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29)
- 2023(15589)
- 2022(13661)
- 2021(12517)
- 2020(10639)
- 2019(23848)
- 2018(23935)
- 2017(46068)
- 2016(25304)
- 2015(28077)
- 2014(27538)
- 2013(27218)
- 2012(24823)
- 2011(22593)
- 2010(22263)
- 2009(20571)
- 2008(19712)
- 2007(17167)
- 2006(15066)
- 2005(12913)
- 学科
- 济(95654)
- 经济(95546)
- 管理(73124)
- 业(67671)
- 企(54957)
- 企业(54957)
- 方法(45859)
- 数学(40289)
- 数学方法(39877)
- 农(27015)
- 中国(26717)
- 财(25360)
- 学(22144)
- 业经(21449)
- 贸(19651)
- 贸易(19643)
- 易(19127)
- 环境(18801)
- 制(18227)
- 农业(17852)
- 地方(17691)
- 务(16005)
- 财务(15940)
- 财务管理(15915)
- 银(15721)
- 和(15674)
- 银行(15651)
- 技术(15630)
- 理论(15245)
- 企业财务(15055)
- 机构
- 大学(358489)
- 学院(358056)
- 管理(140219)
- 济(140065)
- 经济(137116)
- 理学(122547)
- 理学院(121209)
- 管理学(119032)
- 管理学院(118422)
- 研究(118231)
- 中国(86406)
- 科学(76606)
- 京(75489)
- 农(63983)
- 财(63679)
- 所(60192)
- 业大(58921)
- 研究所(55364)
- 中心(52808)
- 财经(52037)
- 农业(50961)
- 江(49968)
- 经(47315)
- 北京(47201)
- 范(45904)
- 师范(45345)
- 院(42775)
- 经济学(41911)
- 州(40834)
- 财经大学(38836)
- 基金
- 项目(249955)
- 科学(194641)
- 基金(180278)
- 研究(177795)
- 家(159448)
- 国家(158157)
- 科学基金(134198)
- 社会(111293)
- 社会科(105434)
- 社会科学(105405)
- 省(98519)
- 基金项目(96633)
- 自然(89308)
- 自然科(87177)
- 自然科学(87151)
- 自然科学基金(85588)
- 划(83504)
- 教育(81448)
- 资助(73730)
- 编号(72456)
- 成果(57116)
- 重点(56211)
- 部(54151)
- 发(53236)
- 创(52132)
- 课题(49403)
- 创新(48699)
- 科研(48571)
- 计划(46928)
- 教育部(45814)
- 期刊
- 济(147097)
- 经济(147097)
- 研究(100937)
- 学报(63257)
- 中国(60737)
- 农(57145)
- 科学(55290)
- 管理(49016)
- 大学(46519)
- 财(45792)
- 学学(44181)
- 农业(39764)
- 教育(36833)
- 技术(28524)
- 融(28182)
- 金融(28182)
- 业经(26130)
- 经济研究(24556)
- 财经(24402)
- 经(20785)
- 业(19778)
- 问题(19774)
- 科技(18482)
- 图书(17619)
- 版(17164)
- 理论(17147)
- 商业(16971)
- 技术经济(16764)
- 业大(16588)
- 实践(15732)
共检索到501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峰 何伦志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峰 何伦志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干预能力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在东中部地区对能源效率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污染避难所"在中部地区得到验证,但在东西部地区并不成立。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兵兵
通过测算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以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样本期内,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年均约为0.503,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580)、中部(0.497)和西部(0.422)。FDI、出口、市场化进程、人力资本、能源消费结构对省际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投资和政府干预则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分阶段考察显示,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又呈现出阶段性差异的特征。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政策才是提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碳排放约束 全要素能源效率 地区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强 魏巍
基于1993~2011年我国29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将趋于下降;对外开放和交通基础设施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污染天堂假说"得到验证;资源禀赋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资源越丰裕地区能源效率越低"命题并不稳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喜平 姜晔
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对我国2001~2008年36个工业行业在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核密度法估计了在此期间累积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同时考察了影响碳排放约束下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各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高效率工业行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行业内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平均规模、行业产权结构等都能显著提高能源效率水平,而能源消费结构则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孙叶飞 周敏 石鹏 汤振朋
碳排放约束下利用超效率VRS-DEA模型和扩展STIRPAT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河北和辽宁之外,沿海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技术进步、经济水平、政府干预、能源价格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有促进作用,而能源结构和对外开放对能源效率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吴文洁 巩芯仪
本文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分别运用DEA模型和ML生产率指数,测算分析了陕西省10个市2002-2012年考虑碳排放与未考虑碳排放两种情形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变动分解规律,发现前者的效率值往往高于后者,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的能源效率变动基本上趋于一致,环境污染在其中的影响大致相当,技术进步是其变动的主要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改变陕西省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走环保清洁型能源利用道路、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燕 刘婷
通过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全国30个省份碳约束下的物流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分析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地区的空间特征和演化趋势,并通过Tobit回归考察我国区域物流能源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5年,我国物流能源效率没有明显的提升趋势,并且区域的东西分化特征较为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的物流能源效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物流业的规模、能源价格和能源消耗结构是影响我国物流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于伟咏 漆雁斌 李阳明
本文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和DEA方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2000~2011年农业能源效率,分析比较了碳排放约束下全国整体、五大区域及31个省份农业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和收敛性检验。研究表明: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能源效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全国及五大区域能源效率动态演进趋势由相对集中到逐渐扩散,且增长不明显;考虑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效率都得到明显提高;五大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全国整体上各地区间差距在逐渐缩小,最终将会稳定在同一水平。文章作者提出制定差别化的农业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有利于缩小各地区间农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喜平 孟明 刘剑 蒋理
基于环境DEA技术和方向距离函数,运用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测算了碳排放约束下京津冀都市圈2005~2009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ML生产率指数动态分析了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变动及其成分。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京津冀都市圈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增长均高于未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情形;技术进步是碳排放约束下京津冀都市圈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变动的主导力量;各城市间能源效率及变动趋势存在一定差异;为因地制宜的制定差异化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决策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小娟 陈耀 高瑞宏
[目的]考虑碳排放约束,分析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特征和区域特征,以期为提升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05—2016年甘肃省14市州面板数据,以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对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和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结果](1) 2005—2016年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值总体呈现下降—上升—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且均小于1;(2)碳排放约束下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年均值为1.010,年均增长率为1%,且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3)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陇东南地区次之,河西地区增长最慢。[结论]忽视碳排放将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各区域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是提升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成柏 毛春梅
本文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测度了我国各地区1995—2007年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构成。估计了在碳排放约束和传统情形下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构成,并检验两种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差异。主要结论有: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东部地区TFP增长最快,西部地区增长最慢,中部地区则均介于二者之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效率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但在碳排放约束情况下不及传统全要素生产率高;在28个省市区中,有8个地区至少移动生产可能性边界1次;本文还实证考察了人均GDP、工业化水平、技术无效率水平、劳均资本、能源强度和开放度等因素对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果,并据此给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旺红 马瑞超
基于1998-2011年我国工业行业数据,选取可变规模报酬的多阶段DEA模型,测算出低碳约束下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审查回归模型研究金融发展对其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以银行贷款占比表示的金融中介发展程度每上升1%,碳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将增长2.13%;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对其的影响却不明显。另外,能源价格的上升能显著提高碳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而FDI与产权结构对其却具有负面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国平 朱远
基于稳态经济理论,从碳排放空间对经济社会发展刚性约束的视角,拓展和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构建全要素福利绩效(TFWP)的分析框架。运用超效率DEA模型,考察了2000~2010年中国省域TFWP的空间差异与演变趋势,对各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聚类,并探讨了TFWP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大部分省市区的TFWP逐渐下降,区域差距较大,且未出现高绩、效高福利的优质发展类型,城市化率、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文化程度以及政府规模等因素对TFWP都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晓龙 刘明月 霍学喜
在构建苹果碳排放测算体系基础上,核算1994—2013年中国21省苹果碳排放量,比较分析不同年份、区域之间苹果碳排放总量与密度,之后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ML指数)分析碳排放约束下中国苹果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结果表明:1)2013年中国苹果碳排放总量为153.20万t,较1994年增加40.22%,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阶段性变化特征;苹果碳排放密度从1994年1.81kg/hm2持续增长到2013年3.00kg/hm2,增速明显。从区域来看,样本期内中国苹果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