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27)
2023(16395)
2022(14023)
2021(12634)
2020(10493)
2019(23622)
2018(23232)
2017(44719)
2016(24464)
2015(26905)
2014(26720)
2013(26679)
2012(24506)
2011(22272)
2010(22091)
2009(20100)
2008(19099)
2007(16734)
2006(14782)
2005(12900)
作者
(73904)
(61669)
(61191)
(58214)
(38950)
(29539)
(27599)
(24342)
(23467)
(21650)
(21012)
(20731)
(19670)
(19381)
(19004)
(18958)
(18466)
(18357)
(17575)
(17506)
(15625)
(15006)
(14824)
(13989)
(13911)
(13500)
(13473)
(13364)
(12431)
(12140)
学科
(115328)
经济(115228)
管理(70080)
(63206)
(51074)
企业(51074)
方法(46670)
数学(40995)
数学方法(40598)
(26845)
(26665)
中国(26133)
地方(26076)
(23301)
业经(23006)
环境(21272)
农业(18782)
(17913)
贸易(17905)
(17304)
(16607)
(16188)
地方经济(15912)
理论(15394)
(15358)
技术(15106)
(14284)
金融(14282)
(14262)
财务(14201)
机构
大学(353685)
学院(352278)
(147301)
经济(144413)
管理(136961)
研究(124229)
理学(119744)
理学院(118354)
管理学(116251)
管理学院(115642)
中国(88672)
科学(79997)
(74653)
(64414)
(63704)
(62136)
研究所(58823)
业大(58232)
中心(54559)
财经(50993)
农业(50929)
(50102)
北京(46515)
(46440)
(45197)
经济学(45055)
(44929)
师范(44640)
经济学院(40511)
(40188)
基金
项目(249186)
科学(194785)
基金(181245)
研究(174591)
(161269)
国家(159993)
科学基金(135833)
社会(111489)
社会科(105740)
社会科学(105708)
(97795)
基金项目(96800)
自然(90227)
自然科(88082)
自然科学(88058)
自然科学基金(86453)
(82679)
教育(78466)
资助(73933)
编号(68665)
重点(56362)
(54472)
成果(53717)
(53619)
(51587)
创新(48293)
科研(48143)
课题(47321)
计划(47217)
国家社会(46304)
期刊
(160070)
经济(160070)
研究(101585)
学报(64054)
中国(61351)
(57377)
科学(56385)
管理(48833)
大学(46971)
(44943)
学学(44918)
农业(39650)
教育(31861)
技术(28711)
经济研究(26979)
(26510)
金融(26510)
财经(24843)
业经(24827)
(21364)
问题(20596)
(20010)
技术经济(18328)
科技(18217)
业大(16925)
(16907)
资源(16515)
图书(15929)
理论(15929)
商业(15648)
共检索到503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董庆前  李治宇  
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增加了新的约束条件。为此,将碳排放数据纳入绿色增长分析模型,采用基于估算的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SBM-DEA模型测算各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利用面板数据考察碳排放约束下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因素对区域绿色增长有着显著促进作用,能耗效率和绿色投资以及外贸产品结构等是制约绿色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将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更紧密结合,推进金融政策创新,发挥技术创新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区域协同效应,为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小鹰  
文章以1995—2014年我国省际数据为样本,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资源环境约束下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Tobit模型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经济增长无效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污染排放严重和能源效率低下,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无效率值低于中部和西部,非期望产出是三大区域增长无效的主要原因;东部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技术效率低下是阻碍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和环境管制能力对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而经济开放度、金融发展水平、人力资本、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洁华   孙喆   王明晖   蔡秀亭  
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PVAR模型,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以及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在此互动关系中的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因果联系与互为影响关系,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均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增强效应,但在研究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微弱,碳排放效率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反向影响尚不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效率作用效果则表现为负向抑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绿色技术创新已形成双向促进的互动模式,但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表现仍有所差异。研究结论对中国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洁华   孙喆   王明晖   蔡秀亭  
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PVAR模型,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以及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在此互动关系中的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因果联系与互为影响关系,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均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增强效应,但在研究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微弱,碳排放效率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反向影响尚不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效率作用效果则表现为负向抑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绿色技术创新已形成双向促进的互动模式,但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表现仍有所差异。研究结论对中国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曲振涛  王曙光  周旭亮  
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例,运用全要素生产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量,并就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培育与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即实行区域金融优惠政策,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和平  乔学忠  张瑾  李亚丽  曾永明  
以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作为衡量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旅游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以14.91%的年均增长率从2006年的6 164.6×104t增长到2015年的20 739.5×104t,同时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旅游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开始减弱;②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类型分布不均衡,以中碳、较高碳排放类型为主,在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上,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③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内差异都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区域差异主要根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对区域内差异的依赖程度呈下降态势;④在各影响因素中,旅游业经济规模、人数规模、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旅游业碳排放起着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业碳排放起着显著负向阻碍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钱丽  魏圆圆  肖仁桥  马伯凡  
碳排放权交易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波特假说”和新发展理念,探讨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机制。将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起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累积动态效应,经过安慰剂检验和PSM-DID检验,发现结论依然成立。(2)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政策促进效应显著,而中部地区不显著,西部地区则呈现不明显的抑制效应。(3)机制研究表明,碳交易试点政策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及促进共享发展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其中,共享发展的中介效应最大,其次为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而能源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中介效应较小。(4)分区域机制检验发现,东部地区共享发展的中介效应最大,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次之,能源结构的中介效应最小;中部地区中介效应最大为能源结构,其次为绿色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的传导效应相对较小;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最大,而能源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中介效应相对较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  车治辂  
该文运用SBM-DDF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16年的绿色生产效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增长绿色化水平衡量指标,定量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绿色化进程及其阶段性特征。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使用对中国的效率造成了较大损失,效率水平呈现"东-中-西"递减结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低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环境规制的加强使得两者在2009-2016年变动趋势趋同,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后省份排名变化较大,不同省份对环境因素的反应存在异质性;在考察期内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绿色化水平较低,分区域来看,64%的东部和63%的中部省份经济增长绿色化水平呈现改善,西部仅有18%的省份呈现较低程度的改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丹  
文章构建了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规划模型,通过线性规划求解出节能减排约束下30个省市经济增长的最优解;引入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因素建立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计量模型,分析了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丹  
文章构建了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规划模型,通过线性规划求解出节能减排约束下30个省市经济增长的最优解;引入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因素建立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计量模型,分析了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辉  董晔  
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CO2排放增加的约束问题。笔者估算出中国1978年~2008年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约束下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对索洛模型进行扩展,得到能源消费、CO2排放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及大小。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是高能耗和大量的资本投入,其代价是CO2的高排放;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整体正向作用不大;CO排放作为环境成本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丹妮  
文章利用广东省21个城市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影响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构建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空间自回归模型(SAR)与空间误差模型(SEM)来分析广东省经济增长及其空间相关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民春  赵泽彬  
本文利用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碳排放约束视角出发,实证考察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的差异性和产业智能化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机制。研究表明,产业智能化对缩小全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省域间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进一步考虑碳排放约束,发现碳排放约束正向调节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正向效应,西部地区由于自身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抑制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正向效应;最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两个子维度在产业智能化和区域经济差距间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存在,且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的作用较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江雪  王溪薇  
运用DEA方法测算了2005~2009年我国各地区的工业绿色增长指数,并运用随机效应的面板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省的工业绿色增长指数平均值最高,宁夏最低;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提高幅度最小,中部地区提高幅度最大;地方经济发展对工业绿色增长有着不显著的正向影响,重工业化的结构有着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地区科技水平和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红丽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首先从异质性劳动力和金融资本要素方面研究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次以中心-外围模型为基础构建了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并得出相关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