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3)
2023(2102)
2022(1901)
2021(1929)
2020(1609)
2019(3655)
2018(3718)
2017(6550)
2016(3938)
2015(4545)
2014(4611)
2013(4458)
2012(4456)
2011(4040)
2010(4178)
2009(4136)
2008(4270)
2007(4061)
2006(3667)
2005(3334)
作者
(13307)
(11494)
(11376)
(10685)
(7102)
(5689)
(5027)
(4531)
(4354)
(4208)
(3983)
(3843)
(3669)
(3658)
(3643)
(3562)
(3461)
(3396)
(3358)
(3350)
(2989)
(2880)
(2833)
(2749)
(2622)
(2608)
(2527)
(2522)
(2483)
(2415)
学科
(14333)
经济(14312)
管理(10303)
(10302)
(7605)
企业(7605)
方法(6180)
(5839)
(5123)
数学(4992)
数学方法(4827)
中国(4341)
(4307)
(3683)
农业(3673)
土壤(3670)
(3537)
理论(3065)
(2858)
贸易(2853)
(2777)
业经(2642)
地方(2608)
(2495)
(2425)
(2385)
银行(2367)
人口(2290)
(2269)
(2248)
机构
大学(61765)
学院(60458)
研究(23133)
(20026)
经济(19456)
管理(19019)
中国(17270)
科学(16669)
理学(16054)
理学院(15803)
管理学(15228)
管理学院(15138)
(14819)
(14192)
(13398)
研究所(12235)
农业(11894)
业大(11470)
中心(10225)
(10073)
(9834)
北京(8979)
(8592)
(8480)
师范(8474)
(7892)
(7848)
农业大学(7754)
财经(7699)
科学院(7677)
基金
项目(38488)
科学(29145)
基金(27540)
(25864)
国家(25655)
研究(24564)
科学基金(20503)
自然(14823)
(14632)
自然科(14491)
自然科学(14484)
基金项目(14283)
社会(14265)
自然科学基金(14178)
社会科(13346)
社会科学(13343)
(13171)
资助(11812)
教育(11529)
编号(9709)
重点(9197)
成果(9005)
计划(8410)
(8042)
科技(7883)
(7825)
科研(7466)
(7144)
大学(7009)
课题(6979)
期刊
(25337)
经济(25337)
研究(17319)
学报(15882)
(14656)
中国(14215)
科学(12505)
大学(11379)
学学(10748)
农业(9781)
(8231)
管理(7759)
教育(7497)
(5333)
技术(4864)
业大(4761)
(4620)
金融(4620)
(4518)
财经(4278)
农业大学(3927)
(3779)
经济研究(3674)
图书(3672)
业经(3372)
科技(3259)
问题(3232)
统计(3117)
林业(3081)
(3015)
共检索到954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元彦  
以圆形土柱顶部施加KH_2PO_4,模拟磷钾在红壤中的一维扩散迁移,并用Fick方程dc/dt=D′·d ̄2c/dx ̄2进行描述。对分别培养了3、7、14d的土柱进行磷钾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磷钾在供试红壤中迁移很慢,扩散系数D’值很小;钾的迁移速率稍快于磷,钾的D′值亦稍大于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玉  张一平  
引入土壤离子扩散阻滞因子的概念 ,阐述了 3种土壤离子扩散系数表达方式 ,即土壤离子孔隙扩散系数、土壤离子表观扩散系数、土壤离子有效扩散系数及其与离子自扩散系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明确了利用 Fick第一扩散定律和 Fick第二扩散定律推求的土壤离子扩散系数的类型和运算过程中有关参数的量纲。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周露泉  金南国  付传清  
介绍了一种基于Fick扩散定律测定水泥基材料氧气扩散系数的方法及装置。该装置包括供气系统、试件、左右气体腔室、传感测试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该装置密封性好,操作简便,数据真实可靠,且试验过程中氧气扩散的驱动力仅为浓度梯度,可真正测出氧气在水泥基材料试件中的扩散系数,适用于不同孔隙率的水泥基材料氧气扩散系数的测定并为进一步研究氧气对水泥基材料中的钢筋锈蚀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延军  李梁  张璧光  
用非稳态法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测定了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板材的水分扩散系数,并且探讨了干燥介质温度、初含水率和纹理方向等对杉木板材水分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介质温度越高,扩散系数越大;初含水率越高,扩散系数越大,在纤维饱和点附近达最大。当木材含水率在纤维饱和点以下时,杉木板材水分扩散系数都随着初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当木材含水率在纤维饱和点以上时,扩散系数基本保持恒定;杉木板材的纵向水分扩散系数远大于横向水分扩散系数,其比值为5~7;杉木板材的径向水分扩散系数略大于弦向水分扩散系数,其比值为1.0~1.5。表3参11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赵越超  毛晓坤  黄明星  宋永臣  
将CO_2注入地下油藏,可以实现提高原油采收率与CO_2地下永久埋存的“双赢”,是最具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的“碳中和”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有效评价CO_2驱油效率,以及准确预测CO_2地质埋存量与长期安全性,必须对多孔介质中CO_2-油扩散机理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该文利用低场磁共振(NMR)技术实现CO_2-油扩散过程的原位动态监测,通过纯相位编码SE-SPI脉冲序列得到溶液随时间和位置变化的一维质子密度曲线,进而得到油相膨胀系数、CO_2无量纲浓度等参数;基于菲克第二定律构建了考虑溶液体积膨胀的物理模型,采用非迭代有限体积法计算得到随时间和位置变化的CO_2扩散系数,为多孔介质内气-液扩散参数原位测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与实验数据,对CO_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工程设计、安全性和经济性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明岗  张一平  
用~(32)P 和~(36)Cl 标记扩散半池技术测定了陕西4种不同质地土壤在不同含水量和温度下磷、氯扩散运移的规律,并对其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磷扩散系数(D_a)随土壤水分含量(W)增加而增大,符合幂函数 D_a=aW~b 关系,而 Cl~-扩散系数(D)随土壤水分增加近似线性;在20%含水量下,Cl~-扩散的活化能(E_a)为黄绵土>黑垆土>(土娄)土>黄褐土,而磷扩散的活化能次序与此相反,且比前者大得多。磷和氯在土壤中的扩散机理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归因于土壤与磷、氯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祖义  程薇  黄世乐  成冰  
应用土壤薄层层析(TLC)法测定了14C-绿黄隆在10种土壤中的移动率,其Rf值为0.65~1.0,表明绿黄隆在供试土壤中分别属可移动性和极易移动性。用大面积土柱淋溶法测得3种土壤柱在模拟降雨下的淋溶动态及其参数,经计算,在黄潮土、黄棕壤和红壤中,使14C-绿黄隆垂直移动透过10cm土层所需连续降水量分别为75,80和94mm。绿黄隆在土壤中的迁移性与土壤PH值密切相关,随pH值增高其移动性和淋溶性增大。绿黄隆随水迁移性较强,它有可能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明波  郭成久  苏芳莉  李海福  
在沈阳农业大学综合试验场内构建小试装置模拟辽河口天然芦苇湿地,对不同生育期湿地土壤和芦苇总磷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废水灌溉条件下湿地土壤总磷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废水质量浓度灌溉条件下,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磷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510cm土层中总磷含量最高。废水灌溉组土壤总磷含量在土层剖面分布规律为05>510>2040>4060>1020cm。废水质量浓度为300mg/L处理的土壤总磷含量变化量最大,175mg/L处理最小。芦苇总磷含量随生长期变化趋势为成熟期>拔节期>抽穗期>展叶期>发芽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开明  万君康  
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漏损和失真决定了高度个体化的隐性知识很难转移这一特点 ,而显性知识却能够借助编码来克服转移中的漏损和低效率。无论是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 ,在转移过程中都有成本发生 ,成本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知识本身 ,而且还取决于接受者的天赋和后天的知识积累 ,不同的人在获取不同的知识方面存在着比较优势或劣势。知识的转移能否实际发生 ,关键在于接受者能否获得足够的动力和激励 ,而动力和激励最终来源于产出的增加及其分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余海英  李廷轩  张树金  张锡洲  
【目的】揭示温室栽培条件下磷肥施用量大,但利用率低的原因,探明磷素养分淋溶损失的主体成分,为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依据。【方法】以辽宁沈阳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温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使用年限温室土壤剖面全磷及无机磷各组分含量的分析测定,探讨温室栽培条件下土壤无机磷的累积、迁移特点。【结果】(1)温室土壤全磷、无机磷、速效磷的含量均较露地土壤有明显增加,且耕层(0—20 cm)的累积量最高,平均含量分别为露地土壤的3.1倍、3.3倍、3.6倍,无机磷占全磷含量的92.1%,速效磷仅占全磷含量的16.6%。(2)温室土壤各无机磷组分的含量及其相对组成均较露地土壤变化明显,Ca...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汤家喜   梁伟静   何苗苗   郭玲玲  
冻融过程不仅直接影响非生长季节的磷循环,而且频繁冻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持续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为研究冻融作用对河岸缓冲带土壤磷素迁移的影响,以河岸植被缓冲带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室内模拟冻融环境,探究冻融条件下,土壤对磷素吸附行为,将待测样离心过滤后取一定体积液体测其浓度,分别计算出1,2,3,4,5次冻融循环中土壤对磷的吸附量,绘制等温吸附关系曲线并将吸附数据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进行拟合;并分析在不同含水率、不同深度与冻融周期下,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变化情况,将20 cm和40 cm深度的土壤饱和质量含水率控制为70%、75%、80%,经过5个周期的冻融后,分别测定土壤内的速效磷含量,并探讨磷素在河岸带土壤中发生的吸附和垂向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在平衡浓度0~30 mg·L~(-1)范围内,土壤对磷的吸附量随着溶液中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磷溶液浓度大于30 mg·L~(-1)时,吸附达到平衡,对速效磷的最大吸附量为714.26 mg·kg~(-1);随着冻融周期的增加,土壤对速效磷的吸附量逐渐降低,5次冻融结束后的土壤对速效磷的吸附量与对照相比最大减少53.8%,其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河岸缓冲带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受土层深度及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经5次冻融周期后,含水率相同时浅层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初始值相比最大减少34.5%;与对照相比,深层土壤含水率为80%时速效磷含量减少3.23 mg·kg~(-1);浅层土壤含水率为70%时速效磷含量最大,减少0.81 mg·kg~(-1)。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莹  杨雪芹  关文玲  刘军领  王旭东  
 采用不同的添加材料与化学磷肥混合,通过室内扩散试验,研究不同添加材料对化学肥料中磷素释放和扩散的影响。结果发现,选用的5种材料(沸石、胡敏酸、聚丙烯酰胺、柠檬酸、羧甲基纤维素)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肥料磷在土壤中的有效性。与对照相比,柠檬酸在培养初期(1周)能够促进化学磷肥的溶解和扩散,可使施肥点和外围的速效磷含量升高约2.7倍;胡敏酸、PAM在培养4周后能提高施肥点的速效磷,而且使最外层(7~9cm)的速效磷也有较明显的增加,分别较对照提高75%和68%。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蒋秋怡  何黎明  马跃  钱新标  
用模拟酸雨对红壤和红色石灰土的原状土柱进行连续淋溶,探讨土壤盐基的淋溶强度、容量以及土壤pH和交换性盐基的变化规律。结果指出,酸雨对红色石灰土的盐基淋溶强度和容量大于红壤。交换性盐基的淋溶速率也有同样趋势;土层厚度的增加能大大降低酸雨对盐基的淋溶强度、容量和淋溶速度;红壤的pH对酸雨淋溶较敏感。而红色石灰土的交换性盐基对酸雨的反应较敏感。所以就土壤酸化速率而言,以土壤pH为指标时,则红壤大于红色石灰土;但以盐基淋失量为指标时则相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申凤敏  姜桂英  张玉军  刘芳  刘世亮  柳开楼  
【目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探讨典型红壤水稻土不同施肥制度下不同形态土壤氮素迁移特征,为红壤水稻土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始于1981年的进贤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站4个典型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秸秆(NPKS)、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SM),测定并分析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变化特征。【结果】不同处理不同形态氮素基本均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但不同形态氮素在不同层次下降特征不同。其中有效态氮,如AN、NO_3~--N、NH_4~+-N、DON和SMBN主要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且20—60 cm土层含量较0—20 cm明显降低;而TN在表层0—40 cm土层变化不明显。与CK相比,施肥处理可不同程度地提高0—60 cm各土层各形态氮素含量。其中NPKSM处理显著提高各形态氮素含量,其次为NPKS和NPK处理。相同处理下,TN在0—40 cm土层变化不明显;但在0—60 cm土层TN含量均表现为NPKSM>NPKS>NPK>CK。各处理A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降低幅度显著,其中,20—40 cm土层AN含量相比10—2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42%(CK)、50%(NPK)、44%(NPKS)、44%(NPKSM)。各处理不同土层NO_3~--N和NH_4~+-N含量均以NPKSM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40—60 cm土层中NO_3~--N和NH_4~+-N与0—10 cm土层相比,NH_4~+-N含量下降幅度更大,分别为51%(CK)、48%(NPK)、54%(NPKS)、36%(NPKSM),且NO_3~--N和NH_4~+-N均以NPKS处理下降幅度最大,NPKSM处理最小。各处理DON含量在0—20 cm土层差异显著,且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K和NPK处理40—60 cm土层的DON含量较20—40 cm略有增加,但NPKS和NPKSM处理则显著降低。各处理SMBN在10—20 cm土层差异最大,表现为NPKSM>NPKS>NPK>CK。相同处理下各形态氮素占TN的比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在0—20 cm土层各比例变化较明显;整体上NPKS与NPKSM处理的SMBN占TN比例较高,为2%—4%。耕层土壤(0—20 cm)的TN、AN、NO_3~--N、DON和SMBN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TN、DON、AN与SMBN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施肥处理(NPK、NPKS、NPKSM)较不施肥处理(CK)可显著提高早、晚稻稻谷、稻草产量和总生物量及其相应的氮吸收量,其中以NPKSM处理最高;但NPKSM处理的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表观损失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对各形态氮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耕层(0—20 cm),且各形态氮素含量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更好改善红壤区各土层氮素的供应情况;同时化肥与有机肥配施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及其氮吸收量,但也增加了其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表观损失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