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27)
2023(9140)
2022(7132)
2021(6603)
2020(5209)
2019(11976)
2018(12211)
2017(23174)
2016(12665)
2015(14801)
2014(14593)
2013(14103)
2012(12674)
2011(11483)
2010(11151)
2009(9844)
2008(9652)
2007(8347)
2006(7548)
2005(7092)
作者
(34505)
(28625)
(28542)
(27455)
(18196)
(13510)
(12870)
(11199)
(11016)
(10088)
(9929)
(9521)
(9299)
(9210)
(9159)
(8970)
(8740)
(8299)
(8151)
(8150)
(7274)
(7030)
(6939)
(6494)
(6473)
(6434)
(6341)
(6218)
(5830)
(5705)
学科
(53916)
经济(53863)
管理(32318)
(28705)
(21151)
企业(21151)
中国(20369)
方法(18928)
数学(16694)
数学方法(16598)
(16293)
环境(12657)
业经(12595)
(12510)
贸易(12500)
(12276)
(11087)
农业(10526)
(10339)
地方(10082)
(9698)
(9696)
(8994)
银行(8980)
(8723)
(8402)
(8301)
金融(8300)
(7968)
(7839)
机构
学院(173482)
大学(173197)
(79648)
经济(78427)
研究(66302)
管理(61508)
理学(52230)
理学院(51640)
中国(51541)
管理学(50885)
管理学院(50585)
科学(38276)
(37666)
(33373)
(33076)
研究所(30259)
中心(28839)
(28693)
财经(26781)
经济学(26401)
(24797)
(24630)
北京(24299)
(23924)
经济学院(23752)
业大(23605)
(23185)
师范(22942)
农业(22394)
科学院(20469)
基金
项目(115363)
科学(91835)
研究(86513)
基金(85107)
(75029)
国家(74504)
科学基金(63063)
社会(56624)
社会科(53745)
社会科学(53729)
基金项目(44221)
(42800)
教育(39493)
自然(38468)
自然科(37633)
自然科学(37626)
(37182)
自然科学基金(36975)
资助(33860)
编号(33652)
成果(27572)
(27230)
重点(26983)
(26595)
国家社会(24873)
中国(24786)
(24427)
课题(24403)
创新(23125)
教育部(22908)
期刊
(88266)
经济(88266)
研究(55048)
中国(38584)
(28049)
学报(26607)
科学(26172)
管理(24531)
(24117)
教育(21665)
大学(20487)
农业(19459)
学学(19079)
(16888)
金融(16888)
经济研究(15950)
技术(15424)
财经(13694)
业经(13519)
(12058)
(12014)
问题(11892)
(11624)
世界(11251)
国际(10656)
技术经济(8105)
现代(7772)
(7751)
论坛(7751)
(7712)
共检索到265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华磊   杨敏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转型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西方国家在本次能源转型中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是由于传统现代化模式导致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碳中和由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但其承诺和现实行动间却存在明显反差,原因在于西方长期奉行的自我优先原则和将能源转型作为政治手段。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双碳”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国际担当,也顺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正处于关键时期,碳达峰、碳中和将从能源、发展、生态、民生等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以能源转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应把握推进节奏、优化能源战略,通过“绿色崛起”为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铠  刘守临  张瑾  
通过系统回顾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展的理论探索,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征的演化与脉络,指出绿色化、低碳化与生态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与必由之路,以“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而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遵循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保障能源安全,坚持多能融合,注重风险防范,坚持小步快跑等原则。最后详细阐述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路径,指出必须实现低碳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政策链和宣传链的协同耦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铠  刘守临  张瑾  
通过系统回顾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展的理论探索,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特征的演化与脉络,指出绿色化、低碳化与生态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与必由之路,以“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而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遵循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保障能源安全,坚持多能融合,注重风险防范,坚持小步快跑等原则。最后详细阐述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路径,指出必须实现低碳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政策链和宣传链的协同耦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庄贵阳  王思博  
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双碳”目标不仅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实现“双碳”目标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只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其中含义并有效推动相关实践,进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据此,有必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双碳”目标特征及要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从而丰富并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内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庄贵阳  王思博  
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双碳”目标不仅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实现“双碳”目标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只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其中含义并有效推动相关实践,进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据此,有必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双碳”目标特征及要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从而丰富并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内涵。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中庆  
山西能源革命与碳达峰碳中和均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完整的逻辑体系,两者都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进能源转型示范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持续深化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是探索能源转型调整、推动清洁低碳发展的科学路径,是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需要统筹能源及相关领域的各类关系,并成为山西能源革命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引。两者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存在密切关联。积极稳妥推进山西能源革命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在理念维度上价值转向,在体系维度上规范协同,在机制维度上融合引领,在保障维度上倾斜支持,以实现两者在方向、进程与效果的有效衔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柯娟娟  袁祥勇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已成为经济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研究在现代财务会计制度框架下,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行为转化为货币计量,结合会计学、经济学、环境学理念,在市场导向的经济活动中,通过碳会计、碳足迹核算、碳标签的研究,企业进行经济交易活动时,透过商品或服务中货币价值转移与碳足迹转移同步的概念,结合现行的会计制度与碳会计,扩展财务会计系统并提出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准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旅游业的整体响应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提出要"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欧盟和美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时限都是2050年,但欧美早已实现碳达峰,中国的中和斜率要远远陡于欧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凡略   何可  
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如何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生态低碳理念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生态低碳农业的发展应遵循四大原则:一是探寻粮食生产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平衡之道;二是追求共同富裕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协同之道;三是赓续农耕文明和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传承之道;四是谱写尊重自然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保护之道。未来应构筑生态低碳农业技术发展与应用协同机制,完善生态低碳农业的市场融合与价值实现途径,建立农耕技艺与生态低碳农业融合传承体系,形成自然资源与生态低碳农业协调发展框架。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苏丽娟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绿色化、低碳化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全新定位,成为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主体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方向。本文立足“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环境治理高度,探讨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体系构建的内涵逻辑,并基于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探索构建适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所需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体系。据此,从技术支撑、精准育才、经费保障层面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体系实施的路径,希冀增强碳排放权交易会计业务处理效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文玲  王灿  Spaargaren Gert  Mol Arthur P J  
生态现代化理论探讨了国家在社会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生态化转向,为政府、企业以及非政府团体和个人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应该如何做出调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要素,并探讨了该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争论。考虑目前国内经济的发展动态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需求,这一理论对推动我国经济的低碳转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该理论发展过程中关于生产与消费的讨论,更为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定位等问题提供了参考。结合生态现代化观点和争论,本文提出我国经济的低碳转型,需要从尤其强调生产端导向的碳减排向同时兼顾上下游并重视消费者作用的战略思路转变;经济变革同时强调制度变...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欧阳志远  史作廷  石敏俊  杨德伟  龙如银  周宏春  林思佳  郭瑞芳  王宇杰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复杂巨系统,要解决"双碳"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站在全局的角度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进行考虑和规划;而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碳中和起点强度等方面来看,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着多重阻力和艰巨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政治、经济、科技、舆论等手段,综合考虑减排与增汇两种途径,从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入手,以关键性问题为导向,从技术、经济、制度三个层面多维发力,逐一突破,推动经济社会系统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全方位、全链条、系统性的能源生产、转化和管理方式转变;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采取经济激励政策,平衡低碳技术与传统技术路线之间的成本差额,引导资本流向低碳技术领域;着力突破清洁能源利用的瓶颈,切实改变能源结构,全面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绿色转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张雪  
<正>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问题促使节能减排成为国际共识,而我国面对该问题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分别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城市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战场,其能源治理方式直接关系“双碳”目标的实现。在“双碳”背景下,城市亟待突破能源治理困境并实现绿色转型,这对于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低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唐葆君  李茹  
实现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是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但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受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的影响。本文依据NET-Power模型,以我国六大电网区域为研究对象,从发电技术角度出发,探讨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不确定性对电力行业碳达峰及碳中和的影响。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下降有望推动电力行业碳排放于2023年达峰,届时峰值约为41.5亿吨,至206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有望降至15.8亿吨,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突破8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90.8%,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79.7%。最后,本文建议政府应通过技术研发或补贴等手段降低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在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同时,还应提高区域间清洁电力传输规模、提升清洁电力跨区域传输能力,逐步推动电力行业绿色转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晋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双碳”行动方案,确定“双碳”战略时间表与路线图,是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顺利推进“双碳”战略目标现实需求。浙江省是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省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对策研究。吴伟光教授是国内最早关注“双碳”问题的学者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