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08)
- 2023(17426)
- 2022(15235)
- 2021(14172)
- 2020(11851)
- 2019(27435)
- 2018(27231)
- 2017(52469)
- 2016(28800)
- 2015(32569)
- 2014(32721)
- 2013(32331)
- 2012(29786)
- 2011(26962)
- 2010(26684)
- 2009(24331)
- 2008(23685)
- 2007(20845)
- 2006(17827)
- 2005(15413)
- 学科
- 济(117883)
- 经济(117763)
- 管理(81559)
- 业(77374)
- 企(63272)
- 企业(63272)
- 方法(57716)
- 数学(50937)
- 数学方法(50269)
- 农(31959)
- 财(28841)
- 中国(28303)
- 学(27409)
- 地方(25291)
- 业经(25213)
- 农业(21587)
- 贸(21124)
- 贸易(21117)
- 环境(20492)
- 易(20441)
- 理论(18748)
- 制(18728)
- 务(18682)
- 和(18614)
- 财务(18603)
- 财务管理(18558)
- 企业财务(17541)
- 技术(17278)
- 划(16248)
- 银(15677)
- 机构
- 大学(413367)
- 学院(412871)
- 管理(162422)
- 济(161114)
- 经济(157568)
- 理学(141982)
- 理学院(140323)
- 管理学(137553)
- 管理学院(136841)
- 研究(136839)
- 中国(98982)
- 科学(89585)
- 京(87395)
- 农(72784)
- 财(70748)
- 所(69655)
- 业大(66797)
- 研究所(64280)
- 中心(62796)
- 江(59347)
- 财经(58045)
- 农业(57566)
- 范(54920)
- 师范(54337)
- 北京(54297)
- 经(52745)
- 院(49764)
- 经济学(48400)
- 州(48192)
- 技术(44446)
- 基金
- 项目(290923)
- 科学(227632)
- 基金(210590)
- 研究(206485)
- 家(185600)
- 国家(184146)
- 科学基金(157351)
- 社会(128296)
- 社会科(121613)
- 社会科学(121575)
- 省(114611)
- 基金项目(112711)
- 自然(105522)
- 自然科(103061)
- 自然科学(103032)
- 自然科学基金(101169)
- 划(96973)
- 教育(95471)
- 资助(87030)
- 编号(84085)
- 成果(66691)
- 重点(65568)
- 部(63297)
- 发(61784)
- 创(59822)
- 课题(57709)
- 科研(56516)
- 创新(55922)
- 计划(54487)
- 大学(53663)
- 期刊
- 济(167513)
- 经济(167513)
- 研究(112668)
- 中国(71055)
- 学报(70858)
- 农(64685)
- 科学(63763)
- 管理(55778)
- 财(53720)
- 大学(52550)
- 学学(49712)
- 农业(44766)
- 教育(42342)
- 技术(36590)
- 融(29441)
- 金融(29441)
- 业经(28237)
- 财经(27077)
- 经济研究(26710)
- 业(23592)
- 经(23137)
- 问题(22470)
- 图书(21102)
- 版(20484)
- 技术经济(20429)
- 资源(20013)
- 科技(19987)
- 统计(19533)
- 理论(18878)
- 商业(18207)
共检索到577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支援 陈星宇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ESDA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结构与集聚特征,建立SDM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2)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不仅促进了本地碳生产率增长,还间接提高了周边城市的碳生产率;产业结构则在阻碍本地碳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高。(3)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当前所有城市均已跨过曲线拐点,表明低碳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支援 陈星宇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ESDA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结构与集聚特征,建立SDM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2)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不仅促进了本地碳生产率增长,还间接提高了周边城市的碳生产率;产业结构则在阻碍本地碳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高。(3)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当前所有城市均已跨过曲线拐点,表明低碳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倪泽睿 苏聪文 金雁
文章基于2000—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莫兰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构建Tobit模型实证检验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呈显著线性上升趋势,省际差距扩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且以同类集聚为主,空间结构上呈明显“中心—外围”特征;经济基础、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政府支持、民生福利和环境治理驱动作用明显,产业结构对江苏省驱动效果显著,市场化对安徽省正向作用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保健
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及中国文化的传播,意义远超过商品输出为中心的对外贸易。在外向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视角,利用区位熵方法对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外向度水平进行测评。主要结论是:(1)从时间变化的趋势来看,十六城市的旅游业外向度总体上呈现出变强的趋势。(2)从空间分异来看,各城市的旅游业外向度区位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3)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区位熵对临界点的突破存在时滞。(4)各城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外商直接投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小蒂 李晓钟
本文通过对1978 ̄2003年间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测算了我国及长三角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与索洛剩余。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年均索洛剩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技术进步的动力主要源于市场化、国际化取向的制度变迁,这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在对沪、苏、浙三地的索洛剩余作了测算与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其区域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特点。这可为我国其他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提供有益的思路。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黎文勇 杨上广 吴玉鸣
基于市场化视角,首先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发展对碳排放效益的作用机理,然后利用2006~2015年长三角地区截面均值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市场一体化对碳排放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指数与碳排放效益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显著地提高了区域碳排放效益;公路网密度与开放程度抑制了碳排放效益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益的影响由"十一五"的抑制作用转变为"十二五"的促进作用。最后从市场一体化建设、完善政府考核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府霖 韩传峰 滕敏敏
应用LMDI因素分解法与基于岭回归估计的修正STIRPAT模型,基于1997—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人口规模是正反馈驱动因素,分别促进产生186 215.76万吨、14 421.71万吨碳排放,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负反馈驱动因素,分别抑制产生93 253.01万吨、4 082.47万吨碳排放。经济产出、人口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因素每增加1%,二氧化碳排放量随之增加0.845?4%、2.293 5%、0.832 8%和1.933 3%。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期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要加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集约型转变,加快新能源绿色化变革,在生态补偿、产业链升级、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促进长三角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府霖 韩传峰 滕敏敏
应用LMDI因素分解法与基于岭回归估计的修正STIRPAT模型,基于1997—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人口规模是正反馈驱动因素,分别促进产生186 215.76万吨、14 421.71万吨碳排放,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负反馈驱动因素,分别抑制产生93 253.01万吨、4 082.47万吨碳排放。经济产出、人口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因素每增加1%,二氧化碳排放量随之增加0.845?4%、2.293 5%、0.832 8%和1.933 3%。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期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要加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集约型转变,加快新能源绿色化变革,在生态补偿、产业链升级、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促进长三角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广宇 陈爽 余成 王肖惠
植被退化是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的重要表征。利用2000~2010年SPOT-VEGETATION NDVI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叠加分析和格网计算方法,对长三角植被退化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a间长三角地区最大化NDVI均值空间分布南北高、中间低,区域14%的植被覆盖面积显著退化。植被退化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异,而人类活动是导致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在长江以南、太湖的北部与东部,环杭州湾地区及南京、南通和台州等城市快速无序的城镇化,造成了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和耕地的破碎化,使植被退化区域集中连片分布。经济利益驱动农民将水田转化为向水产养殖,引起植被退化。部分区域植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倪泽睿 杨上广 张全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所在。文章选择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通过莫兰指数分析长三角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长三角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两谷两峰”波动式上升,绿色技术进步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两极差距波动式缩小;市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显著。(2)长三角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且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市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同类集聚为主;样本期内长三角西部和北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长期处于低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胥 龙燕妮 毛中根
基于消费城市内涵及特征分析,分两步构建消费城市中心度指数:先构造消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再应用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方法对城市消费中心度进行测算。鉴于长三角地区在培育建设消费城市方面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消费增长极是带动区域消费城市发展的关键。上海作为消费增长极,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消费城市发展效果明显。(2)其辐射强度存在空间分异且表现出衰减效应。随着区域内消费城市快速发展,低消费中心度城市更加依靠自身力量内生发展。(3)受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共同影响,长三角消费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集聚性,表现为空间正相关。(4)第三产业、城镇化、互联网和金融市场发展均能显著提升城市消费中心度,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在提高本地消费中心度的同时对周边城市产生虹吸效应。(5)消费城市的驱动因素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点。
关键词:
消费城市 消费集聚 虹吸效应 溢出效应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申俊喜 杨若霞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先测算了2007—2015年间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接下来,运用混合面板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从产业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呈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低的低端化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政府补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企业员工素质不高、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不高都使得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低端化发展的趋势,而股权集中度适中、成长率较高的企业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洁怡 董平 陆玉麒
城市生态韧性建设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三维度出发构建生态韧性评价模型,对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STIRPAT扩展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分析生态韧性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从而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的提高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2011-2019年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波动下降或停滞型城市数量占比小,波动低速上升型城市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生态韧性抵抗力高于适应力和恢复力,研究期间生态韧性抵抗力呈波动下降趋势,适应力和恢复力波动上升。(2)长三角城市群生态韧性高指数区经历了“整体分散局部集聚——小集聚大分散——小集聚大分散程度加强——多地集聚”,中低韧性区覆盖范围始终较大,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GTWR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不同区域内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波动方向各不相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婉柳 徐建华 卢德彬 杨东阳 赵佳楠
PM_(2.5)浓度值增加对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采用2015年长三角地区监测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污染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年均浓度值为54.54μg/m~3,季节变化总体呈现春冬高夏秋低的季节性周期变化规律,1月和12月为一年中PM_(2.5)污染最严重的月份,污染范围最广,5~9月是PM_(2.5)浓度值优良时段,日均值春季和冬季的波动周期较短而剧烈,夏季和秋季波动周期相对较长而平缓。(2)201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年均浓度值整体上从江苏到浙江呈减少趋势,具有北高南低,局部突出的特征。(3)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浓度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低值集聚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地区,高值集聚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4)燃烧排放的烟尘和前体物的二次转化对长三角地区PM_(2.5)浓度有显著影响。风速和降水量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个重要气象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诣遂 徐洪波
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基于2008-201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流通业效率及结构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流通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尽管一直处于提升的态势,但局部时段波动也是显著的。根据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标的结果,技术进步指数不断趋好,但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表现得不容乐观,特别是2016年后表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成为影响流通业效率提升的重要瓶颈。根据细分产业结果,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趋势较为显著,而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却表现得较为逊色,且批发和零售业的变化态势与流通业总体是高度相似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关联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电力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1990-2014年泛长三角地区能源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城际互动: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高质量利用的空间交互效应及驱动因素
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基于IPAT改进模型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2003年-2011年)——基于Malmquist指数法
金融集聚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
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以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为例
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基于1978—2008年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