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77)
- 2023(13762)
- 2022(11940)
- 2021(10928)
- 2020(9158)
- 2019(20912)
- 2018(20562)
- 2017(39322)
- 2016(21875)
- 2015(24207)
- 2014(24017)
- 2013(23817)
- 2012(21838)
- 2011(19862)
- 2010(19506)
- 2009(17431)
- 2008(16905)
- 2007(14406)
- 2006(12563)
- 2005(10566)
- 学科
- 济(83384)
- 经济(83289)
- 管理(61834)
- 业(57091)
- 企(46895)
- 企业(46895)
- 方法(40162)
- 数学(34887)
- 数学方法(34490)
- 农(22574)
- 学(22429)
- 中国(20602)
- 财(19897)
- 业经(18747)
- 环境(17404)
- 地方(16170)
- 贸(16013)
- 贸易(16009)
- 易(15523)
- 农业(15355)
- 和(14288)
- 理论(13985)
- 技术(13570)
- 制(13225)
- 划(12984)
- 务(12758)
- 财务(12698)
- 财务管理(12677)
- 企业财务(12024)
- 银(11596)
- 机构
- 大学(313559)
- 学院(310267)
- 管理(122391)
- 济(117459)
- 经济(114994)
- 理学(107810)
- 理学院(106534)
- 研究(106525)
- 管理学(104460)
- 管理学院(103932)
- 中国(75040)
- 科学(72074)
- 京(66617)
- 农(60625)
- 所(55206)
- 业大(54708)
- 研究所(51469)
- 财(50274)
- 农业(48373)
- 中心(46975)
- 江(43271)
- 财经(41793)
- 北京(41317)
- 范(41279)
- 师范(40738)
- 院(38561)
- 经(38137)
- 州(35134)
- 经济学(34455)
- 技术(33307)
- 基金
- 项目(225913)
- 科学(175841)
- 基金(163692)
- 研究(156961)
- 家(146656)
- 国家(145481)
- 科学基金(122854)
- 社会(97467)
- 社会科(92314)
- 社会科学(92288)
- 省(88877)
- 基金项目(88234)
- 自然(83679)
- 自然科(81699)
- 自然科学(81671)
- 自然科学基金(80186)
- 划(76197)
- 教育(71589)
- 资助(66588)
- 编号(62444)
- 重点(51163)
- 成果(49085)
- 部(48654)
- 发(47888)
- 创(47083)
- 计划(44334)
- 科研(44213)
- 创新(43996)
- 课题(42972)
- 大学(40919)
- 期刊
- 济(120171)
- 经济(120171)
- 研究(84277)
- 学报(60959)
- 农(53862)
- 科学(52697)
- 中国(52615)
- 大学(44180)
- 学学(41951)
- 管理(41614)
- 农业(37592)
- 财(35320)
- 教育(31857)
- 技术(24097)
- 融(21192)
- 金融(21192)
- 业经(20363)
- 经济研究(19370)
- 业(19249)
- 财经(19175)
- 科技(17222)
- 业大(17018)
- 版(16576)
- 图书(16305)
- 经(16283)
- 问题(15844)
- 资源(14753)
- 理论(14496)
- 技术经济(14363)
- 林业(13863)
共检索到4277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付伟 罗明灿 陈建成
碳足迹核算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地区碳减排方案的制订提供理论工具和实践案例。文章在梳理碳足迹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碳足迹概念、碳足迹研究尺度、碳足迹核算方法及应用范围归纳总结碳足迹研究进展,从经济发展因素、人口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4个方面分析碳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基础模型(Kaya模型和IPAT模型)、拓展模型(STIRPAT模型)、各影响因子对碳足迹变化的贡献定量分析模型(IDA模型、PDA模型、SDA模型)3大类逐步推演碳足迹影响因子分解模型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碳足迹内涵研究较为丰富,突破了单一的描述研究,逐步从理论领域延伸到实践应用,"人地关系"等多视角研究有待探索。(2)碳足迹的核算方法都有各自适用条件,根据研究尺度选定合适的核算方法。(3)各地区碳足迹的影响因素差异性较大,对于碳足迹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逐步细化和深化,从而对症下药,制定相关的减排政策。(4)碳足迹影响因素分解模型的综合分解分析框架有待构建,现有的研究基本都是碳足迹影响因素分解的基础模型、拓展模型及影响因素贡献定量分析模型等单个或两个结合应用进行分析,三者结合使用的较为少见,研究深度有待提高。(5)特殊地区的碳足迹核算及碳减排应更加受到重视,如生态脆弱区等。建议合理制定区域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目标,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效率。
关键词:
碳足迹 影响因素 碳减排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剑泉 巨茜 陈绍志 袁月
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的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文章简介了生态足迹理论与应用研究概况,从林产品的生态足迹计算研究、林业领域生态足迹应用研究和林业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3个方面详述了生态足迹在林业行业的应用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林业生态足迹未来的研究趋势。这对于明确生态足迹的林业应用状况、了解未来走向和指导研究实践进而推动生态足迹理论在林业行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葛晓华 苏旭东 袁进 常丽萍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工业部门作为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排放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碳足迹评价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温室气体排放定量评价方法,已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工业领域碳足迹评价的相关文献,从工业领域的碳排放源、碳足迹核算的系统边界、计算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对碳足迹评价方法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提出了碳足迹在工业领域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工业 温室气体 碳足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劳万里 李晓玲 段新芳
气候变化是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估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工作,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碳足迹作为温室气体排放测度指标,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开展木竹产品碳足迹评价是我国木竹加工企业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核心工作,对木竹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全面分析锯材、改性材、人造板及其制品、结构用集成材和胶合木等主要木竹产品碳足迹评价的研究现状,以及碳足迹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目前,生命周期评价法是国际主流的碳足迹评价方法,依据的标准主要为ISO/TS 14067、GHG Protocol和PAS 2050;在木竹产品中储存的生物碳及其延迟碳排放效应的评估方法,以及计入产品碳足迹评价结果的形式等方面尚未形成国际共识;因不同国家木竹加工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有所不同,同一类别产品碳足迹差异显著。此外,不同科研人员采用的评价标准和研究假设等各异,导致同一产品碳足迹评价结果可比性不强。未来应该:1)研制木竹产品延迟碳排放效应的评估方法,科学量化木竹产品对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贡献;2)制定适于木竹产品碳足迹评价国际统一的产品种类规则,进一步增强碳足迹核算结果的可比性,推动木竹产品碳足迹评价结果国际互认;3)建立木竹产品全生命周期回溯跟踪体系,助力木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4)构建契合我国木竹产业特点全国统一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为准确计量木竹产品碳足迹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关键词:
碳足迹 生命周期 碳储量 木制品 竹产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志强 刘春梅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为世界所公认。而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本文根据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计算中部六省1995-2007年间的碳足迹,并就经济发展规模对中部六省碳足迹做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的碳足迹与经济发展规模均不表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倒"U"型关系,湖南省表现为倒"N"型关系,其余五个省表现出线性正相关关系。同时,利用分解分析方法,计算中部六省碳足迹变化中的人口规模效应、经济规模效应、能源结构效应、能源效率效应,表明中部六省碳足迹的抑制作用主要来自于一次能源效率的提高,但仅依赖能源效率的提高已难以抑制经济发展引起的碳排放的增加,导致中部六省碳足迹自2001年以后均有逐年迅速加深的趋势。
关键词:
因素分解法 碳足迹 能源消费 温室气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强 沈玉志
以区域能源碳足迹为研究对象,对辽宁省1996~2014年碳足迹及其耦合度进行了测算。利用脉冲响应分析了碳足迹与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效率效应、人口压力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碳足迹年均增幅8.249%,碳足迹耦合度由1996年的3.4732变为2014年的0.2484,耦合过程经历了耦合失调——初级耦合两个阶段。经济发展效应、人口压力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足迹增加有推动作用,其中经济发展效应是碳足迹增加的主要因子,能源效率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对碳足迹增加有抑制作用。降低辽宁省碳足迹的对策可以从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快发展服务业三方面实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琦峰 方恺 徐明 刘庆燕
随着全球变暖日益加剧,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碳足迹旨在测度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为世界各国制定环境与能源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受到学界、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碳足迹核算方法主要包括清单因子法、生命周期评价和投入产出分析。论文首先阐述了这3种核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单区域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投入产出分析在国际贸易、产业、消费者、区域和组织等尺度碳足迹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采用SWOT分析框架探讨了该方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展望了其在混合核算方法、多尺度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情景分析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计军平 马晓明
碳足迹提供了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新视角。从概念和核算方法两个方面对有关碳足迹的研究进行了分析:(1)概念上,碳足迹目前无统一的定义。在分析度量单位、温室气体种类及系统边界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碳足迹的建议定义。(2)方法上,碳足迹目前无统一的核算方法。投入产出分析、生命周期评价及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是三种主要的核算方法。文章对这三种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方法、应用和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对碳足迹研究作了展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文强 董红敏 朱志平 刘翀 陶秀萍 王悦
畜禽养殖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科学评估畜禽产品的碳足迹,对减排技术的选择和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总结国内外畜禽产品碳足迹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汇总了中国及欧美等发达国家评估鸡蛋、猪肉、牛肉和牛奶等畜禽产品碳足迹的研究结果,并对现有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畜禽产品产生的碳足迹分析,选择的功能单位不同对畜禽产品的碳足迹有明显影响,每生产1 kg牛肉的碳足迹最大,达到(20.51±8.39)kg CO2-eq;其次为每生产1 kg猪肉和1 kg鸡蛋,分别为(4.24±1.07)kg CO2-eq和(2.24±0.83)kg CO2-eq;每生产1 kg牛奶的碳足迹最小,为(1.19±0....
关键词:
畜禽 温室气体 碳足迹 评估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元清 董红敏 朱志平 王悦 李南西
【目的】畜禽养殖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科学评估生猪养殖系统碳足迹,能够为畜牧业深入推进减排降碳提供参考借鉴。【方法】本文中从碳足迹评估模型、评估方法和主要排放源三方面对国内外生猪养殖系统碳足迹评估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围绕系统边界、排放源、核算方法以及单位选择等因素深入分析了评估结果差异性的成因,解析了饲料生产、粪污处理等环节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目前国外对生猪养殖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评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评估模型。每生产1 kg功能单位的猪肉碳足迹为2.2—10.3 kg CO_(2-eq)。各研究中,不同评估方法会对评估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划定不同的系统边界、采用不同的功能单位,均会导致碳足迹评估结果出现差异。同时,在相同系统边界内,核算的排放源不同、同一排放源选取的参数不同,或者选择不同的分配方法也会影响评估结果。在生猪养殖生产系统中,饲料生产是对生猪生产系统碳足迹贡献最大的环节,占比为49%—83%。粪便管理环节的排放仅次于饲料生产环节,占比为12%—41%。【结论】为了使我国生猪养殖系统的碳足迹评估更加精准和广泛,应开展针对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下温室气体排放关键参数的监测,根据我国生猪养殖系统发展现状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碳足迹评估数据库,统一评估方法,规范评估要求,创建符合地区实践的评估模型,为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志平 陶长琪 沈鹏熠
衡量经济产出的本质尺度是向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而不简单局限于生产出的物质数量。为此,把环境、资源因素纳入传统技术效率测算框架:通过引入生态足迹变量,来表征自然资源投入;借鉴绿色GDP核算的思想,利用绿化指数对传统产出进行调整,以表征绿色产出;结合资本存量及有效劳动力指标,基于SFA模型测算出我国2001-2010年省级单位的绿色技术效率,进而从技术、制度、产业层面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技术效率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与传统技术效率比较,不仅数值更低,而且区域间差异程度更小;技术引进必须与消化、吸收和改造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提升区域绿色技术效率水平的作用,否则会起到负面的影响;交...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国富 宫丽丽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环境面临压力。运用能源消耗碳足迹衡量指标,计算出京津冀地区1996~2011年的能源消耗碳足迹;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拟合回归,讨论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找出能源消耗碳足迹的影响因素,从而验证京津冀地区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果表明:首先,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耗结构一直变化不大,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其中煤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京津冀地区碳足迹呈现上升趋势。再次,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耗结构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产业结构对碳足迹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最后,脱钩指数分析表明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而回...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国忠
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最早由Conlin Hunter于2002年提出,它是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提出的一种用以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文章通过分析大量国内外有关旅游生态足迹的研究文献资料发现,当前旅游生态足迹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由此对旅游生态足迹的应用理论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对旅游统计项目设置、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中所选用参数的种类和参数值的研究,并给出了旅游生态足迹的统计和旅游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旅游生态足迹 研究进展 展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隆杰 杨林 苏昕 徐建明
本研究对国内外生态足迹的理论假设、计算方法、贸易赤字、生态超载和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可持续发展静态和动态评估进行了简要介绍,详细讨论了生态足迹的理论假设、计算方法等;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的进展,其研究应用范围从省级行政区进一步扩展到乡镇级行政区和能源、旅游、种养殖业、交通、贸易、大学等产业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也大量增加;对生态足迹理论和应用研究在流动人口、地区生态足迹分析的理论假设、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可持续状况横向比较、各类土地互斥假设、生态足迹分析理论在用于城市型国家或城市等人口高密集地区或不发达地区的可持续性测度时的限制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国内围绕生态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丰霞 智瑞芝 董雪旺
运用投入产出法构建居民消费碳足迹测算模型,结合浙江2002—2012年各行业相关数据,估算居民消费的直接和间接碳足迹。并基于LMDI法构建居民消费间接碳足迹(CFe)影响因素分解模型,考察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能源碳排放强度六种效应对CFe总量效应的影响。研究显示: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足迹是浙江省着重减排对象,经济发展水平效应是驱动CFe增长的主要原因,能源消费强度效应是抑制CFe增长的主要因素,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对CFe增长也起一定延缓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