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03)
2023(11245)
2022(9379)
2021(8291)
2020(6733)
2019(15392)
2018(15213)
2017(29118)
2016(15525)
2015(17422)
2014(17383)
2013(17219)
2012(15917)
2011(14496)
2010(15255)
2009(14141)
2008(12918)
2007(11589)
2006(10613)
2005(9892)
作者
(44722)
(36987)
(36885)
(34794)
(23579)
(17682)
(16687)
(14381)
(14352)
(13366)
(12619)
(12618)
(12048)
(11795)
(11558)
(11464)
(10916)
(10811)
(10580)
(10468)
(9461)
(9185)
(9122)
(8601)
(8552)
(8296)
(8241)
(8226)
(7569)
(7398)
学科
(70742)
经济(70688)
管理(43729)
(42699)
(34247)
企业(34247)
中国(27701)
(26890)
金融(26890)
(26132)
银行(26120)
方法(25889)
(25378)
数学(23057)
数学方法(22538)
地方(22339)
(18992)
业经(16918)
(16313)
(15658)
环境(14884)
农业(13165)
(12821)
(11988)
贸易(11968)
理论(11750)
(11689)
(11557)
地方经济(11267)
中国金融(11219)
机构
学院(216411)
大学(210755)
(90790)
经济(88750)
管理(80771)
研究(75927)
理学(68016)
理学院(67264)
管理学(65779)
中国(65731)
管理学院(65402)
(45603)
科学(45187)
(42117)
(38557)
中心(37113)
(35746)
研究所(34551)
(34268)
财经(32284)
业大(30228)
北京(29606)
(29069)
(28886)
(28437)
师范(28125)
经济学(27770)
(27495)
农业(27359)
经济学院(24808)
基金
项目(139066)
科学(109467)
研究(103758)
基金(98282)
(85270)
国家(84538)
科学基金(72696)
社会(64862)
社会科(61730)
社会科学(61713)
(57539)
基金项目(50848)
教育(47741)
(47397)
自然(45980)
自然科(44942)
自然科学(44935)
自然科学基金(44069)
编号(42541)
资助(41343)
(36286)
成果(34003)
重点(32061)
课题(31019)
(29964)
(29307)
发展(29252)
(28758)
创新(28012)
国家社会(26308)
期刊
(105427)
经济(105427)
研究(67718)
中国(50937)
(38976)
金融(38976)
(34194)
管理(32175)
(31508)
学报(30065)
科学(29428)
教育(27354)
大学(23583)
农业(22600)
学学(22191)
技术(21680)
业经(18625)
经济研究(17182)
财经(15677)
(13518)
问题(12897)
(12155)
统计(12061)
(11181)
技术经济(11124)
商业(10520)
理论(10237)
决策(10030)
科技(9970)
(9757)
共检索到3489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乔海曙  陈守端  
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到广义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基于碳交易、碳减排和气候变化的应对行动。广义的碳金融业务据此分为三个市场:低碳产业投融资市场、碳交易市场和气候风险资本市场,这三个市场共有绿色信贷、低碳产业直接融资、碳指标及衍生品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碳金融理财产品、天气衍生品和巨灾债券七种业务模式。本文以制度、市场和组织三个维度作为衡量标准,分析我国碳金融业务的成熟度,将我国的碳金融业务分为成熟体系和新兴体系两个层次,发展思路包括:优先发展碳减排相关业务,重点支持融资类业务,积极布局气候风险管理业务。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吴继  
采用MTV模型对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探究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大类,分别是外部性因素、科技化因素和内部性因素。最后,提出物流金融业务的优化对策,为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想枝  王敏  
机构金融业务是指面向政府管理机构、金融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部队系统等特殊客户所提供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本文立足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机构金融业务现状,剖析机构金融业务面临的环境和形势,提出机构金融业务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旨在增强业务创新水平,提高综合业务竞争能力,建立一套适应竞争环境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推动机构金融业务持续、快速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林佐明  
从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首次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绿色发展等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绿色"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基础。发展碳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金融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俊  王刚贞  
在过去的几年里,碳金融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碳金融业务也不断拓展创新,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不仅预示着巨大的商机,更具有促进经营战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意义。文章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可从以下方面发展碳金融业务:一是做大做强CDM项目融资业务,使其成为商业银行资产新的重要运用方向和新的利润来源;加速发展中介商模式,牢固树立商业银行在买卖双方之间的中介地位,以期获得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二是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发展新模式,主要包括CDM项目资金管理模式、CDM项目融资租赁模式、碳基金托管模式以及参与CERs二级市场交易模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宋德勇  刘玲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交易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的事实决定了我国碳金融巨大的市场空间。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碳金融创新产品不断丰富,组建了较为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体系,但是我国仍处于碳金融发展的起步阶段。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下我国面临着各个方面的挑战,推动碳金融市场主体参与碳金融业务,既是应对国际金融竞争,掌握碳金融话语权的需要,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刚刚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创新指明了目标,提供了保障。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俊  林冬冬  
国外碳金融业务已由早期的基于碳交易所的业务向碳银行业务等方向拓展,以迎合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碳金融业务的拓展使其正在向更具有操作性和流动性的碳金融衍生品发展,如碳货币证券化及碳套利工具的开发是基于产业链角度及生态链角度对碳金融业务的拓展,也是对碳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延伸。由于我国碳金融发展较缓慢,通过对国外碳金融业务发展的考察,可以为我国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相关参考。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吴琦  温馨  
本文结合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机会领域和对策建议。应对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全球化现象和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2015年9月25日,中美两国元首发表联合声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作为世界第一的碳排放大国,运行后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韩劲松  徐鹏赢  李岩  贺晓光  
随着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现有的物流金融业务运作模型已不适应物流金融服务体系中更多的参与主体。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在梳理已有物流金融业务运作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信用体系重构物流金融业务运作模型。同时,采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基础平台,提供信息登记、数据交换及征信报告,达到商品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信用流的有机统一,实现对融资业务中融资方、物流方、金融方、购买方、监管方等五个参与主体的过程管理。对已有运作模型及重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徐大伟  杨娜  陈德湖  夏婷  
本文在总结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为了应对碳减排目标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然而,出于商业银行的企业经营目标,有必要分析其收益情况。为此,在分析企业通过确定其碳排放量明确生产成本的基础上,从减排企业融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收益模型,来分析和对比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收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给出了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理论前提条件,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明田  储雪俭  
供应链金融作为"贸易+物流+金融"创新融合发展新模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构全球新经济格局的重要着力点。在供应链思维和产业融合视域下系统全面地设计了基于物流企业增值服务的结算类业务和基于上下游企业关联的融资类业务两大类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模式,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未来发展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供应链金融稳健发展,更好发挥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包文俊   缪维祥   朱念芬  
上海市的邮政储汇事业,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市整个金融事业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汇集和融通社会主义建设资金,还是在促进国民经济和方便人民生活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此,我们最近特对上海邮政储汇事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作了探索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展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柯小荣  丁名钦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吕洪雁  
民间金融是指个人、家庭、企业之间通过绕开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而直接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的行为,如私人之间拆借、企业之间不以商业票据为基础的拆借、互助基金组织等。这种金融活动是经过有关部门许可或法律没有明确限制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私营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在我国还有一种称为"地下金融"的民间金融交易行为,如地下钱庄、高利贷等。这类金融活动可能是合理的,有市场需求,但法律禁止这类金融形态。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洪昊  葛声  
离岸金融是金融全球化和开放的产物,能有效促进金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为国际资金融通和国际债务结算提供便利,并推动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随着涉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离岸金融业务也步入了全面推进时期,但与之对应的监管模式与监管手段相对缺乏。本文首先在综合分析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离岸业务的监管难点,其次在借鉴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业务监管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