文环境和历史时期湖北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来具体地考察晚清时期湖北治理自然灾害的情况及对现今湖北治理灾害存在的借鉴要素。利用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从历史的角度着手,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灾害学等理论来综合研究晚清时期湖北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类型、特点、破坏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清政府所采取的治理灾害措施等。晚清政府虽然针对境内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为现今治理湖北的自然灾害提供了治理自然灾害必须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科学规划部署,有系统地进行;要建立赈济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经验教训。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日根  
明清时期苏北水灾原因初探王日根明建国前,朱元璋就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主管水利,他的《皇明祖训》又几乎影响了整个明代,清代康熙帝则更把三藩、漕运与治河三事书写于宫中柱上。这一时期成绩斐然的水利专家亦辈出不穷,如明朝的潘季驯、丘浚,清代的靳辅、陈潢、张...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何爱平  赵仁杰  张志敏  
近年来,伴随全球经济发展,包括自然灾害、环境灾变以及人为灾害造成的损失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因而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和应对机制也成了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国外文献对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研究主要关注灾害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及其作用的路径,包括灾后投资收益效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和技术进步的产出效应等;微观层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对个体行为选择的作用上。灾害的应对机制主要讨论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应对灾害冲击时的作用,并从受灾地的现实出发,提出灾害应对机制的培育策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楚涵  吴松江  
农业自然灾害的有效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的有效协同。当前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治理主体协调意愿不强、各类治理主体的目标和行为失谐、灾害信息失真和治理主体间沟通不畅成为有效协同治理困难的症结。因此,化解协同治理难应围绕"协同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加强政府主导能力建设、建立利益整合机制,升级农业自然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创新农业自然灾害治理主体协同机制,为农业自然灾害协同治理提供理念、组织、信息多重保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万欣   丁欣宇   张天天   李灵芝  
利用舆情大数据探究暴雨灾害的多样化社会影响,为城市水灾害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构建暴雨灾害社会影响分析框架,采集“郑州暴雨”事件中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微博数据,分别运用基于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和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模型,探究细粒度情感以及人与设施多种响应行为随灾情进展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灾前悲哀和愤怒是主导消极情绪,而灾中恐惧占主导,应及时公开灾情焦点信息,疏导高唤醒消极情绪;公众对设施中断的感知体现了级联失效关系,加强建成区积水点改造和新区交通与排水设施配套设计是关键;灾中公众对各类设施修复感知存在时滞性,应加强重点设施灾前联合防护,避免关键路段积水断行;灾前政府救助准备不足,导致公众负向行为较多,应提升基层重大风险决策与处置能力。研究结果可为防洪减灾制度及政策优化提供有益参考,有助于提升政府水灾害管理水平。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光辉  
<正>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社会性质的论说众多,但是对当前已有研究的论断及其理论依据的检视不够充分,特别是从中国历史本位视角进行中西比较的研究较少。赵轶峰著的《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一书(科学出版社分别于2017、2021年出版,以下分别简称初编、续编),试图立足本土积极寻求理论对话,运用比较文明、结构分析的方法,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发展趋势进行剖析和总结。该书基于深刻的学理反思,坚持证据原则、逻辑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这一概念,尝试构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体系,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骆有庆  李建光  
该文简要评述了我国杨树天牛灾害的主要成因及现有主要控制措施.指出我国杨树天牛灾害的主要成因是生态性原因,树种选择、配置和栽植利用方式不当是主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杨树天牛灾害的控制需综合考虑寄主树种、天牛、天敌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控制杨树天牛灾害的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方向和策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谢丹  郑智峰  
依据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及美国、日本的救灾经验,构建我国重大灾害救灾机制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充分的预防机制、完备的应对机制、高效的反应机制和科学的重建机制。救灾机制的建设,应以完善救灾法律体系、提高政府救灾效率、优化救灾资源配置、扶持民间救灾力量和建立监督评价体系为重点。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俊红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南部文化,对琉球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南部地区的民俗、建筑、语言等文化因子,早已深深融入琉球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成为琉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首此,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波  
阅读疗法是把阅读作为养生保健和预防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帮助他人 保持或回归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明清两代,知识分子对阅读疗法有所体验、有所认识的不乏 其人。他们在著述中记录自己读书疗病的经历,留下了许多阅读疗法的医案。参考文献19。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敏如  
自明朝中叶以后,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晚期,在封建社会的内部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日益腐朽的封建政权,除了在政治上、经济上被迫进行了某些改革外,在赋税制度上也有很大变化。如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或称条编法)”,开始将原来用不同方式征收的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乃柱  
实务经验证明,社会工作者在民族地区开展灾害社会工作实务时,往往会面对不同的文化。如果处理不好灾害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文化问题,社会工作者会面临着文化震撼、文化识盲、文化偏见、文化负载等挑战。避免文化识盲,增强文化敏感性,提升文化能力是民族地区灾害社会工作实务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朱伟  王晶晶  杨玲  
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重要基础设施之间的关联度和依赖性日益加强,重要基础设施灾害往往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提高重要基础设施的应急能力已经成为了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本文以重要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基于重要基础设施的关联特征,从延展性、影响对象和持续周期三个方面分析了重要基础设施灾害情景构建的特点,建立了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灾害的情景构建方法,提出了从准确性、充分性、及时性三个维度评价应急能力的思路,并将提出的通用方法应用于燃气多门站停气事件案例,为实际中重要基础设施的应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