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92)
- 2023(20142)
- 2022(16220)
- 2021(14795)
- 2020(12530)
- 2019(28080)
- 2018(27812)
- 2017(52992)
- 2016(28423)
- 2015(31573)
- 2014(31437)
- 2013(30594)
- 2012(27655)
- 2011(24353)
- 2010(24508)
- 2009(22993)
- 2008(21852)
- 2007(19709)
- 2006(17220)
- 2005(15867)
- 学科
- 济(113504)
- 经济(113339)
- 业(103837)
- 管理(97700)
- 企(91241)
- 企业(91241)
- 方法(48585)
- 数学(39371)
- 数学方法(38904)
- 财(38084)
- 中国(36207)
- 农(35711)
- 业经(35521)
- 制(30508)
- 融(30182)
- 金融(30175)
- 银(29656)
- 银行(29620)
- 行(28411)
- 务(26687)
- 财务(26617)
- 财务管理(26571)
- 企业财务(25242)
- 农业(25059)
- 地方(22242)
- 体(21966)
- 理论(21779)
- 技术(21105)
- 和(19904)
- 划(19883)
- 机构
- 学院(392364)
- 大学(387420)
- 济(163342)
- 经济(159986)
- 管理(155853)
- 理学(132543)
- 理学院(131314)
- 管理学(129189)
- 管理学院(128480)
- 研究(123649)
- 中国(105916)
- 财(82980)
- 京(80204)
- 科学(71738)
- 财经(64656)
- 农(63889)
- 江(60784)
- 中心(60622)
- 所(59760)
- 经(58726)
- 业大(55412)
- 研究所(53452)
- 经济学(50573)
- 农业(49724)
- 北京(49629)
- 财经大学(47991)
- 州(47894)
- 范(45818)
- 经济学院(45694)
- 院(45544)
- 基金
- 项目(260402)
- 科学(207122)
- 研究(193104)
- 基金(190935)
- 家(164784)
- 国家(163369)
- 科学基金(142971)
- 社会(125084)
- 社会科(118663)
- 社会科学(118638)
- 省(102591)
- 基金项目(100494)
- 自然(91193)
- 自然科(89062)
- 自然科学(89032)
- 教育(88976)
- 自然科学基金(87467)
- 划(84876)
- 编号(77163)
- 资助(77101)
- 成果(61830)
- 重点(58389)
- 部(57872)
- 创(56846)
- 发(55866)
- 课题(53652)
- 制(52837)
- 创新(52689)
- 国家社会(52475)
- 教育部(50436)
- 期刊
- 济(182396)
- 经济(182396)
- 研究(116098)
- 中国(82176)
- 财(68991)
- 管理(64324)
- 农(59940)
- 学报(55521)
- 科学(52881)
- 融(52679)
- 金融(52679)
- 大学(44328)
- 学学(42340)
- 农业(39949)
- 教育(38267)
- 技术(37788)
- 财经(32659)
- 业经(31192)
- 经(28074)
- 经济研究(27960)
- 问题(23654)
- 业(22945)
- 技术经济(19910)
- 财会(19876)
- 现代(18602)
- 版(18536)
- 会计(18334)
- 理论(18200)
- 贸(18032)
- 统计(17324)
共检索到5992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波 张鹤影 伍玥
我国实体企业低碳绿色发展对气候治理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巴黎协定》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了碳风险冲击对碳密集型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巴黎协定》实施引致的碳风险冲击显著抑制了我国碳密集型企业金融化,表明碳风险冲击能够促使企业资产配置回归实体业务,注重低碳绿色发展;影响路径分析表明,碳风险冲击通过增加企业环境资本支出和企业创新投入抑制企业金融化。进一步分析发现,碳风险冲击提高了实体业务利润率,且抑制企业金融化是其作用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国有和行业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以及经济发达和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地区,碳风险冲击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文章丰富和发展了气候政策经济后果研究,为引导碳密集型企业低碳绿色发展和“脱虚向实”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关键词:
《巴黎协定》 碳风险 实体企业金融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于连超 谢鹏 刘强 毕茜
环境保护费改税标志着由政府主导的排污费制度转向了以市场为主导的环境税制度,那么这个改变能否抑制企业金融化并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呢?以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实施为契机并以2015—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法探讨了环境保护费改税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保护费改税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且当市场制度较好和媒体监督较强时,环境保护费改税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强。进一步的中间机制分析发现:环境保护费改税抑制企业金融化的机制在于环境保护费改税使企业提高了环保投资和研发投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德球 张雯宇
本文以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巴黎协定》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全球气温控制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非能源行业企业,能源行业企业的投资效率在设置2℃的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上限之后显著提高,并且主要表现为投资不足问题的缓解。这一现象在全球气温控制后公司生产经营活力提高、资金支持更多和社会责任表现更好的样本中更加显著。当企业受到更加严格的环境监管时,全球气温控制对能源行业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更加显著;能源行业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确实来自全球气温控制而非来自能源公司原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地区升温污染物排放水平较高时,能源公司更需要通过提高投资效率来增加环保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能源行业企业提高投资效率可以显著增加公司的环保投资总额。本文直接检验了全球气温控制是否促进企业提高投资效率,进而促进它们增加环保投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范润 孙雪娇
本文基于避税代理观理论分析了企业金融化的动因,以“金税三期”刻画企业避税活动的减少并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08~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减少避税活动可以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具体检验其影响机制发现,减少避税活动通过降低企业可支配现金流和代理成本两条路径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进一步证据显示,在税收征管强度较高、分析师关注度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高以及管理层持股激励较高的情境下,减少避税活动能够更为显著地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研究结论对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财税金融制度、引导企业“脱虚向实”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卫兵 王利霞
减税降费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企业经营策略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营改增"可能通过两个方向相反的机制影响企业金融化,即增加企业经营性投资而抑制企业金融化的替代效应,以及缓解融资约束而增加金融资产配置的富余效应。本文基于我国 "营改增"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减税降费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制及程度,结果表明:第一,"营改增"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第二,"营改增"主要通过刺激企业经营性投资的替代效应对企业金融化产生抑制作用,但并未显著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和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第三,"营改增"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强于国有企业,且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主要存在于存贷比较高的地区。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减税降费政策除了可直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外,对抑制企业金融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卢现祥 马振邦
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核心因素之一,完善的产权制度能够激励企业实施长期性的经营计划与安排。本文基于2007年《物权法》颁布的外生冲击,选取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民营企业数据,构建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并检验了物权制度改革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因果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物权法》颁布后,固定资产占比更低的企业金融化程度显著下降。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物权法》颁布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增强企业实业投资水平,有效弱化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金融化的弱化效应呈现一定差异:《物权法》颁布对企业金融化的弱化效应在法律执行效率较高地区、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地区更为显著,在中小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研究揭示了产权制度环境是影响企业金融化的重要因素,为产权激励效应提供了来自微观企业的新证据。同时,对我国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持续优化的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助力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彦锋 王桂祯 胡著伟
近年来,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主业的负面影响引发对其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的高度关注。为弥补股权结构对金融化影响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多个大股东为切入点,考察其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具有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效应,对长期金融资产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缓解第二类代理成本、降低两权分离度、改善企业外部信息环境是多个大股东抑制金融化的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非控股大股东的数量越多、相对能力越强以及企业所处地区法律环境越好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越强;就经济后果来看,多个大股东对金融化的抑制能够促进实体投资。同时为企业优化股权结构、促进"脱虚向实"提供了借鉴。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姚荣荣 黄贤环
选取2008~2018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可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这主要是因为设立财务公司能够减少企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财务公司的资金归集职能、委托业务职能、资金结算职能、贷款业务职能可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其担保业务职能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同时还发现,国有企业、银企关系较好的企业、非东部地区企业以及处于货币政策紧缩环境下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对金融化抑制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能够揭示企业财务公司职能与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关系,并为有针对性地防控实体企业脱实向虚风险提供新的微观层面证据。
关键词:
财务公司 金融化 金融资产配置 货币政策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聪聪 胡国强 韦琳
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ESG评级能够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和治理环境,在防范经济“脱实向虚”风险中至关重要。以2010—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商道融绿首次发布ESG评级的外生冲击,实证考察了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抑制作用。机制检验显示,ESG评级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分别抑制了“蓄水池”和“投资替代”动机的企业金融化。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显著存在于行业环境敏感性较高、市场竞争较大、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情境下。经济后果研究发现,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能够提高企业主业业绩。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级体系,充分发挥ESG评级的作用,使企业在责任和利益驱动下,优化资产配置,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龙圆圆 张海燕
本文以《巴黎协定》签署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碳风险对非标审计意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面临的碳风险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机制检验表明,在环境规制下,企业在碳风险压力下主动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并提升了ESG表现,审计师则降低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审计师行业专长程度对企业碳风险的环境审计结果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在区分企业规模、内部控制质量时,碳风险对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影响也表现出异质性。本文将碳风险与非标审计意见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为发挥环境审计作用约束碳排放行为提供了新视角,也对于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政策启示。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陈克兢 邢宝心 万清清 徐媛媛
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巡视监督的视角考察了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巡视监督能够有效的抑制企业盈余管理,降低24%的应计盈余管理和22%的真实盈余管理。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和倾向得分法之后的结论依然稳健;相对于地方巡视监督而言,中央巡视监督对企业盈余管理治理的效果更为显著;巡视监督对于腐败地区企业盈余管理治理效应更强。本文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发挥公司治理效应的文献体系,揭示了制度建设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亮 梁丹阳 独正元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弥补研发投资市场失灵,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防止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13-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通过增加内部现金流缓解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蓄水池”动机,通过提高主业业绩削弱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投资替代”动机,从而抑制了金融化。与国有企业和成熟期、衰退期企业相比,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更能够抑制非国有企业、成长期企业的金融化。本文从金融化视角分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作用效果,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有益补充,对于重塑金融化政策范式,进一步科学优化政策设计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贤环 杨钰洁
留抵退税是降低企业税负的重要举措,而这一举措能否抑制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利差扩大所导致的“脱实向虚”风险,不仅事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更关系到宏观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文章以财税[2018]70号文的出台为准自然实验,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6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1季度的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通过“现金流效应”和“主业投资效应”两条路径,削弱了金融化的预防储蓄动机和逐利动机,进而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金融与法制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更明显。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减税政策和防范化解微观层面“脱实向虚”风险、实现“六稳”“六保”目标提供必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许罡 伍文中
根据Baker等构建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利用2002—2016年间A股上市公司季度数据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抑制了公司金融化投资,其传导机制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压缩了市场套利空间,并传导到投资环节。进一步按照企业产权性质、地区市场化水平和政策扶持力度等将样本分组研究,发现对经济政策敏感性强的企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其金融化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关键词: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金融化投资 套利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孟庆斌 刘建涵 谢沛林
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问题日趋严峻,金融系统风险不断累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2009年一季度至2020年四季度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微观视角出发,考察了商业银行监管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探究金融监管政策能否发挥促进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加强商业银行监管显著降低了实体企业的金融化水平。该结果在考虑了内生性、测试了回归模型敏感性之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商业银行监管能够收窄企业金融-实体收益缺口,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而抑制其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微观审慎监管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效果更显著,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互配合能够提升各自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明确了金融监管对微观企业的作用路径,构建了中国商业银行审慎监管指标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探究了它的微观影响,为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提供了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