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80)
- 2023(6300)
- 2022(5236)
- 2021(4425)
- 2020(3522)
- 2019(7722)
- 2018(7350)
- 2017(13760)
- 2016(7625)
- 2015(7870)
- 2014(7564)
- 2013(7517)
- 2012(6798)
- 2011(6111)
- 2010(5669)
- 2009(4691)
- 2008(4451)
- 2007(3741)
- 2006(3062)
- 2005(2429)
- 学科
- 济(27391)
- 经济(27362)
- 管理(25027)
- 业(21438)
- 企(16712)
- 企业(16712)
- 方法(13133)
- 数学(11970)
- 数学方法(11892)
- 环境(11016)
- 学(8857)
- 财(8533)
- 农(8138)
- 贸(6921)
- 贸易(6921)
- 易(6772)
- 中国(6463)
- 划(6178)
- 业经(6066)
- 务(5814)
- 财务(5813)
- 财务管理(5808)
- 农业(5708)
- 企业财务(5548)
- 技术(5128)
- 和(4614)
- 规划(4525)
- 环境规划(4447)
- 资源(4383)
- 制(4321)
- 机构
- 学院(106923)
- 大学(106750)
- 济(42807)
- 经济(42150)
- 管理(40820)
- 研究(37515)
- 理学(36722)
- 理学院(36309)
- 管理学(35597)
- 管理学院(35437)
- 农(29390)
- 科学(27348)
- 中国(26468)
- 业大(24273)
- 农业(23854)
- 京(21535)
- 所(20251)
- 研究所(19050)
- 财(17015)
- 中心(16943)
- 农业大学(16438)
- 江(14530)
- 财经(14486)
- 院(13750)
- 经(13348)
- 经济学(13136)
- 室(13041)
- 省(12892)
- 北京(12733)
- 实验(12459)
- 基金
- 项目(84100)
- 科学(65180)
- 基金(62793)
- 家(59266)
- 国家(58827)
- 研究(51568)
- 科学基金(49013)
- 自然(35001)
- 基金项目(34352)
- 社会(34293)
- 自然科(34198)
- 自然科学(34183)
- 自然科学基金(33614)
- 省(33257)
- 社会科(32702)
- 社会科学(32693)
- 划(28827)
- 资助(24263)
- 教育(22495)
- 重点(19576)
- 计划(19302)
- 创(18048)
- 发(18006)
- 部(17657)
- 科技(17532)
- 科研(17481)
- 编号(17478)
- 创新(17009)
- 业(16607)
- 国家社会(15076)
共检索到137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伟 谭洪新 罗国芝 孙大川 刘文畅
为探究不同C/N对以生物絮凝反应器为唯一水处理装置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废水处理的影响,以鳗鱼循环水养殖废水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不同DOC/DIN梯度(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C/N:0、5、10和15)进行相关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N=0时(未添加碳源),反应器没有脱氮除磷的效果,NO_3~--N、PO_4~(3-)出现积累;随着C/N的升高,反应器脱氮除磷的效果也逐渐增加,C/N=15时去除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用 谭洪新 罗国芝 刘文畅 庞云 程丽妹
运用序批式生物絮凝反应器,研究不同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1 500 Mg/L、3 000 Mg/L和5 000Mg/L)下反应器对循环水养殖系统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反应器内氨氮(TAn)、亚硝氮(nO-2-n)和硝氮(nO-3-n)出水浓度分别为(0.29~0.39)Mg/L、(0.005~0.006)Mg/L、(7.11~7.60)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20%~86.20%、98.40%±0.89%、38.40%~40.00%(P>0.05),体积去除负荷为(2.51~2.64)g/(M3·d)、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震林 朱建新 曲克明 陈世波
本研究使用自主设计的厌氧反硝化器,以斜发沸石为填料,自然挂膜,与循环水养殖系统一级生物滤池串接,探索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反应器的脱氮效果。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反应器对无机氮(IN)、总氮(T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低水力停留时间(HRT<7.43h)下,反应器主要去除的是氨氮(NH_4~+-N);高水力停留时间下(HRT≥7.43h),反应器主要去除的是硝酸盐氮(NO_3~–-N)。当HRT为17.52h时,反应器的脱氮效果最好,NO_3~–-N去除率为77.48%。此后,HRT延长,脱氮效果下降。脱氮效果越好,亚硝酸盐氮(NO_2~–-N)、NH_4~+-N积累越严重,NO_2~–-N最先开始积累。本研究可为厌氧反硝化装备的开发提供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文畅 谭洪新 罗国芝 陈伟 张南南 于永霞 姚妙兰 PIMPRON Pronapinyakun
采用中试规模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比研究碳源连续添加的微生物悬浮生长反应器(SGR-Con)和碳源分次添加反应器(SGR-Sev)的水处理效果。典型反应周期内的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变化,SGR-Con反应区处于较高的稳定水平,SGR-Sev在反应周期的第0小时至碳源瞬时添加时快速上升至SGR-Con的水平,并且在反应周期的第4小时以后降至较低的稳定水平。实验期间,SGR-Sev反应区和沉淀区的溶解氧含量分别显著高于SGRCon的反应区和沉淀区;2个反应器的反应区pH无显著差异,沉淀区pH在2个反应器之间亦无显著差异。碳源分次添加的方式显著提高了反应器的脱氮效果,SGR-Sev对硝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出水碱度分别可达63.91%±14.31%、64.07%±12.11%和(278.18±80.33)mg/L。相较于SGR-Con,SGR-Sev的出水总氨氮和亚硝氮浓度较高。反应器采用碳源分次添加的方式可使絮团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研究表明,微生物悬浮生长反应器宜采用碳源分次添加的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艳芹 袁长波 姚利 宋效宗 杨光 高燕 曹德宾
为提高奶牛养殖场废水处理效果及处理效率,减少养殖场废水随意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本研究采用生物巢结构厌氧反应器的方法,研制出一种适合处理废水的快速高效生物巢厌氧反应器,对其进出水水质和处理效果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生物巢厌氧反应器示范工程对奶牛养殖废水处理效果好,对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NH3-N)、总P(TP)和总固体悬浮物(T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6.7%、76.9%、50.5%、39.6%和89.9%;2)生物巢厌氧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仅为15h,池容产气率高,最高达到1.635m3/(m3.d)。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许哲 陈洪武 Hak Kyeong Kim Sang Bong Kim
发酵过程生物参数的在线检测,是获得发酵过程生物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合理最优控制的基础。但是,目前许多生物量只能离线检测,不能够为实时的控制系统利用。因此提出了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生物反应器浓度在线检测系统,系统由反应液循环与控制装置、反应液浓度光学检测装置、图像采集与处理装置、计算机以及相应的处理软件组成。通过与分光光度计的实验比较,证实了所设计的系统可以用于生物反应器浓度的在线测量,为实现发酵过程生物参数的在线检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唐亚鹏 郭立 杨丽诗 杨育凯 姜松 周发林 江世贵 黄建华
采用一种新型负压式光生物反应器对常用饵料微藻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的培养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培养过程中藻密度、异养菌与弧菌(Vibrios)数量及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负压光生物反应器培养下威氏海链藻的生长速度快,培养第4天达到平台期,藻密度最大值可达到1.5×10~6个/mL,最大比生长率可达1.37;弧菌与异养菌数量两者变化趋势相同,分别为(0.19~2.70)×10~4 cfu/mL和(0.071~0.93)×10~6 cfu/mL,藻与细菌表现出相互竞争抑制的效果,在指数增长期藻对细菌抑制较强,特别是对弧菌的抑制,在平台期与衰败期藻对弧菌与异养菌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藻液中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随藻密度增加而上升,最高值分别达到0.24 mg/L和0.37 mg/L,指数增长期藻密度与氨氮和亚硝酸氮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采用负压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威氏海链藻,可以大大缩短培养周期,抑制细菌生长,提高培养效率和藻液质量,但需要在投喂幼体前对藻液进行充分曝气来降低氨氮与亚硝酸氮质量浓度。该反应器是一种适合饵料微藻培养的系统。研究结果为负压光生物反应器作为微藻生物饵料培养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仇天雷 王旭明 高敏 海热提 王晓慧 李媛 韩梅琳
利用自制的硝化细菌菌剂促进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的挂膜启动,分析不同载体氨氮负荷、碳氮比条件下反应器运行状况,并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循环水养殖草金鱼实验。结果显示,利用自制硝化菌剂能够完成整个移动床反应器的启动过程,在接种15 d后使循环出水氨氮稳定在1 Mg/l以下。单位体积载体氨氮负荷实验表明,Mbbr能够在100 Mg tan/(l填料·d)条件下,使出水满足一般水产养殖水质要求(氨氮
关键词:
生物填料 循环水养殖 硝化细菌 生物强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廖友郡 孟宇翔 任竹青
为提高生物反应器对堆肥臭气的去除效果,设计了一种新型超声雾化生物反应器,研究了该反应器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模拟臭气的处理效果,再以猪粪和木屑为原材料进行堆肥试验,探究该反应器对实际堆肥过程中产生的臭气去除效果。结果显示,超声波空化效应能提高反应器对氨气的吸收率,超声雾化比传统喷淋模式去除氨气的效率提高10%左右;为解决体系内高氨氮的问题,将活性污泥进行耐高氨氮驯化后在反应器中挂膜,发现体系内微生物降解氨氮的能力明显提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反应器去除氨气的最佳工艺条件。堆肥试验表明,氨气释放与堆肥温度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在堆肥第5天达到峰值(76.3 mg/m3),同时,猪粪堆肥中氨气释放与pH、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有关;反应器对堆肥氨气的去除率高达80.6%;对其他时段的氨气去除率平均保持在90%左右,且反应器出气口的氨气质量浓度小于5 mg/m3,达到相关排放标准。结果表明,超声雾化生物反应器对于堆肥产生的氨气能起到良好的去除效果。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喜勤 林君锋
以养猪场废水为处理对象,在不排泥情况下就膜生物反应器(MBR)在处理废水过程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污泥特性以及膜通量的衰减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BR对养猪场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9.6-48.0 h,化学需氧量(COD)和NH4+-N容积负荷分别为0.2-2.9和0.05-2.10 kg.m-3.d-1的条件下,MBR对COD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80.1%-93.6%和76.8%-99.7%;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随容积负荷的增加而升高,膜通量随运行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养猪场废水 污染物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义 吕育财 李宁 郭金玲 田毅红 龚大春
利用以炭纤维为载体的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酵母废水,通过逐步提高进料浓度的方式,对厌氧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能力及反应器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变化特征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当控制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d,进料COD浓度由启动时2 798mg/L分阶段提升至5 596和13 990mg/L的过程中,相应的沼气容积产气率分别为0.06、0.14和0.37L/(L·d),平均甲烷含量分别为57%、71%和74%,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5%、64%和65%,反应器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当进料COD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友郡 孟宇翔 任竹青
为提高生物反应器对堆肥臭气的去除效果,设计了一种新型超声雾化生物反应器,先研究了该反应器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模拟臭气的处理效果,然后以猪粪和木屑为原材料进行堆肥试验,探究该反应器对实际堆肥过程中产生臭气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超声波空化效应能提高对氨气的吸收率,超声雾化比传统喷淋模式去除氨气的效率提高10%左右;为解决体系内高氨氮的问题,将活性污泥进行耐高氨氮驯化后在反应器中挂膜,发现体系内微生物降解氨氮的能力明显提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反应器去除氨气的最佳工艺条件。堆肥试验表明,氨气释放与堆肥温度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在堆肥第5天达到峰值(76.3 mg/m~3),同时,猪粪堆肥中氨气释放也与pH、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有关;反应器对堆肥氨气峰值的去除率为80.6%;对其他时段的氨气去除率平均保持在90%左右,且反应器出气口的氨气质量浓度小于5 mg/m~3,达到相关排放标准。结果表明,超声雾化生物反应器对于堆肥产生的氨气能起到良好的去除效果。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伟 谭洪新 罗国芝 孙大川 刘文畅
在室内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不用药、添加益生菌和零换水条件下,采用300、600、900尾/m33种养殖密度,通过90 d海水养殖试验,探索了密度对该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与水质的影响以及养殖的合适密度。结果表明:在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随密度增加水质逐步下降,如BFT900组的DO由8. 21 mg/L降至3. 34 mg/L,p H由8. 24降至6. 75,TAN由0. 08 mg/L升至1. 64 mg/L,NO2--N由0. 10 mg/L升至10. 80 mg/L,NO3--N由0. 54 mg/L升至153. 70 mg/L,上述各组指标差异显著(P 0. 05),但显著高于BFT300组产量[(4. 08±0. 63) kg/m3];饵料系数随密度增加而升高,其中BFT300和BFT600组差异不显著(P> 0. 05),但均显著低于BFT900组的饵料系数(1. 82±0. 62,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柳泽锋 罗国芝 谭洪新 蒙浩焱
合理地添加碳源有利于生物絮凝系统的构建。为快速完成海水生物絮凝系统启动,在盐度为30的生物絮凝系统启动阶段探究了3种添加碳源(葡萄糖)方式对启动效率的影响。第一种在实验初始时一次性添加葡萄糖到生物絮凝系统中,使碳与总氮质量比达到15以上;第二种在系统运行的第1~10天,每天加入A组所添加葡萄糖总量的10%,此后若氨氮(TAN)上升至1 mg/L以上,则按照C/TAN为6来添加葡萄糖;第三种每天按照C/TAN为6来添加葡萄糖。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的氨氮在实验期间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亚硝酸氮和硝酸氮均有明显积累,但在系统运行第59天时降至最低水平。3组系统中絮体的胞外聚合物和粗蛋白等营养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絮体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3组生物絮体的主要优势菌群都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持续添加碳源能够丰富生物絮凝系统中微生物种类。实验进行第55天时,3个处理组的生物絮凝系统启动完成。实验表明:在启动初始阶段以DOC/TN为15的比例添加葡萄糖及在系统运行期间按DOC/TAN为6的比例添加葡萄糖能够更好地形成生物絮凝系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舒建洪 刘津 胡先春 杨瑞锋 张涌
针对利用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技术生产重组蛋白,具有生产效率高和经济效益明显的特点。综述了制备乳腺生物反应器时表达载体构建和基因转移两个关键环节的研究现状,并就基因打靶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结合探讨了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发展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