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84)
- 2023(7812)
- 2022(6254)
- 2021(5304)
- 2020(4075)
- 2019(8997)
- 2018(8590)
- 2017(17123)
- 2016(9142)
- 2015(10187)
- 2014(9957)
- 2013(9912)
- 2012(9273)
- 2011(8473)
- 2010(8044)
- 2009(6913)
- 2008(6504)
- 2007(5678)
- 2006(4819)
- 2005(4114)
- 学科
- 济(50484)
- 经济(50452)
- 管理(28477)
- 方法(23863)
- 业(23365)
- 数学(22560)
- 数学方法(22466)
- 企(17883)
- 企业(17883)
- 地方(14468)
- 环境(12809)
- 农(11222)
- 中国(11150)
- 财(9423)
- 地方经济(9236)
- 业经(8846)
- 学(8503)
- 农业(8164)
- 贸(7546)
- 贸易(7545)
- 划(7307)
- 易(7246)
- 融(6942)
- 金融(6940)
- 和(6424)
- 发(6110)
- 制(5983)
- 资源(5844)
- 银(5813)
- 银行(5804)
- 机构
- 学院(131507)
- 大学(129850)
- 济(58238)
- 经济(57323)
- 管理(51757)
- 理学(45880)
- 理学院(45403)
- 管理学(44855)
- 管理学院(44620)
- 研究(42093)
- 中国(31216)
- 科学(25254)
- 财(25181)
- 京(25053)
- 财经(21089)
- 中心(19928)
- 所(19575)
- 农(19479)
- 经济学(19377)
- 经(19285)
- 江(18729)
- 业大(18497)
- 研究所(17953)
- 经济学院(17827)
- 范(16764)
- 师范(16578)
- 院(16097)
- 财经大学(15801)
- 农业(15265)
- 北京(14917)
- 基金
- 项目(97376)
- 科学(79736)
- 基金(73334)
- 研究(71729)
- 家(63289)
- 国家(62844)
- 科学基金(55391)
- 社会(48860)
- 社会科(46618)
- 社会科学(46610)
- 省(39141)
- 基金项目(38996)
- 自然(34600)
- 自然科(33793)
- 自然科学(33790)
- 自然科学基金(33176)
- 教育(33052)
- 划(32874)
- 资助(28571)
- 编号(27391)
- 发(23258)
- 重点(22551)
- 部(21954)
- 创(21227)
- 成果(20980)
- 国家社会(20937)
- 创新(19975)
- 课题(19641)
- 教育部(19263)
- 发展(19251)
共检索到1795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曲越 秦晓钰 黄海刚 汪惠青
本文以中国碳排放(CO_2)数据库为依托,对省级CO_2排放的趋势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区域协调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与CO_2排放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产业结构是决定碳排放的核心因素,人均GDP和人口密度会对碳达峰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省际异质性研究发现,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型省份,其EKC曲线呈现标准两阶段倒"U"型特征,以河南和湖南为代表的轻工业主导型省份,其EKC曲线呈现第一阶段上升、后两阶段下降的三阶段不规则倒"U"型特征;以河北和内蒙古为代表的重工业主导型省份,碳排放在经历了两阶段的增加之后,才迎来下降期,该类省份的节能减排工作是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中国"双碳"目标的具体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异质性和区域碳减排的协调性。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区域协调 PSTR模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晋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双碳”行动方案,确定“双碳”战略时间表与路线图,是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顺利推进“双碳”战略目标现实需求。浙江省是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省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对策研究。吴伟光教授是国内最早关注“双碳”问题的学者之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政 左晟吉 丁守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共同话题,在此背景下中国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本文梳理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动因与实施背景,表明"3060"目标与双循环战略的互融互通是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升级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接着分别从国内大循环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以及国际大循环的角度阐释碳达峰、碳中和对高质量发展赋能的内在逻辑。最后,从完善碳排放交易价格机制以显示高质量发展经济信号,重构能源体系以发挥高质量发展改革潜力,扩大绿色需求以牢固高质量发展外部支撑,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激发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邹芳睿 朱能 郭而郛 杜涛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中国明确提出自身发展的“双碳”目标。对于区域建设来说,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工作十分必要。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两国合作的旗舰项目自成立之初即提出了自身碳排放总量约束指标,并在建设过程中持续探索区域碳排放路径的研究。依托生态城实际案例数据,将生态城碳排放拆分为建筑、产业、交通以及碳汇四个部分进行核算,并利用情景分析法得出碳达峰路径,为生态城后续的发展规划以及同类型区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碳排放 情景分析 区域 中新天津生态城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忠 金田林 刘峥延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近年来,居民生活领域碳排放增速已超过全国总体平均水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分析发达国家碳达峰后生活领域变化特征,总结其碳中和的举措,控制生活领域碳排放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应按照“坚持一个核心原则、把握两个实现阶段、统筹城乡两个方面和聚焦三大领域”的总体思路,通过“生活理念简约化、日常消费低碳化、能源产消一体化、终端设施电气化、城乡降碳协同化”,推进居民生活绿色低碳转型。建议从建立碳足迹核算、低碳积分转化、低碳行为正向激励和低碳金融保障等方面入手,建立四位一体的全民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运行机制,引导全社会实现“要我低碳”向“我要低碳”的转变。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低碳生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国伟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亟须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林业碳汇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是实现生态补偿与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载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和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我国日益坚实的经济基础、不断丰富的政策体系、日益繁荣的碳交易市场为促进林业碳汇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对人均森林资源匮乏,林业碳汇发展基础薄弱,林业碳汇市场交易活跃度低、吸引力不强,林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挑战、林业碳汇发展后劲动力不足等问题,推动林业碳汇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重点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交易体系、增强发展保障、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寻求突破。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林业碳汇 碳排放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旭东
<正>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个社会的转型和升级。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国家经济增长新的着力点,也成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抓手。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欧阳志远 史作廷 石敏俊 杨德伟 龙如银 周宏春 林思佳 郭瑞芳 王宇杰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复杂巨系统,要解决"双碳"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站在全局的角度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进行考虑和规划;而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碳中和起点强度等方面来看,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着多重阻力和艰巨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政治、经济、科技、舆论等手段,综合考虑减排与增汇两种途径,从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入手,以关键性问题为导向,从技术、经济、制度三个层面多维发力,逐一突破,推动经济社会系统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全方位、全链条、系统性的能源生产、转化和管理方式转变;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采取经济激励政策,平衡低碳技术与传统技术路线之间的成本差额,引导资本流向低碳技术领域;着力突破清洁能源利用的瓶颈,切实改变能源结构,全面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绿色转型。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晏清 贺超飞 郭焕修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之下,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否有利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碳达峰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碳达峰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5—2019年的二氧化碳核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碳达峰预测。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二氧化碳排放聚集效应明显。总体而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素市场一体化、外商直接投资、公共财政收入和科技支出显著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碳达峰。如果充分考虑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地区将提前7年在2023年实现碳达峰。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就如何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上述地区尽早实现碳达峰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彬
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是中国推进世界零碳排放进程、引领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核心战略,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扎实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技术基础和政策基础,具有较高可行性。目前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即碳排放压力、能源结构转型压力、技术水平限制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压力。为有效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起来,将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核心任务,力求实现"双核升级",同时通过技术支持、财政支持和绿色金融等支持性手段为"双核升级"提供多维度保障,最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现实基础 双核升级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徐铭辰 刘衡
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和实施“双碳”治理的关键路径,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基础之策。当前,装备制造领域对于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双碳”治理的制约因素和方法论缺少系统研究和探讨,对此,本文将重点阐述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痛点和模式路径。研究表明:我国装备制造领域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面临协同发展模式尚未建立、企业战略制定和推进落实不到位、应用场景和服务供给不足等制约因素,可尝试建立面向碳中和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循环制造系统、循环减碳系统,将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小循环”与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大循环”相结合,构建装备制造领域再生、共享、循环模式,提高能源利用、制造流程、运营过程中的资源效率,加快实现全产业链绿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碳中和 循环经济 再制造 碳排放 碳治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博文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是落实《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思维,厚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涵,体现了低碳经济发展与政策体系协同的整体布局,彰显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下"气候正义"的时代价值。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的实现,应当兼顾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现实诉求,这是构建新发展理念下低碳循环经济运行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确保落实全球气候治理国家自主贡献的大国智慧。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应当将产业结构低碳化作为科学方法,不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顶层设计,实现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促导南南气候变化多边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秀青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党和国家的发展全局出发,对粮食安全与食物供给、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新定位极具现实意义。本文在学习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阐述了“双碳”目标下发展我国农业稳产保供的科学内涵与作用机理。基于此,本文提出“双碳”目标下农业稳产保供的优化方向,生产环节降碳增汇,流通环节绿色高效,消费环节节粮减损,农业主体在降碳压力传导下绿色转型。此外,优化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稳产保供实施路径还需要在全流程监管、财税金融政策、碳汇补偿机制、国际交流等方面提供措施保障。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顾振华
我国建设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文化旅游业的融入和反哺,而节能减排则是未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重要手段。二者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它们之间的影响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带着上述思考,文章首先阐明了文化旅游激发“亲环境行为”及产业结构转型这样两条影响机制;随后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利用2003年至2017年我国30个省(区、市)323个地级市的2182个县域面板数据,展开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激发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是文化旅游产生减排效应的直接机制,产业结构向文旅转型,高污染企业发展受限则是间接机制;(3)文化旅游在地级市样本和中西部地区样本中的减排效应更为显著。文章既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又在旅游、生态、居民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关键联系,还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忱息 刘培 李政
为了响应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各行业及区域均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未来发展预期对能源系统发展进行低碳规划.科学的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减排的成本.该文建立了基于超结构建模方法的能源系统发展规划模型,可用于以碳达峰为目标的发展路径规划.该模型以区域能源系统结构及主要基础设施为规划起始点,综合考虑规划期内不同时间段上多种能源供应、转化、传输、储存、消费技术可能性及相互替代性,从而得到能源系统总成本最优的低碳发展技术路径.该文以某规模以上城市为例,对其2021—2035年的能源系统发展路径进行了规划设计,将该市的碳排放峰值控制在了1.79亿t,15年内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共计1.5亿t.
关键词:
碳达峰 能源系统 优化建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