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13)
- 2023(13106)
- 2022(11386)
- 2021(10592)
- 2020(8986)
- 2019(20500)
- 2018(20589)
- 2017(40201)
- 2016(22084)
- 2015(24572)
- 2014(24569)
- 2013(24450)
- 2012(22530)
- 2011(20487)
- 2010(20200)
- 2009(18346)
- 2008(17758)
- 2007(15470)
- 2006(13574)
- 2005(11718)
- 学科
- 济(85058)
- 经济(84960)
- 管理(64714)
- 业(60213)
- 企(48575)
- 企业(48575)
- 方法(41302)
- 数学(36415)
- 数学方法(36068)
- 中国(23738)
- 农(23654)
- 财(21957)
- 学(19948)
- 业经(18405)
- 贸(17517)
- 贸易(17510)
- 环境(17391)
- 易(17055)
- 制(16130)
- 地方(15718)
- 农业(15660)
- 和(14228)
- 技术(13946)
- 银(13929)
- 银行(13864)
- 务(13742)
- 财务(13682)
- 财务管理(13660)
- 行(13230)
- 划(13191)
- 机构
- 大学(319517)
- 学院(317198)
- 管理(126871)
- 济(124904)
- 经济(122276)
- 理学(110984)
- 理学院(109772)
- 管理学(107913)
- 管理学院(107371)
- 研究(105162)
- 中国(76782)
- 科学(68094)
- 京(67918)
- 农(57023)
- 财(56551)
- 所(53543)
- 业大(52805)
- 研究所(49265)
- 中心(46825)
- 财经(46355)
- 农业(45450)
- 江(43686)
- 北京(42764)
- 经(42120)
- 范(40018)
- 师范(39518)
- 院(37946)
- 经济学(36984)
- 州(35758)
- 财经大学(34609)
- 基金
- 项目(221967)
- 科学(172432)
- 基金(160647)
- 研究(156934)
- 家(142306)
- 国家(141164)
- 科学基金(119539)
- 社会(97784)
- 社会科(92646)
- 社会科学(92619)
- 基金项目(86690)
- 省(86562)
- 自然(80293)
- 自然科(78342)
- 自然科学(78318)
- 自然科学基金(76903)
- 划(73837)
- 教育(70957)
- 资助(65852)
- 编号(63607)
- 成果(50028)
- 重点(49491)
- 部(48401)
- 发(47097)
- 创(46020)
- 科研(43253)
- 课题(43001)
- 创新(42969)
- 计划(42022)
- 教育部(40742)
- 期刊
- 济(130359)
- 经济(130359)
- 研究(90019)
- 学报(56501)
- 中国(52297)
- 农(50591)
- 科学(49431)
- 管理(44294)
- 大学(41411)
- 财(39582)
- 学学(39370)
- 农业(35056)
- 教育(30006)
- 融(25322)
- 金融(25322)
- 技术(24961)
- 业经(22738)
- 财经(21681)
- 经济研究(21359)
- 经(18359)
- 问题(17958)
- 业(17384)
- 科技(16761)
- 理论(16116)
- 图书(15694)
- 技术经济(15093)
- 商业(15077)
- 版(14973)
- 业大(14879)
- 实践(14858)
共检索到443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品杰 王梁洪 王绵斌
电力生产消费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但迄今大部分研究都忽略了碳排放约束对电力需求的影响。论文基于我国199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一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考察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的电力需求量。实证结果如下:碳排放与电力需求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不同地区碳排放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在时间上具有一定滞后性。经济增长、资本存量等对电力消费有正向的作用,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的影响则显示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而城市化水平和电力价格对电力需求并无显著影响。因此,国家实行碳减排政策时应考虑地区间差异,并通过如引导"绿色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品杰 王梁洪 王绵斌
基于199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Moran’s I统计量和空间杜宾(SDM)计量模型,对碳排放约束下电力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果:Moran’s I统计结果发现电力需求量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和地理集聚特征;模型估计结果发现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对电力需求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通过溢出效应使其他省份电力需求上升。而分地区模型估计结果表明该影响具有地理差异性;经济和城市化对电力需求量具有显著的推动效果,其溢出效应也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另外,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因此,国家实施碳排放减排措施应该考虑空间关联和地理差异性,同时应加速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以在实现CO2减排目标的同时保障电力的正常供应,为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燕 刘婷
通过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全国30个省份碳约束下的物流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分析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地区的空间特征和演化趋势,并通过Tobit回归考察我国区域物流能源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5年,我国物流能源效率没有明显的提升趋势,并且区域的东西分化特征较为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的物流能源效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物流业的规模、能源价格和能源消耗结构是影响我国物流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峰 何伦志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峰 何伦志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干预能力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在东中部地区对能源效率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污染避难所"在中部地区得到验证,但在东西部地区并不成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喜平 姜晔
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对我国2001~2008年36个工业行业在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核密度法估计了在此期间累积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同时考察了影响碳排放约束下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各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高效率工业行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行业内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平均规模、行业产权结构等都能显著提高能源效率水平,而能源消费结构则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关海玲 张华
制定合理的碳配额分配方案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的重要内容。从产业部门视角出发,基于2025年投入产出数据,综合运用ZSG-DEA模型、熵值法等设计了基于公平、效率和综合原则的碳配额分配方案。在此基础上,在碳市场规制下,通过构建减排压力指数和减排成本模型对比分析了其减排效应。研究发现:与公平、效率原则相比,综合原则下的分配方案减排压力水平适中,平均边际减排成本较低,产生额外收益的产业部门最多,产业部门间减排差异较小,并且完善的市场机制产生了正向影响。在当前我国现实情况下,基于综合原则的分配方案充分平衡了能源消耗、碳排放水平差异,并且能够兼顾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益,更容易为产业部门所接受,要优于其他两种方案。研究结论为我国相关部门在碳配额分配原则和方法选择、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设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关键词:
产业部门 碳配额 碳交易 减排成本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卓骏 刘伟东 丁文均
构建了递归动态CGE模型,设计并模拟了基情情景、节能情景和强节能情景等不同碳减排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宏观经济变量、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和产出、能源部门的碳税额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碳税征收可以降低产业部门对高碳能源的消费,提高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通过市场机制完成对能源结构的优化,同时会对宏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即应尽量寻求碳减排、能源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
碳排放 碳税 能源结构 动态CGE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杰梅 祁婧洁 尹琪 高丽
绿色发展是物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借助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分别计算在碳排放约束下2009—2020年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物流效率和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再运用空间马尔科夫链揭示物流效率类型转移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通过泰尔系数和变异系数研究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城市间与省际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1)我国碳排放约束下物流效率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特征,在逐渐通车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周围的城市物流效率提升明显。(2)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物流效率类型的城市对其邻近城市的物流效率转移有明显带动或抑制影响。(3)物流业GML指数值大于等于1的城市在全国各个地区分布大致均匀,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指数的影响较大。(4)省际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明显高于城市间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基于结果分析提出在碳排放约束下提升物流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杰梅 祁婧洁 尹琪 高丽
绿色发展是物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借助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分别计算在碳排放约束下2009—2020年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物流效率和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再运用空间马尔科夫链揭示物流效率类型转移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通过泰尔系数和变异系数研究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城市间与省际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1)我国碳排放约束下物流效率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特征,在逐渐通车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周围的城市物流效率提升明显。(2)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物流效率类型的城市对其邻近城市的物流效率转移有明显带动或抑制影响。(3)物流业GML指数值大于等于1的城市在全国各个地区分布大致均匀,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指数的影响较大。(4)省际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明显高于城市间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基于结果分析提出在碳排放约束下提升物流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兵兵
通过测算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以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样本期内,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年均约为0.503,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580)、中部(0.497)和西部(0.422)。FDI、出口、市场化进程、人力资本、能源消费结构对省际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投资和政府干预则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分阶段考察显示,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又呈现出阶段性差异的特征。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政策才是提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碳排放约束 全要素能源效率 地区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强 魏巍
基于1993~2011年我国29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将趋于下降;对外开放和交通基础设施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污染天堂假说"得到验证;资源禀赋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资源越丰裕地区能源效率越低"命题并不稳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韶华
低碳经济发展会对电力需求产生直接影响。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提炼电力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通径分析方法系统剖析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电力需求的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城市化、节能和碳排放约束是推动电力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对电力需求的直接推动效应较大;节能和碳排放约束对电力需求的直接影响较小,主要通过经济增长、城市化等对电力需求产生间接推动作用。根据建立的电力需求预测的岭回归模型,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电力需求将达到82596.19亿千瓦时。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孙叶飞 周敏 石鹏 汤振朋
碳排放约束下利用超效率VRS-DEA模型和扩展STIRPAT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河北和辽宁之外,沿海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技术进步、经济水平、政府干预、能源价格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有促进作用,而能源结构和对外开放对能源效率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查建平 唐方方 傅浩
本文根据2003~2008年我国30个省区的工业要素资源投入、工业产出以及碳排放数据,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了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区域工业技术效率,并对工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区域间工业技术效率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对工业发展模式与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工业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最后,对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工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新形势下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
碳排放约束 工业技术效率 方向性距离函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