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94)
- 2023(17157)
- 2022(14728)
- 2021(13779)
- 2020(11546)
- 2019(26878)
- 2018(26278)
- 2017(50665)
- 2016(27340)
- 2015(30814)
- 2014(30307)
- 2013(29995)
- 2012(27428)
- 2011(24476)
- 2010(23926)
- 2009(21610)
- 2008(20969)
- 2007(17954)
- 2006(15465)
- 2005(13480)
- 学科
- 济(111520)
- 经济(111397)
- 管理(80659)
- 业(78161)
- 企(64286)
- 企业(64286)
- 方法(56210)
- 数学(50149)
- 数学方法(49598)
- 财(32744)
- 中国(30147)
- 农(29483)
- 业经(23654)
- 学(22309)
- 贸(21374)
- 贸易(21365)
- 务(21240)
- 财务(21167)
- 财务管理(21130)
- 易(20823)
- 农业(20319)
- 企业财务(20199)
- 制(19538)
- 地方(18925)
- 环境(18773)
- 和(17171)
- 理论(16132)
- 技术(16130)
- 融(15982)
- 金融(15980)
- 机构
- 大学(384563)
- 学院(380622)
- 济(160229)
- 经济(157338)
- 管理(154274)
- 理学(135140)
- 理学院(133764)
- 管理学(131515)
- 管理学院(130846)
- 研究(125085)
- 中国(95433)
- 京(80601)
- 科学(75850)
- 财(72364)
- 所(60982)
- 财经(59555)
- 农(58372)
- 中心(57186)
- 研究所(55822)
- 业大(55779)
- 经(54685)
- 江(51414)
- 北京(50736)
- 经济学(49759)
- 范(47436)
- 师范(46955)
- 农业(45704)
- 院(45627)
- 经济学院(45162)
- 财经大学(44940)
- 基金
- 项目(267396)
- 科学(212507)
- 基金(198988)
- 研究(193556)
- 家(173307)
- 国家(171958)
- 科学基金(149405)
- 社会(124512)
- 社会科(118261)
- 社会科学(118231)
- 基金项目(105182)
- 省(100582)
- 自然(98089)
- 自然科(95907)
- 自然科学(95886)
- 自然科学基金(94183)
- 教育(88447)
- 划(85751)
- 资助(82717)
- 编号(77057)
- 成果(61192)
- 部(60065)
- 重点(59160)
- 创(55454)
- 发(55412)
- 国家社会(52442)
- 教育部(52167)
- 科研(51977)
- 创新(51856)
- 课题(51494)
- 期刊
- 济(161237)
- 经济(161237)
- 研究(108624)
- 中国(66342)
- 学报(59274)
- 财(55780)
- 管理(55267)
- 科学(55092)
- 农(51657)
- 大学(45570)
- 学学(43073)
- 农业(36100)
- 教育(34941)
- 融(32033)
- 金融(32033)
- 技术(31790)
- 财经(28956)
- 经济研究(27376)
- 业经(25017)
- 经(24667)
- 问题(21142)
- 业(19465)
- 统计(18397)
- 图书(18316)
- 理论(18214)
- 技术经济(18107)
- 贸(17823)
- 版(17033)
- 科技(17019)
- 策(16316)
共检索到5396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丛琳洁 张岱烨
碳达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战略目标势必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劳动收入份额的视角探讨碳达峰压力的收入分配效应,构建数理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碳达峰压力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在替换核心变量、控制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果仍相对稳健。资本深化是碳达峰压力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重要的渠道机制,企业通过资本深化以应对碳达峰压力,进而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异质性检验表明,碳达峰压力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仅在高资本密集度企业和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本文对于充分理解碳达峰压力背景下企业收入分配格局变化、保障劳动收入份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成明 丁心怡 李博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获得广泛共识,企业正逐渐从纯商业组织转变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组织,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责任履行已成为金融市场和微观企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写照。企业ESG责任履行将影响企业劳资关系和收入分配,但其内在机理尚不清晰。鉴于此,本文选取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非金融公司样本,实证考察企业ESG责任履行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ESG责任履行能够提升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显示,企业ESG责任履行主要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缓解融资约束来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检验发现,企业ESG责任履行对国有企业、非劳动密集型行业、经济发展良好地区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提升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履行环境保护方面的ESG责任有助于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企业履行ESG责任具有岗位创造增加和岗位破坏减少的就业效应。本文为企业ESG责任履行下企业劳资关系和收入分配变动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扎实推进企业ESG实践、优化企业报酬分配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增福 陈嘉滢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大样本数据检验证实:企业ESG表现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源自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笔者依据相关公司治理理论,以2009—2021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样本有效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企业ESG表现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检验结果证实:企业ESG表现与劳动收入份额正相关;资金支持、内部控制水平、技术升级中介企业ESG表现与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关性;以劳动密集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为代表的要素密集程度正向调节企业ESG表现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而企业规模和劳动调整成本则发挥反向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将公司内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性等相关理论原理尝试性地运用于企业ESG表现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的实证研究,从一系列检验诸多相关要素的有机联系上证实了企业ESG表现显著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丰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现有文献,研究结论有助于为企业以改善ESG表现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潘安 宋帅琦
本文基于200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表明:中欧班列开通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且主要通过提高企业劳动收入和交通基础设施便利化水平两个渠道发挥作用;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越高,中欧班列开通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越明显,即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正向调节作用;由于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程度存在差异,中欧班列开通仅对内陆地区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显著的提升作用。本研究为中国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郭玉清 姜磊
本文扩展了包含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发展经济学模型,在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框架中解释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规律及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并利用1994-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在控制省市固定效应和其他相关经济社会变量后,本文发现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呈稳健的倒U型非线性曲线,经历了就业效应和技术效应的交替主导,东中西三大区域及增长极、直辖市空间范围内的影响路径表现出典型的地域性差异,适宜技术研发、市场整合及相应的政策激励有助于抑制FDI技术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冲击,缓解严峻的收入分配差距。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叶初初 冯邦彦
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地区差异,而目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探讨很少有基于一省或一区的研究。文章结合广东2005-2009年14个行业的劳动报酬数据,用Pooled EGLS方法发掘提升广东省劳动收入份额的行业途径。结果显示,行业规模、工资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增长有正向作用,行业垄断程度则起负向作用,而行业劳动密集程度对该份额的拉动作用存在行业差异性。要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广东应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降低行业行政垄断程度,着重发展服务业。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朱勇 张建武
本文通过引入制度的异质性,在制度变迁的视角下研究资本深化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运用中国市场化指数和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表明:资本深化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但是,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受到制度变迁的影响,较优的制度水平有助于抑制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效应。即便控制产业结构、全球化等其他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因素,上述结论依然稳健成立。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高波 石有为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利用2004—202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规模扩张、市场竞争和有偏技术进步在市场一体化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据此提出要充分考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深化市场一体化改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优化要素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江红莉 蒋鹏程 胡林柯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体系中的比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11—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从数字金融发展视角探讨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潜在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数字金融的发展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的雇佣、减少了低技能劳动力的雇佣,促进了就业技能结构的升级,进而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同时既提升了工资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其中工资率效应占主导。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数字金融结构、企业内在特征和外部制度环境等横截面差异而存在异质性。本研究为数字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靶向路径构建提供了启示,当前应进一步推动数字金融的深度发展,将数字金融服务的落脚点放在企业技术创新层面,相关政策的制定应因地制策、因企施策。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毕鹏 王丽丽
基于2010—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沪港通交易机制为自然实验,探讨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机制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引发的企业创新水平提高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导致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下降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组和融资约束水平较低组中,沪港通交易机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沪港通交易机制普遍降低了高管与员工劳动收入份额。上述研究结论为我国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也为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相关机制建设、深化劳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威 王舒鸿
经典理论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解释为技术和资本两个因素,文章尝试创新地应用DEA模型将其量化并进行解释,然后分别对各个省市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有1个省份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只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8个省市仅受到资本产出比变化的影响,还有15个省市同时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另外4个省市没有受到上述两个因素影响,其劳动收入份额也未出现下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晓磊 谢建国 张二震
在一般均衡框架内构建了一个贸易"引力模型",采用我国和160个国家(地区)间14年的进口贸易数据,研究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与进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每提升1%,将引起进口下降1.97%~4.61%。这主要是由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以非消费品为主和进口企业融资严重依赖内源性融资导致的,因此在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初次收入分配结构改革中,应辅以刺激居民消费性进口需求和多元化企业进口融资渠道等政策措施,以稳定我国进口贸易规模。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进口贸易 初次收入分配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亚斌 吴江 冯迪
劳动收入份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入差距,采用了中国21个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收入份额既显著影响了收入差距,又通过GDP、人力资本、开放度等因素影响了收入差距,并且东中西部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这一结论可为制定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肖明月 杨君 文雁兵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然后基于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两个层面进行实证检验,并从投资扩张的视角分析上述影响出现异质性的原因,得出的结论包括:东部地区"内生发展偏好"与"融资约束"共存导致金融发展不足,使金融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仅存在规模效应;西部地区金融过度发展导致"攫取效应"突显,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中部地区投资扩张模式已由内源向外源转变且金融深化程度适中,因而金融发展能提升劳动收入份额。适度"加杠杆"是发挥金融体系积极作用的基础,过度"加杠杆"则产生"攫取性"效应,因此推进金融发展应注重"共容性"体系构建,避免陷入"攫取性"发展陷阱。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少军
中国"全球最重要的外包制造平台"的地位及其推动的对外贸易发展,与劳动收入份额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下降之间的反差,是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难以解释的。本文认为,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组织和治理力量,可以通过价格驱动、低端锁定和世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三种渠道,降低发展中国家劳动的工资,进而降低劳动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利用中国的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带有Driscoll-Kraay标准误的固定效应估计方法等稳健性检验后,发现全球价值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效应显著为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能提升居民劳动收入份额吗——基于20032015年季度数据的实证研究
制度环境、市场分割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分析与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贸易扩张、危机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研究
融资约束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吗?——基于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党组织能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吗?——基于中国民(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政府补助的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劳动收入份额视角的模型与实证
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演变——基于中国部门数据的实证研究
银行业竞争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