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78)
- 2023(7931)
- 2022(6760)
- 2021(5908)
- 2020(4746)
- 2019(10539)
- 2018(10282)
- 2017(19631)
- 2016(10852)
- 2015(11580)
- 2014(11242)
- 2013(11148)
- 2012(10146)
- 2011(9178)
- 2010(8758)
- 2009(7588)
- 2008(7114)
- 2007(6186)
- 2006(5287)
- 2005(4512)
- 学科
- 济(41257)
- 经济(41205)
- 管理(32998)
- 业(28639)
- 企(22360)
- 企业(22360)
- 方法(20068)
- 数学(18200)
- 数学方法(18054)
- 环境(12895)
- 农(11767)
- 学(11319)
- 财(11004)
- 中国(10354)
- 业经(8776)
- 贸(8612)
- 贸易(8610)
- 易(8415)
- 农业(8070)
- 划(7695)
- 技术(7171)
- 制(7025)
- 银(6941)
- 银行(6897)
- 务(6832)
- 财务(6818)
- 财务管理(6813)
- 融(6798)
- 金融(6798)
- 和(6551)
- 机构
- 大学(153044)
- 学院(151273)
- 济(62505)
- 经济(61435)
- 管理(58470)
- 研究(52836)
- 理学(51813)
- 理学院(51248)
- 管理学(50283)
- 管理学院(50057)
- 中国(39139)
- 科学(36160)
- 农(34944)
- 京(31618)
- 业大(29937)
- 农业(28254)
- 所(27633)
- 财(26008)
- 研究所(25887)
- 中心(24223)
- 财经(21693)
- 江(20867)
- 经(19973)
- 经济学(19498)
- 农业大学(19330)
- 院(19328)
- 北京(19204)
- 经济学院(17816)
- 范(17726)
- 师范(17355)
- 基金
- 项目(113747)
- 科学(89049)
- 基金(84849)
- 家(78039)
- 国家(77464)
- 研究(73959)
- 科学基金(65176)
- 社会(48989)
- 社会科(46672)
- 社会科学(46658)
- 基金项目(45907)
- 自然(45054)
- 省(44230)
- 自然科(44012)
- 自然科学(43996)
- 自然科学基金(43268)
- 划(38393)
- 资助(33553)
- 教育(33088)
- 编号(26488)
- 重点(26231)
- 部(24599)
- 创(24234)
- 发(24224)
- 计划(24213)
- 科研(23015)
- 创新(22853)
- 科技(21454)
- 国家社会(21248)
- 业(20615)
共检索到206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柳泽锋 罗国芝 谭洪新 蒙浩焱
合理地添加碳源有利于生物絮凝系统的构建。为快速完成海水生物絮凝系统启动,在盐度为30的生物絮凝系统启动阶段探究了3种添加碳源(葡萄糖)方式对启动效率的影响。第一种在实验初始时一次性添加葡萄糖到生物絮凝系统中,使碳与总氮质量比达到15以上;第二种在系统运行的第1~10天,每天加入A组所添加葡萄糖总量的10%,此后若氨氮(TAN)上升至1 mg/L以上,则按照C/TAN为6来添加葡萄糖;第三种每天按照C/TAN为6来添加葡萄糖。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的氨氮在实验期间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亚硝酸氮和硝酸氮均有明显积累,但在系统运行第59天时降至最低水平。3组系统中絮体的胞外聚合物和粗蛋白等营养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絮体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3组生物絮体的主要优势菌群都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持续添加碳源能够丰富生物絮凝系统中微生物种类。实验进行第55天时,3个处理组的生物絮凝系统启动完成。实验表明:在启动初始阶段以DOC/TN为15的比例添加葡萄糖及在系统运行期间按DOC/TAN为6的比例添加葡萄糖能够更好地形成生物絮凝系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文畅 谭洪新 罗国芝 陈伟 张南南 于永霞 姚妙兰 PIMPRON Pronapinyakun
采用中试规模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比研究碳源连续添加的微生物悬浮生长反应器(SGR-Con)和碳源分次添加反应器(SGR-Sev)的水处理效果。典型反应周期内的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变化,SGR-Con反应区处于较高的稳定水平,SGR-Sev在反应周期的第0小时至碳源瞬时添加时快速上升至SGR-Con的水平,并且在反应周期的第4小时以后降至较低的稳定水平。实验期间,SGR-Sev反应区和沉淀区的溶解氧含量分别显著高于SGRCon的反应区和沉淀区;2个反应器的反应区pH无显著差异,沉淀区pH在2个反应器之间亦无显著差异。碳源分次添加的方式显著提高了反应器的脱氮效果,SGR-Sev对硝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出水碱度分别可达63.91%±14.31%、64.07%±12.11%和(278.18±80.33)mg/L。相较于SGR-Con,SGR-Sev的出水总氨氮和亚硝氮浓度较高。反应器采用碳源分次添加的方式可使絮团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研究表明,微生物悬浮生长反应器宜采用碳源分次添加的方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程丽妹 陈家捷 高锦芳 罗国芝
为了研究生物絮凝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系统的启动过程,本实验采用超声波法研究了该阶段絮体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粗蛋白和总氨基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控制养殖水体中溶氧在5 mg/L以上,水温25℃,由于碳源的添加不足,导致水体中硝酸盐发生积累;整个实验过程中,总磷的质量浓度持续增长;生物絮体的污泥活性指数(Sludge activity index,SVI30)先升高后降低;絮体中粗蛋白和总氨基酸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江晓浚 孙盛明 戈贤平 朱健 李冰 张成锋 缪凌鸿 董玉峰
为探究添加不同碳源物质所形成的生物絮团对团头鲂鱼种生长、消化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设计5个不同碳源物质的添加组[淀粉组、葡萄糖组、蔗糖组、甜蜜素组和复合碳源组(葡萄糖∶淀粉=1∶1)],其中淀粉组为对照组,每个碳源添加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水泥池投放团头鲂鱼种20尾,初始体质量为(36.74±0.82)g,实验期为8周。结果发现:(1)形成的生物絮团可以有效地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水平;(2)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组团头鲂鱼种的鱼体末质量显著提高23.1%,增重率显著提高39.4%,特定生长率也显著提高23.6%,饲料系数显著降低28.1%,但存活率并没有显著差异;(3)肠道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罗国芝 谭洪新 齐巨龙 黄霞峰 孙大川
采用盐度变化法将已建立完全硝化功能的淡水生物过滤器驯化为具完全硝化功能的海水生物过滤器。在水温25℃的培养条件下,用盐度25的海水直接培养生物过滤器,建立完整硝化功能需70d;先用淡水培养生物过滤器,待硝化作用完全建立后,用盐度25的海水驯化,则建立完整硝化功能的海水生物过滤器需要61d;将已经建立完整功能的淡水生物过滤器,先用盐度10的海水驯化,待建立完整硝化功能后,再用盐度25的海水驯化,则建立完整硝化功能的海水生物过滤器共需要56d。运用PCR-DGGE技术分析盐度冲击前后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运用荧光素-荧光素酶法检测盐度冲击前后生物膜微生物ATP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经盐度冲击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楚齐 梁媛 韩爽 董泽兴 魏景元
【目的】为探究秸秆和秸秆生物炭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还田对土壤碳稳定性和碳转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土壤培养实验,在土壤中分别添加等碳量的秸秆和秸秆生物炭,在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100%和干湿交替条件培养,研究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CO2和CH4的变化。【结果】①培养60 天,等碳量添加秸秆和生物炭使土壤有机碳分别提高48.02%~53.91%和31.55%~42.39%,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提高243.20%~258.16%和85.67%~101.09%,有机碳损失率表现为秸秆处理(29.27%~34.95%)>生物炭处理(12.25%~21.79%),且秸秆处理的CO2、CH4累积排放量较生物炭处理分别提高75.40%~398.43%和1394.61%~3201.17%,表明秸秆虽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但同时会激发土壤有机碳损失,提高CO2、CH4排放,固碳减排效果小于生物炭处理。②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损失率和碳排放。不同外源碳添加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损失率均表现为田间持水量60%(12.25%~29.29%) ≤ 干湿交替(16.61%~29.27%) < 田间持水量100%(21.79%~34.95%)。秸秆处理在田间持水量100%和干湿交替时的CH4累积排放量比田间持水量60%时分别提高200.96%和139.35%,增幅大于CK。而含水量对生物炭处理的CH4累积排放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分别提高36.26%和20.31%,增幅小于CK,这是由于秸秆具有较高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且田间持水量100%促进了CH4排放。【结论】与秸秆还田相比,秸秆生物炭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并降低土壤碳损失率,同时,秸秆生物炭可以减缓土壤含水量导致的氧环境差异对土壤碳形态的影响,有效减少单位质量土壤CO2、CH4排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成颖 徐乾 金璐 杨华 张正竹 宛晓春
以龙井43的嫩叶等为材料,考察在培养基中添加茶氨酸合成前体物、代谢中间物及NO供体硝普钠对愈伤组织中茶氨酸含量的影响,并研究水培苗中添加一定浓度的硫酸铵对茶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25 mmol/L的盐酸乙胺可促进茶氨酸的合成,特别是在培养的第6~12天,愈伤组织中茶氨酸的含量增加明显,培养至第12天时,茶氨酸的含量最高,为108.96μmol/g(以干质量计),是对照的7.72倍;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低浓度的谷氨酰胺、丙氨酸及谷氨酸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愈伤组织中的茶氨酸含量,其中添加5 mmol/L的谷氨酰胺时增加最为明显,茶氨酸含量是对照的近7倍;培养基中添加0.05或0.075...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于永翔 姜燕 张正 王印庚 景亚运 廖梅杰 薛良义
为评价在大菱鲆育苗生产中添加外源益生菌对生物饵料轮虫和卤虫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运用基于illumina HiSeq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添加益生菌和按照生产流程正常强化的轮虫、卤虫进行了菌群结构的分析和对比。添加外源益生菌的实验组轮虫和卤虫中的菌群物种多样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轮虫强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对照组样品中菌群结构差异较明显,优势细菌种类变化较大。而添加外源益生菌后的各时期实验组轮虫菌群结构很相似,优势菌群的种类更为丰富,Lactococcus sp.、Pseudoalteromonas s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次娴 陈香碧 黎蕾 肖和友 刘坤平 何寻阳 苏以荣
【目的】研究蔗渣生物质炭施用后农田土壤有机碳(SOC)矿化动态,为合理利用有机废弃物资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25℃、100%空气湿度条件下培养100 d,研究生物质炭不同添加量(0.1%、0.5%、1.0%和2.0%,以干土计)下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结果】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对数关系(P<0.01);土壤特性、生物质炭添加量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有极显著影响(P<0.01);与对照相比,添加低量(0.1%)的生物质炭水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降低了2.18%,旱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降低了4.62%;添加低量生物质炭(0.1%和0.5%)对旱地S...
关键词:
蔗渣生物质炭 农田土壤 有机碳矿化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倩 李亚奇 王泽翻 曾凡景 赵世伟 赵惠恩
按照不同施用周期对无刺狗蔷薇(Rosa canina inermis)、‘Jill Dando’、‘Many Happy Retwins’种子采用不同碳源生物营养剂进行处理,探究不同碳源营养剂及处理方式对3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碳素营养剂均可不同程度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不同品种适用的碳源不同,‘Jill Dando’、无刺狗蔷薇适用蔗糖,‘Many Happy Retwins’适用可溶性淀粉;处理方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差异显著,对于3个品种,每20 d添加1次营养剂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
蔷薇属 种子萌发 生物营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伟 谭洪新 罗国芝 孙大川 刘文畅
为探究不同C/N对以生物絮凝反应器为唯一水处理装置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废水处理的影响,以鳗鱼循环水养殖废水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不同DOC/DIN梯度(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C/N:0、5、10和15)进行相关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N=0时(未添加碳源),反应器没有脱氮除磷的效果,NO_3~--N、PO_4~(3-)出现积累;随着C/N的升高,反应器脱氮除磷的效果也逐渐增加,C/N=15时去除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潮辉 高启 谭洪新 刘文畅 罗国芝
以循环水养殖为对照组,研究了生物絮凝系统构建过程对初始体质量为(24.17±2.49)g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免疫酶活性和生长的影响。试验时间30 d。结果表明,生物絮凝构建过程中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氮呈现先上升后快速下降的趋势,氨氮质量浓度最高(60.98±7.23)mg/L,亚硝氮质量浓度最高(117.34±15.50)mg/L;实验组罗非鱼的肝胰脏、头肾、血液中碱性磷酸酶、溶菌酶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罗非鱼特定生长率、肝体比、丰满度、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蒙浩焱 胡鑫 吴霞 谭洪新 罗国芝
实验在生物絮凝养殖系统启动阶段评估了不同牡蛎壳添加量0.00 g/L(对照组,A组)、0.36 g/L(B组)、0.72 g/L(C组)补充碱度的可行性。结果显示,C组碱度、pH和钙离子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但B、C组组间的水质差异不显著(P>0.05),牡蛎壳补充碱度效果明显。在启动阶段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两种形态的牡蛎壳(壳粉,B组)、(壳,C组)为生物絮凝罗非鱼养殖系统补充碱度的效果。各组的水质指标、鱼体酶活免疫性能以及细菌群落组成均无明显差异(P>0.05),牡蛎壳及壳粉对罗非鱼生长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可以被应用到生物絮凝养殖系统中,但补充碱度效果不明显。牡蛎壳补充碱度与形态无关。研究表明,在目前实验条件下,牡蛎壳在生物絮凝养殖系统中不能完全替代碳酸氢钠,还需进一步优化相关工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军 张宇清 冯薇 秦树高 王莉 佘维维
生物土壤结皮(以下简称"生物结皮")在防风固沙,改善土壤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正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受到水分、养分的限制以及风蚀的影响,其发育演替和恢复仍然较为缓慢。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自然发育的生物结皮为种源,采用全因子试验设计进行了室外人工培养试验,探究高吸水性树脂(SAP)、硝酸铵、葡萄糖、沙蒿胶及其交互作用对生物结皮形成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SAP对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无显著性影响,硝酸铵和葡萄糖显著增加了结皮叶绿素A含量,沙蒿胶显著增加了结皮的抗压强度,低用量的沙蒿胶显著增加了结皮叶绿素A含量,高用量的沙蒿胶对结皮叶绿素A含量无显著性影响。研究结果还显示,硝酸...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伊彤 贾硕 刘麟 杨剑锋 杜磊 张文兵 石胜华 武占敏 张键 赵君
为了探究铁离子对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影响,在培养基中外源添加铁离子后,对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微菌核数量、粗毒素分泌量、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以及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铁离子后,菌丝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均呈现出递增趋势,相比对照,添加80μmol/L的铁离子后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度最快,菌落直径为68.81 mm,增长率为21.40%;产孢量为2.58×10~7个/mL,增长率为21.13%;微菌核数量也随着外源添加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多,在培养5 d后,相比对照,其涨幅为51.53%;粗毒素分泌量在添加80μmol/L的铁离子后,增幅近1倍;细胞壁裂解酶活性随着外源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并在80μmol/L时达到最强。此外,随着培养基中铁离子浓度的增加,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也相应增强,表现在当外源添加的铁离子浓度由0μmol/L增加至80μmol/L时,病情指数由35.00提高至62.20,增长率为77.71%。综上所述,外源添加铁离子不仅能够加速大丽轮枝菌的生长,促进产孢和微菌核的形成,还能够增强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