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87)
2023(17831)
2022(15495)
2021(14262)
2020(12047)
2019(27463)
2018(26986)
2017(52439)
2016(28457)
2015(31845)
2014(31630)
2013(31016)
2012(28711)
2011(25742)
2010(25616)
2009(23127)
2008(22398)
2007(19592)
2006(17158)
2005(14792)
作者
(81086)
(67478)
(67254)
(63872)
(42841)
(32345)
(30512)
(26332)
(25506)
(23948)
(23058)
(22455)
(21302)
(21101)
(20847)
(20524)
(20300)
(20085)
(19391)
(19320)
(16582)
(16426)
(16202)
(15310)
(15243)
(14935)
(14794)
(14763)
(13535)
(13397)
学科
(116234)
经济(116116)
管理(80938)
(74713)
(60887)
企业(60887)
方法(56161)
数学(48528)
数学方法(47933)
(31086)
中国(31066)
(29087)
业经(25724)
地方(24899)
(24409)
(21135)
贸易(21125)
农业(21014)
(20493)
环境(20490)
(20344)
理论(18884)
(18541)
(17954)
财务(17885)
财务管理(17843)
(17475)
银行(17434)
技术(17084)
企业财务(16941)
机构
大学(402603)
学院(402182)
管理(159133)
(159076)
经济(155693)
理学(138603)
理学院(137056)
管理学(134598)
管理学院(133855)
研究(130398)
中国(97252)
(84803)
科学(82029)
(74215)
(63859)
(62323)
财经(60356)
中心(60015)
业大(59571)
研究所(58377)
(57574)
(54895)
(53979)
师范(53443)
北京(53214)
农业(48816)
经济学(48491)
(48333)
(46684)
财经大学(45116)
基金
项目(279715)
科学(220918)
基金(204200)
研究(203276)
(177979)
国家(176552)
科学基金(152334)
社会(128463)
社会科(121793)
社会科学(121763)
(109010)
基金项目(108614)
自然(99916)
自然科(97584)
自然科学(97563)
自然科学基金(95779)
教育(93649)
(92041)
资助(84002)
编号(83078)
成果(66024)
重点(62621)
(61443)
(59916)
(57774)
课题(56289)
科研(54097)
创新(53935)
国家社会(53005)
教育部(52799)
期刊
(167226)
经济(167226)
研究(113687)
中国(68847)
学报(63591)
科学(58355)
管理(56539)
(55772)
(54049)
大学(48475)
学学(45682)
教育(42359)
农业(38709)
技术(34040)
(33494)
金融(33494)
业经(28915)
财经(28450)
经济研究(26954)
(24261)
问题(22613)
图书(21069)
(19352)
理论(19246)
统计(18998)
科技(18834)
商业(18629)
技术经济(18482)
资源(18319)
(18256)
共检索到571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顾振华  
我国建设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文化旅游业的融入和反哺,而节能减排则是未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重要手段。二者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它们之间的影响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带着上述思考,文章首先阐明了文化旅游激发“亲环境行为”及产业结构转型这样两条影响机制;随后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利用2003年至2017年我国30个省(区、市)323个地级市的2182个县域面板数据,展开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激发游客的“亲环境行为”是文化旅游产生减排效应的直接机制,产业结构向文旅转型,高污染企业发展受限则是间接机制;(3)文化旅游在地级市样本和中西部地区样本中的减排效应更为显著。文章既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又在旅游、生态、居民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关键联系,还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兴有  陆浩然  王鹏  
低碳经济背景下,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利用29个省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东、中、西三大区域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费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内,节能减排政策对工业和建筑业的就业将产生抑制作用,而对服务业的就业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节能减排政策将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业的就业,减少东部地区农林牧渔业和交通邮政业的就业,但对中、西部地区交通邮政业的就业无明显影响。最后从能源消费的角度,对我国更好地实施节能减排政策、促进劳动力就业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群  孙咏  刘基伟  
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发展是其内在要求。为此,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着眼现在未来作出“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问题。增碳发展和减碳发展是碳中和发展的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全国增碳发展和减碳发展的情况,并进行耦合协调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采用综合评价系统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我国31个省(区、市)2001—2020年增碳、减碳发展状况以及协调程度,发现:第一,全国呈现增碳发展缓慢、减碳发展迅速的趋势。相比2001年的指数结果,2020年20个省(区、市)的增碳发展综合评价系统指数有所增长,11个省(区、市)的指数有所降低,31个省(区、市)增速的平均值为4.00%;2020年29个省(区、市)的减碳发展综合评价系统指数有所增长,2个省(区、市)的指数有所降低,31个省(区、市)增速的平均值为38.38%。第二,从省际耦合协调度结果来看,2020年绝大多数省(区、市)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得到了提高,超过2/3的省(区、市)达到勉强协调及以上水平,总体发展态势良好。第三,从耦合协调度的关系特征来看,目前各省(区、市)发展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减碳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根据各省“中-中”“中-低”“高-低”等不同的增碳、减碳发展水平,勉强、初级、中级等不同的协调类型以及滞后特征,提出宣教、产业、科技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健全  蔡信威  
文章选取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面板门槛效应模型,探讨了交通运输、旅游发展、可再生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联机制。结果表明:在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旅游发展都具有干扰性的调节作用,且这种调节作用均具有非线性门槛特征,随着门槛区间的提高,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在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具有正向增强性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检验表明,上述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振清  刘保留  李欢欢  
基于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进行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整体层面上,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碳减排的效果更显著,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相对较弱;技术创新投入更有助于碳减排,技术创新产出作用较小;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促进碳减排的交互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性。同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背景下,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碳减排效应也存在明显异质性。因此,应增强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协同减排,重视技术创新效率改善,以发挥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减排的交互项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婧   刘金娜   房学宁   窦睿音  
在国家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探讨省域尺度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可能情景。选择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都具备高碳排放典型特征的河北全域作为研究区,基于系统动力学思想研究河北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情景,阐明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碳排放系统间的作用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增加第三产业占比、控制高耗能行业产量、优化产业结构等多项措施,河北可以同步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2)碳达峰目标实现后,继续坚持扩大碳汇规模,在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约40%、火力发电占比约53%的条件下,可以同步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3)推进能源供给低碳绿色改革是保障河北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其中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和火力发电低碳化是政策关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婧   刘金娜   房学宁   窦睿音  
在国家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探讨省域尺度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可能情景。选择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都具备高碳排放典型特征的河北全域作为研究区,基于系统动力学思想研究河北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情景,阐明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碳排放系统间的作用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增加第三产业占比、控制高耗能行业产量、优化产业结构等多项措施,河北可以同步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2)碳达峰目标实现后,继续坚持扩大碳汇规模,在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约40%、火力发电占比约53%的条件下,可以同步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3)推进能源供给低碳绿色改革是保障河北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其中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和火力发电低碳化是政策关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邹薇薇  刘熙  李娜  
自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来,全球经济脱碳化成为不可逆转的重要导向。但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经济脱碳化带来的绿色通胀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企业碳排放成本、居民用电价格、金属矿产价格已呈现持续性上涨的态势。从大宗商品供需关系和国际、国内“双碳”政策的传导效应出发,剖析供给冲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视角下绿色通胀的形成路径与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乌克兰危机对绿色通胀现象的加剧效应,发现传统能源供需、新旧能源交替和金属矿产供需“三大错位”将推动绿色通胀成为一种中长期趋势,而新冠肺炎疫情、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绿色通胀的短期压力。对此,国内应当从落实稳增长措施、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加强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和健全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加以应对。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邹薇薇  刘熙  李娜  
自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来,全球经济脱碳化成为不可逆转的重要导向。但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经济脱碳化带来的绿色通胀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企业碳排放成本、居民用电价格、金属矿产价格已呈现持续性上涨的态势。从大宗商品供需关系和国际、国内“双碳”政策的传导效应出发,剖析供给冲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视角下绿色通胀的形成路径与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乌克兰危机对绿色通胀现象的加剧效应,发现传统能源供需、新旧能源交替和金属矿产供需“三大错位”将推动绿色通胀成为一种中长期趋势,而新冠肺炎疫情、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绿色通胀的短期压力。对此,国内应当从落实稳增长措施、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加强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和健全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加以应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玉鸣  石欢  
政府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有重要影响,作用之一就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当面临环境规制时,企业要么就地创新以实现环保达标符合规制要求,要么异地转移以规避当地的环境规制。结合“波特假说”及“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2007—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和环境规制的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污染避难所假说”会削弱“波特假说”;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适度的环境规制强度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而过度的环境规制强度则相反;“波特假说”存在滞后特征,滞后一期和二期的环境规制强度均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他省份加权环境规制强度对东部地区影响显著,但对中、西部省份影响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玉鸣  石欢  
政府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有重要影响,作用之一就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当面临环境规制时,企业要么就地创新以实现环保达标符合规制要求,要么异地转移以规避当地的环境规制。结合“波特假说”及“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2007—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和环境规制的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污染避难所假说”会削弱“波特假说”;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适度的环境规制强度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而过度的环境规制强度则相反;“波特假说”存在滞后特征,滞后一期和二期的环境规制强度均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他省份加权环境规制强度对东部地区影响显著,但对中、西部省份影响不显著。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向宝惠  
<正>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了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各行各业纷纷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碳排放量。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旅游业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强,也是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的重要领域,但旅游业的快速成长亦消耗大量能源,其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已不容忽视~((1))。
关键词: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瑞华  邢文迪  刘纬纬  李荣香  
为了实现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远景目标,我国目前面临较大的碳减排压力。碳税作为公认的碳减排重要经济手段,是实现我国“30·60”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文章在分析碳税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借鉴国外碳税制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我国的碳税制度,同时为保障碳税在我国合理适时开征,提出废除资源税中有关二氧化碳的税目、适时开征碳关税、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碳交易制度以及设立节能减排支出专项基金等相关政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郭鲁芳  李如友  
文章利用中国200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条件下,中国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作用以积极影响为主,同时呈现显著的门槛特征。具体而言,中国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特征、基于旅游资源禀赋的三重门槛特征以及基于交通便利程度的单一门槛特征,随着门槛变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旅游发展并非总对贫困减缓产生实质贡献。为此,文章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在思想观念上,客观认识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正确指导旅游减贫开发实践;在发展路径上,贫困地区应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旅游...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磊  张晨  
基于旅游业减缓农村贫困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引入发展经济学的FGT贫困指数,分别从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三方面对西部地区贫困水平进行了测度分解。然后基于1999—2014年中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旅游业和经济增长作为门槛变量,通过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减缓农村贫困的非线性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旅游业发展水平在减缓农村贫困中呈现明显的门槛效应特征,当发展水平较低时,旅游业可以显著减缓农村贫困广度和深度;但当旅游业发展水平依次跨越门槛值之后,上述贫困减缓效应则不再显著,并且还存在加剧农村贫困强度的潜在倾向。(2)当人均实际GDP低于第一门槛值时,旅游业并未减缓农村贫困广度和深度;当人均实际GDP跨越门槛值之后,旅游业减缓农村贫困广度和深度的边际效应呈相反变化;而当人均实际GDP处于门槛值8717元前后区制时,旅游业对农村贫困强度的影响效应由负转正。(3)以人均GDP增长率衡量的经济增长速度对旅游业减缓农村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具有正向非单调性门槛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