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72)
- 2023(19124)
- 2022(16018)
- 2021(14539)
- 2020(12249)
- 2019(27894)
- 2018(27393)
- 2017(52747)
- 2016(28542)
- 2015(31562)
- 2014(31478)
- 2013(31342)
- 2012(29172)
- 2011(26379)
- 2010(26505)
- 2009(24608)
- 2008(23553)
- 2007(21002)
- 2006(18235)
- 2005(16505)
- 学科
- 济(123954)
- 经济(123826)
- 管理(79510)
- 业(78843)
- 企(63294)
- 企业(63294)
- 方法(51865)
- 数学(45660)
- 数学方法(45122)
- 中国(38589)
- 农(33628)
- 地方(31601)
- 财(31033)
- 融(29312)
- 金融(29309)
- 银(28081)
- 银行(28011)
- 业经(27719)
- 行(27003)
- 学(25709)
- 制(24665)
- 贸(23293)
- 贸易(23278)
- 农业(22843)
- 易(22566)
- 环境(20817)
- 务(19995)
- 财务(19934)
- 财务管理(19890)
- 企业财务(18976)
- 机构
- 学院(406869)
- 大学(404669)
- 济(169832)
- 经济(166321)
- 管理(154425)
- 研究(141552)
- 理学(133182)
- 理学院(131627)
- 管理学(129316)
- 管理学院(128575)
- 中国(109882)
- 科学(88482)
- 京(85838)
- 财(76318)
- 农(75589)
- 所(72442)
- 中心(66502)
- 研究所(66121)
- 业大(64341)
- 江(61237)
- 财经(61021)
- 农业(59774)
- 经(55325)
- 北京(53630)
- 经济学(52520)
- 范(52302)
- 师范(51588)
- 院(51133)
- 州(49312)
- 经济学院(47560)
- 基金
- 项目(276470)
- 科学(217118)
- 基金(200602)
- 研究(195155)
- 家(177366)
- 国家(175920)
- 科学基金(150171)
- 社会(124793)
- 社会科(118624)
- 社会科学(118593)
- 省(109903)
- 基金项目(106669)
- 自然(98942)
- 自然科(96720)
- 自然科学(96694)
- 自然科学基金(94939)
- 划(92612)
- 教育(88751)
- 资助(82011)
- 编号(77011)
- 发(64112)
- 重点(63287)
- 成果(60782)
- 部(60012)
- 创(58006)
- 创新(54383)
- 课题(53957)
- 科研(53842)
- 计划(52452)
- 国家社会(51870)
- 期刊
- 济(183182)
- 经济(183182)
- 研究(115469)
- 中国(78358)
- 农(68274)
- 学报(68088)
- 科学(61623)
- 财(58549)
- 管理(55521)
- 大学(50609)
- 学学(48315)
- 融(47888)
- 金融(47888)
- 农业(45604)
- 教育(37115)
- 技术(34638)
- 业经(31255)
- 财经(29766)
- 经济研究(29610)
- 问题(25866)
- 经(25613)
- 业(24365)
- 技术经济(19999)
- 统计(19567)
- 版(19544)
- 商业(19221)
- 科技(19161)
- 贸(19106)
- 理论(18356)
- 策(18223)
共检索到602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宇文 邹明星
本文选取京津冀、长三角以及鄂豫湘城市群作为样本地区,从碳金融交易机制、商业银行业和企业战略调整三个视角,分析了碳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选取2006-2016年样本地区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测度出九省市和三个城市群的碳金融发展水平,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三个城市群碳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碳金融发展水平会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同时,不同城市群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主要归结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和发展阶段。最后提出政府应加大节能减排的投资力度,加强产业的集聚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区域的扩散效应,利用各地区的产业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碳金融 面板数据模型 产业结构 城市群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叶耀明 纪翠玲
产业水平的高低是决定长江三角洲 1 5城市能否真正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城市群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金融发展则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水平的提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实证方法也验证了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因此 ,研究如何通过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发展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有重要战略意义的。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金融发展 产业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汪浩瀚 潘源
分别以2003—2015年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城市群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Hansen门限模型,以金融规模与金融效率作为门限变量,同时考虑到金融集聚的影响,来考察和比较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不仅存在门限效应,且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对不同城市群产业升级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其次金融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在不同发展程度地区也是不同的,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亚男 包慧娜
文章基于我国2006-2015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包含科技金融资源指数、科技金融经费指数、科技金融产出指数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然后运用系统GMM两步法检验了科技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
科技金融 产业结构升级 IV-GMM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亚男 包慧娜
文章基于我国2006-2015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包含科技金融资源指数、科技金融经费指数、科技金融产出指数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然后运用系统GMM两步法检验了科技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
科技金融 产业结构升级 IV-GMM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海军 张志明
金融扩大开放进程中,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从金融扩大开放的视角出发,探究了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采用长三角地区26座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交互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测算城市的极化指数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1)扩大金融开放、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2)存在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中介渠道,在控制地区效应、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后结论依然稳健;(3)极化视角下,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并缩小城市间金融开放水平的差距能显著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极化度程度下降,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有鉴于此,若要促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需要在扩大金融开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产业的整合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龙云安 张健 冯果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升级实践路径研究热潮不断升级。以成渝城市群为例,构建3种空间权重系数,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金融深化、金融集聚及交互作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深化与金融集聚相互作用更为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成渝城市群金融深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效应,但是金融集聚有显著负面空间效应,呈现高低集聚状态;在不同权重下,金融深化与金融集聚均会对周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但存在明显差异。在此背景下,提出成渝城市群与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福时 李文丹 万贤贤 高建平
文章构建实证回归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选取企业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本、高校和研发机构数量、政府财政支持作为解释变量,选取技术引进资本存量、市场化程度、出口贸易额作为控制变量,采用2004—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不同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贡献度不一致,在产业结构向第二产业调整优化的过程中,产业层面的创新要素人力资本和政府层面的财政支持仅在产业升级后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研发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在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优化的过程中,高校创新主体数量对产业结构升级贡献最大,人力资本和政府财政支持影响不显著,研发资本未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产业技术实现阶段,协同创新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水平、高校创新主体数量和政府财政支持均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喻微锋 蒋团标 刘祎
对云南滇中城市群和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昆明和南宁的城市流强度在各自的区域内都是最大的,城市的外向功能明显,能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但昆明对其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和带动的能力比南宁更强;同时,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滇中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极不平衡,而北部湾城市群则存在城市发展差距太小的问题。应根据各自特点进一步强化两城市群的城市流,促进城市群的快速、健康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莎莎 王俊俊
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对提高城市群资源配置效率,转变城市群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群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运用耦合协调理论,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生态化三个方面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指数,对2005—2017年9大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进行测量和时空演变分析,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年均增长率为0.538%,其中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生态化促进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约束;从空间维度上看,东部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均较高,中西部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呈现较大的非均衡性;从影响因素上看,区域专业化集聚、区域多样化集聚、工业多样化集聚、服务业专业化集聚、金融资本和消费需求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起促进作用,工业专业化集聚、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政府干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阻碍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郑晓舟 郭晗 卢山冰 胡先功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132个城市样本,构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多指标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十大城市群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的区域特征、差异性及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环境规制综合指数平均保持上升趋势,但呈现明显的区域非均衡特征;产业结构升级综合指数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城市群和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综合指数平均保持上升趋势,仅辽中南城市群和31个城市出现下降;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关系总体由中级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成渝城市群由初级协调发展为中级协调,辽中南城市群始终处于中级协调阶段,其余八大城市群均由中级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绝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平均保持上升趋势,仅有7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有所下降;超变密度是城市群总体差异的根源,其次是城市群内部差异,而城市群间差异最小;环境规制各微观指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力存在显著差异,而多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两大微观指标对环境规制的驱动力较为强大、均衡。文章在最后提出促进城市群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环境规制 产业结构升级 耦合协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强 李泽锦
本文引入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厘清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从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省域与城市群两个层面的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均呈现攀升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作用机制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可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且在内陆省份“、生产型”省份以及人力资本优势省份该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上,对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上。此外,产业结构升级也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要素积累以及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三种方式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于平 盖凯程
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我国十大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Moran's I值和LISA分析来看,单个城市群内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不同城市群之间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其次,空间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表明,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减弱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于平 盖凯程
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我国十大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Moran's I值和LISA分析来看,单个城市群内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不同城市群之间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其次,空间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表明,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减弱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亚斌 黄吉林 曾铮
借助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对中心城市的出现、城市群的形成以及区域“圈层”经济形态演变的研究,本文将一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涉及的“微观主体”、“中观层面”和“宏观整体”融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并得出如下结论:一国产业结构升级首先应在区域“圈层”经济内部实现产业企业的合理转移、分工和技术扩散来提升“圈层”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再通过产业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合理布局实现不同“圈层”经济间的产业结构协同升级,并最终达到提升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