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22)
2023(20348)
2022(17398)
2021(16219)
2020(13417)
2019(30697)
2018(30307)
2017(57237)
2016(31030)
2015(34898)
2014(34380)
2013(33903)
2012(31373)
2011(28537)
2010(28314)
2009(25742)
2008(24737)
2007(21348)
2006(18899)
2005(16734)
作者
(88304)
(73352)
(72841)
(69164)
(46676)
(34989)
(33428)
(28751)
(27976)
(26134)
(24967)
(24843)
(23177)
(23065)
(22609)
(22478)
(21946)
(21762)
(20969)
(20939)
(18092)
(17986)
(17564)
(16693)
(16367)
(16340)
(16189)
(16099)
(14802)
(14533)
学科
(124990)
经济(124861)
管理(86432)
(79134)
(63891)
企业(63891)
方法(53321)
数学(46419)
数学方法(45812)
中国(38338)
(34324)
(29785)
地方(28671)
(28635)
业经(27922)
(24317)
贸易(24301)
(23598)
农业(22966)
环境(22464)
(22303)
(20442)
(19907)
银行(19858)
理论(19493)
(19175)
金融(19172)
(19140)
技术(19070)
(17755)
机构
大学(433259)
学院(429456)
(173032)
经济(169333)
管理(166830)
研究(149097)
理学(143696)
理学院(142048)
管理学(139449)
管理学院(138662)
中国(112293)
(92748)
科学(92531)
(77669)
(74335)
(70940)
研究所(67939)
中心(67580)
业大(64340)
(62556)
财经(62036)
(59340)
北京(58881)
师范(58737)
(56623)
农业(55485)
(54591)
经济学(52317)
(51539)
师范大学(47334)
基金
项目(296202)
科学(232969)
研究(216644)
基金(215054)
(187967)
国家(186440)
科学基金(159846)
社会(136523)
社会科(129349)
社会科学(129318)
(114551)
基金项目(113398)
自然(103508)
自然科(101139)
自然科学(101114)
教育(99267)
自然科学基金(99266)
(96923)
编号(88746)
资助(88025)
成果(72319)
重点(66467)
(65684)
(64828)
(61440)
课题(60553)
创新(57432)
科研(56896)
国家社会(56637)
教育部(55688)
期刊
(188978)
经济(188978)
研究(125555)
中国(84276)
学报(70963)
(64865)
科学(63292)
管理(60746)
(57735)
大学(53582)
教育(49004)
学学(48821)
农业(45279)
图书(37478)
(37227)
金融(37227)
技术(37085)
业经(31727)
经济研究(31172)
财经(29610)
书馆(27932)
图书馆(27932)
(25483)
问题(24441)
(23929)
科技(20481)
(20105)
(20052)
论坛(20052)
技术经济(19677)
共检索到6426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赵月娥  张晓民  
公共机构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大户,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发展,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碳达峰、碳中和基本内涵及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指出公共机构将迎来低碳目标从定性到定量、低碳节点从模糊到具体、低碳约束从软性到刚性、低碳视线从浅层到深层、低碳范畴从个体到全局的新征程,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以更好地推进图书馆等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宁杨  
碳中和碳达峰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的高质量发展,赋能我国新发展格局构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质量五个维度27个细分指标构建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通过测算我国2013-2020年30个省域绿色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就绿色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绿色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规模扩大在短期内会产生不利影响,抑制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但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却具有显著的正向赋能作用。同时,绿色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具体而言,绿色发展对高收入地区居民消费规模扩大和消费升级都具有正向赋能作用,而对低收入地区居民消费规模扩大在短期内仍然会产生不利影响,但对消费升级依然具有显著的正向赋能作用。最后本文提出,政策部门对绿色发展考核不应“一刀切”,而是应该循序渐进,通过优先考核高收入地区,再稳步推进低收入地区考核,最终稳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邹薇薇  刘熙  李娜  
自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来,全球经济脱碳化成为不可逆转的重要导向。但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经济脱碳化带来的绿色通胀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企业碳排放成本、居民用电价格、金属矿产价格已呈现持续性上涨的态势。从大宗商品供需关系和国际、国内“双碳”政策的传导效应出发,剖析供给冲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视角下绿色通胀的形成路径与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乌克兰危机对绿色通胀现象的加剧效应,发现传统能源供需、新旧能源交替和金属矿产供需“三大错位”将推动绿色通胀成为一种中长期趋势,而新冠肺炎疫情、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绿色通胀的短期压力。对此,国内应当从落实稳增长措施、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加强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和健全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加以应对。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邹薇薇  刘熙  李娜  
自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来,全球经济脱碳化成为不可逆转的重要导向。但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经济脱碳化带来的绿色通胀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企业碳排放成本、居民用电价格、金属矿产价格已呈现持续性上涨的态势。从大宗商品供需关系和国际、国内“双碳”政策的传导效应出发,剖析供给冲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视角下绿色通胀的形成路径与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乌克兰危机对绿色通胀现象的加剧效应,发现传统能源供需、新旧能源交替和金属矿产供需“三大错位”将推动绿色通胀成为一种中长期趋势,而新冠肺炎疫情、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绿色通胀的短期压力。对此,国内应当从落实稳增长措施、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加强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和健全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加以应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宇  田杰鑫  陈珍珍  
创新性地使用碳中和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绿色发展效率。基于2004—2017年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传统GTFP核算框架对城市总额碳排放量造成了高估,忽略了城市通过植物碳汇的间接减排方式实现主动环境治理。无论是东中西部地区分组还是五大城市群分组,城市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对于西部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绿色技术进步是提升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并且在考虑碳固量水平后,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宇  田杰鑫  陈珍珍  
创新性地使用碳中和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绿色发展效率。基于2004—2017年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传统GTFP核算框架对城市总额碳排放量造成了高估,忽略了城市通过植物碳汇的间接减排方式实现主动环境治理。无论是东中西部地区分组还是五大城市群分组,城市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对于西部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绿色技术进步是提升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并且在考虑碳固量水平后,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张雪  
<正>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问题促使节能减排成为国际共识,而我国面对该问题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分别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城市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战场,其能源治理方式直接关系“双碳”目标的实现。在“双碳”背景下,城市亟待突破能源治理困境并实现绿色转型,这对于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低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婷婷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能源严重短缺给全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各行业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全国大力推行节能减碳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排碳“大户”,转型绿色建筑发展、进行建筑全过程降碳已是势在必行,对我国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通过对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绿色发展意识不够、绿色建筑技术创新发展动力不足、质量体系监管不健全、绿色建筑发展城乡地域不平衡等困境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视角下,如何通过绿色建筑意识提升、制度指引、技术创新,完成建筑的绿色转型发展创新,实现建筑行业健康发展,推动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国伟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亟须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林业碳汇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是实现生态补偿与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载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和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我国日益坚实的经济基础、不断丰富的政策体系、日益繁荣的碳交易市场为促进林业碳汇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对人均森林资源匮乏,林业碳汇发展基础薄弱,林业碳汇市场交易活跃度低、吸引力不强,林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挑战、林业碳汇发展后劲动力不足等问题,推动林业碳汇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重点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交易体系、增强发展保障、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寻求突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运材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必由之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产业,包装产业必须坚持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走绿色包装之路。依据低碳经济理论,阐述了绿色包装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我国绿色包装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分别从企业、政府与行业协会及消费者方面提出了我国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涛  吴文良  
绿色GDP已是公众熟知的词汇,但由于其核算结果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扣减比例大并引发相关争议,我国在2006年首次发布核算报告后就暂停了试点推进工作。然而绿色GDP核算可使资源、环境成本凸显出来,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当前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初衷的低碳经济被大力提倡,它在国家发展规划层面属循环经济范畴。在这一背景下,重提绿色GDP核算,旨在推动如何正确评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本文阐述了绿色GDP的概念,分析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及绿色GDP核算存在的困难。通过自然资源耗减核算、环境质量降级核算和再生产品核算构建了经环境调整的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方程。在此基础上,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玉焕  钱之凌  徐鑫  
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中国的碳达峰及碳中和,本文使用1998-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研究中国整体以及三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和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从国家整体视角,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实现碳减排;(2)从区域视角,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减少碳排放,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3)从空间视角,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对本地区碳排放存在负向空间直接效应,对其他区域碳排放也存在负向的空间间接效应;(4)从影响路径视角,中国整体和东部地区能源消耗和技术创新均在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的路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中部地区能源消耗在影响路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而技术创新表现为遮掩效应,可能原因是存在技术减排的反弹效应。西部地区能源消耗和技术创新均不是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的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翠  李立民  
我国正处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企业大消耗、大排放的特点与碳中和的理念相违背,亟需采用合理举措转型升级。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物流企业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对物流企业碳减排效率的影响,并深入探究了其作用的机制路径。结果显示,绿色金融发展与物流企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显著正向相关性,绿色金融能够缓解物流企业融资约束,提高资金流通效率,为物流企业碳减排和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因此,要持续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加快金融创新,推动绿色金融与物流企业碳减排的有效融合。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伟  
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问题的研究正在成为金融学、生态经济学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和国际学术前沿。本文从绿色金融内涵、理论、作用、政策与发展现状等方面,全面回顾了绿色金融的相关研究过程;从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必要性、激励机制、实现路径、产品创新,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系统梳理了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理论基础、作用机理、政策框架、制度体系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相关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进一步开展深化性研究、开展完善性研究和开展创新性研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金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绿色金融不仅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持,也有力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以利于促进绿色金融发展,进而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为研究对象,基于低碳经济视角探析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绿色金融监控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