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21)
2023(14323)
2022(12372)
2021(11573)
2020(9571)
2019(21916)
2018(22148)
2017(43003)
2016(23253)
2015(26116)
2014(25956)
2013(25593)
2012(23537)
2011(21355)
2010(21277)
2009(19585)
2008(18700)
2007(16515)
2006(14647)
2005(12426)
作者
(66320)
(54570)
(54469)
(51590)
(34284)
(26052)
(24697)
(21359)
(20672)
(19441)
(18599)
(18242)
(17092)
(16997)
(16718)
(16524)
(16375)
(16142)
(15628)
(15573)
(13471)
(13334)
(13070)
(12350)
(12298)
(12214)
(12098)
(12065)
(10916)
(10685)
学科
(89699)
经济(89599)
管理(68949)
(61289)
(50319)
企业(50319)
方法(40719)
数学(35224)
数学方法(34860)
中国(26527)
(25451)
(23264)
业经(20521)
(19796)
环境(18357)
地方(18340)
(17571)
(17135)
贸易(17125)
(16673)
农业(16515)
(15782)
理论(15003)
(14934)
银行(14894)
技术(14323)
(14300)
财务(14226)
(14219)
财务管理(14200)
机构
大学(326339)
学院(326333)
管理(129775)
(127314)
经济(124402)
理学(112110)
理学院(110925)
管理学(109090)
管理学院(108525)
研究(105489)
中国(79134)
(69657)
科学(65569)
(60078)
(52007)
(49820)
业大(48304)
财经(48231)
中心(47966)
研究所(47236)
(46793)
北京(44095)
(43753)
(43576)
师范(43203)
农业(39126)
(38902)
(38681)
经济学(37888)
财经大学(35910)
基金
项目(221950)
科学(173823)
研究(165768)
基金(159089)
(137680)
国家(136539)
科学基金(117011)
社会(102770)
社会科(97231)
社会科学(97207)
(87231)
基金项目(85120)
教育(76252)
自然(75550)
自然科(73681)
自然科学(73665)
(73465)
自然科学基金(72292)
编号(69849)
资助(64563)
成果(56182)
重点(49488)
(48822)
(47549)
课题(47481)
(46265)
创新(43085)
项目编号(42885)
科研(42276)
教育部(41854)
期刊
(140081)
经济(140081)
研究(96394)
中国(60342)
学报(49240)
管理(46924)
科学(45610)
(44836)
(43625)
教育(39516)
大学(37065)
学学(34427)
农业(31707)
技术(28395)
(27093)
金融(27093)
业经(25047)
财经(22622)
经济研究(22359)
图书(19766)
(19257)
问题(18692)
理论(16606)
科技(15587)
(15448)
实践(15358)
(15358)
技术经济(15317)
商业(15203)
现代(15034)
共检索到4722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洪松  苏洋  汪晶晶  
识别建设用地碳排放源,从碳排放视角测算我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和效率,为我国建设用地利用低碳优化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增长态势明显,而万元GDP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2)万元GDP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人均碳排放量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而地均碳排放量较大的多集中在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3)碳排放综合呈现出由东部向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规律,空间分异明显,综合效率达到DEA有效的仅有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4)我国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要素过度投入的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冗余度较高,冗余率达到30%以上。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国煜  王嘉怡  曹宇  刘阳  梁巍  
研究目的:揭示福建省2009—2018年碳排放约束下的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Hicks-Moorsteen指数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1)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碳排放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特征;(2)碳排放约束下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可先后分为连续下降和平稳增长两阶段,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呈逐年改善态势,其余城市则表现出波动式正向增长趋势;(3)能源结构系数与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地城镇化率、产业结构、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结论:推动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的低碳与高效利用应根据各市经济发展特征,合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定差异化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和贸易政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凯华  梅昀  陈银蓉  兰梦婷  
为探索城市化进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促进城市集约与低碳建设同步推进,本文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型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在分析省际层面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时空变异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和空间相关性方法探索了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和外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级层面建设用地集约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东至西逐级递减;(2)省际碳排放效率无明显时序波动性,多数省份呈一定程度上升,因技术效率差异,南方省份综合效率上升整体快于北方;(3)除固定资产和人口承载现状影响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凯华  梅昀  陈银蓉  兰梦婷  
为探索城市化进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促进城市集约与低碳建设同步推进,本文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型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在分析省际层面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时空变异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和空间相关性方法探索了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和外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级层面建设用地集约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东至西逐级递减;(2)省际碳排放效率无明显时序波动性,多数省份呈一定程度上升,因技术效率差异,南方省份综合效率上升整体快于北方;(3)除固定资产和人口承载现状影响不显著外,劳动力、能源的集约效应对碳排放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科技集约、绿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具有正向促进作用;(4)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与碳排放效率两者增加趋势呈空间负相关性,局部聚集效应明显,以HL和LH聚类为主,应优化集约内部结构以促进碳排放效率提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伟  罗亚兰  王丽强  
使用多元投入产出指标,借助DEA模型和TobiT回归测度和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情况。结果发现:我国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整体偏低,并呈现"东部地区效率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再次之"的空间格局;建设用地效率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产出不足;建设用地利用的技术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但利用效率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严格土地审批和执法;增加高水平劳动力的投入;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产出;开发具有潜力的自然保护区;适当增加东部地区的用地指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玮  苗建军  雷娜  
研究目的:通过测算中国东、中、西部城市非农用地的利用绩效,分析三个区域之间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研究方法: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的共同前沿函数。研究结果:比较2001—2010年中国28个省(区、市)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共同前沿面和区域前沿面下考虑碳排放的城市非农用地利用绩效可得,(1)城市非农用地利用绩效的空间差异主要来自于区际而不是区域内部的省(区、市)之间;(2)为了提升全国城市非农用地利用绩效水平,需要将非农用地指标从东部和西部转移给中部地区。研究结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是缓解土地浪费的有效途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晓灵  张慧敏  
本文运用熵权法构造复合环境污染指数,并将其纳入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模型(DEA)中,在考虑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测度了2003年至2012年西安市建设用地绿色经济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基本有效,整体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但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成区面积出现的冗余比较高,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状态,还需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加大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同时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艳丽  董捷  李璐  李红波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当前我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以中国30个省级单位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从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省际差异视角出发,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有效性,并对该政策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试点区与非试点区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均值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试点区的碳排放强度值总体呈下降趋势,非试点区则略有上升,说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效果优于强制性减排政策;(2)双重差分法结果证实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降低了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且地均GDP、能源强度和工业结构等控制变量对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进一步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对能源强度的相对下降,最终起到抑制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的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艾力西尔·亚力坤  刘晓曼  蔡博峰  陈前利  冯彤  菊春燕  李松  张飞云  
[目的]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土地低碳利用的重要指标,对其时空调控是协同促进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的重要路径。[方法]文章研究基于乌鲁木齐市2005年和2012年1km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CHRED)和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从时间上看,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5增2减"的现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3 431.49万t上升到5 147.96万t,其中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大,由2005年的2 885.15万t增加到2012年的4 139.15万t。(2)从空间上来看,城市向北部和东南部扩展明显,未利用地和耕地迅速减少,城市扩展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明显增加;中心城区和城市扩展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上升最快。(3)从土地利用转移上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明显,整体呈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园林地和水域等类型转移。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导致的碳排放强度增长最显著,均超过700万t/万hm~2。[结论]绿洲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时空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控制绿洲城市扩张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建立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核算体系与综合调控政策,将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梅  赖力  黄贤金  揣小伟  谈俊忠  
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关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研究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尚没有关于全国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碳排放强度的详细研究。本文利用全国的植被类型图、土壤类型图以及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借助ArcGIS9.3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等六大区域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了研究,并以安徽省为例,介绍了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碳排放强度的应用。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在各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某些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甚至在一些区域表现为碳排放,而在另一些区域则表现为碳汇;②林地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熙彦  林坚  蒙吉军  
碳排放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建设用地亦是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国1996-2007年建设用地与碳排放的变化,在扩展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基于LMDI分解法,探讨了12年间中国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以及不同省份间所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的碳排放以2001年为拐点,呈现稳中有降到快速增长的两阶段变化,空间上则呈现出东高西低格局,环渤海地区为全国碳排放高值地区。LMDI分解结果显示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增长存在正向影响,且省际间差异突出,影响较为显著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新疆和青海也较为明显,其他地区普遍较弱;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省份经济发展、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苗  甘臣林  陈银蓉  陈璐  
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容易陷入增加投入与控制碳排放两难选择的困境,理想碳排放效率下的适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成为控制碳排放与兼顾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计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3年、2006年、2009年与2012年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然后基于松弛测度(Slack BaSed MeaSure,SBM)模型估算了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空分布上,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与其碳排放效率是动态变化的,但两者变化趋势并不一致;2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2003-2006年增长缓慢,东部略高;2006-2009年增长明显,东中西差异不大;2009-2012年大幅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盖兆雪   王子彤   赵映慧  
【目的】低碳视角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分区研究,对于区域耕地低碳利用和用地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成耕地数量、质量及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推进耕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方法】构建低碳视角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借助超效率SBM模型(Super slacks-based measure)和ArcGIS软件揭示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两维图论聚类法进行耕地利用生态分区,提出各分区方向。【结果】① 201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核密度波峰呈“双峰—单峰—双峰”的分布特征,主峰由“宽峰”转变为“尖峰”,两极分化特征明显,地区差异逐渐缓解;② 低效率型波峰由“双峰”向“单峰”转变,生态效率极化现象趋于好转;中效率型波峰为“一主一小”的双峰形态,生态效率呈现两极分化的区域聚集现象;高效率型主峰高度降低,生态效率内部差异逐步减小;③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集聚效应,形成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热点区向南扩展,冷点区围绕西南部移动,呈“收缩—扩大—收缩”趋势。④ 将耕地利用划分为耕地利用生态先导区、均衡区、互补区和升级区4个区,制定区域差异化的耕地低碳利用措施。【结论】研究结果有利于东北三省耕地低碳利用和优化用地布局,以期为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推进耕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志远  苗建军  崔玮  
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与其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关系,针对省际建设用地,构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基于松弛测度的SBM模型,测算各省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结果表明:(1)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集约利用碳排放综合效率并不保持普遍一致;(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高的省份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3)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技术效率不足是导致大多数省份综合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而规模效率不足对综合效率影响较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丁一  郭青霞  杜轶  王海斌  陈水英  
在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过程中,要求城市内部经济与生态耦合发展。因此,研究生态视角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问题成为当前资源型城市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基于山西省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揭示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呈上升趋势;2)通过分析10个城市平均Malmquist指数,发现生产规模指数对TFP指数的促进作用更强,生产要素与规模匹配方面处于较优水平,但缺乏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3)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指数是提高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