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04)
2023(15832)
2022(13399)
2021(12410)
2020(10421)
2019(23560)
2018(22987)
2017(43488)
2016(23280)
2015(26125)
2014(25095)
2013(24688)
2012(22437)
2011(20174)
2010(19771)
2009(17971)
2008(17045)
2007(14190)
2006(12187)
2005(10440)
作者
(64349)
(53856)
(53765)
(50954)
(34223)
(25809)
(24249)
(20998)
(20646)
(18807)
(18498)
(18292)
(16781)
(16751)
(16695)
(16678)
(15953)
(15808)
(15466)
(15456)
(13098)
(13060)
(12944)
(12259)
(12161)
(12019)
(11722)
(11336)
(10719)
(10635)
学科
(98579)
经济(98475)
管理(64966)
(60754)
方法(49982)
(48608)
企业(48608)
数学(45321)
数学方法(44797)
中国(26973)
(26051)
(23805)
(20275)
贸易(20265)
业经(19944)
(19775)
(19255)
环境(17609)
农业(17298)
地方(15834)
(15778)
(14867)
财务(14824)
财务管理(14795)
(14123)
企业财务(14077)
(14046)
金融(14043)
(13828)
银行(13790)
机构
大学(326272)
学院(324847)
(140110)
经济(137901)
管理(126289)
理学(110983)
研究(109936)
理学院(109770)
管理学(107706)
管理学院(107126)
中国(82949)
(67068)
科学(66702)
(61477)
(54750)
(53715)
财经(50731)
中心(50189)
研究所(49509)
业大(49221)
(46709)
经济学(45173)
(44283)
农业(43415)
(41391)
北京(41227)
经济学院(40948)
师范(40943)
(39639)
财经大学(38310)
基金
项目(230876)
科学(184559)
基金(173307)
研究(165084)
(152589)
国家(151467)
科学基金(130781)
社会(108918)
社会科(103591)
社会科学(103567)
基金项目(90719)
(87423)
自然(85086)
自然科(83253)
自然科学(83230)
自然科学基金(81791)
教育(76715)
(75138)
资助(71106)
编号(63733)
重点(52701)
(52412)
成果(49839)
(49286)
(48671)
国家社会(47136)
创新(45675)
教育部(45385)
科研(45224)
课题(43820)
期刊
(139124)
经济(139124)
研究(90678)
中国(57105)
学报(52146)
科学(49182)
(48517)
(46040)
管理(44857)
大学(39866)
学学(37840)
农业(34023)
教育(30457)
技术(27773)
(26015)
金融(26015)
财经(24751)
经济研究(24586)
业经(22162)
(21318)
(19227)
问题(18489)
统计(17605)
(17361)
(15692)
技术经济(15621)
(15595)
世界(15492)
资源(14639)
国际(14618)
共检索到458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旷爱萍  胡超  韩丹丹  
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测度并分解碳排放约束下2001—2017年中国玉米主产区20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改善拉动,前沿技术进步提升作用不明显,年均增长0.36%;从时序演变看,不同阶段特征明显,从地区分布看,西南山地玉米区域生产率增长最快,东北春播玉米区域增长最慢;中国玉米主产区缺乏"低碳技术创新者"。加大玉米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玉米投入要素利用效率和推动区域间玉米种植业均衡发展是提升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甜甜  孟婷  穆月英  
针对2015年以来我国玉米行业出现的供大于求的市场结构问题,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法和灰色系统评估法对我国20个玉米主产区2008—2017年的生产比较优势进行测度,并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和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对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具有稳定的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在生产成本和产业利润2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2)显著影响省域比较优势的正向因素为农用柴油使用量、耕地灌溉面积和农村教育经费等,负向因素为农用化肥施用量、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第一产业GDP占比等。政府需根据生产比较优势调整布局,科学优化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生产和精深加工的匹配,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欢  穆月英  侯玲玲  
论文在把玉米生产省(区)按生产能力划分为三类产区的基础上,纳入环境成本,系统分析了2004—2014年各地区玉米生产的环境成本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变化,并明确了三类产区在未来玉米产量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玉米生产环境成本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生产方式整体仍属于粗放型,同时玉米生产正转向劳动节约型和环境可持续型;2)第一主产区具有产量和环境可持续性优势,未来仍将是我国玉米供给主要产区,第二主产区和其他产区在要素管理和技术水平以及环境可持续性方面仍有待提高,能够为未来玉米需求提供更高保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欢  穆月英  侯玲玲  
论文在把玉米生产省(区)按生产能力划分为三类产区的基础上,纳入环境成本,系统分析了2004—2014年各地区玉米生产的环境成本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变化,并明确了三类产区在未来玉米产量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玉米生产环境成本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生产方式整体仍属于粗放型,同时玉米生产正转向劳动节约型和环境可持续型;2)第一主产区具有产量和环境可持续性优势,未来仍将是我国玉米供给主要产区,第二主产区和其他产区在要素管理和技术水平以及环境可持续性方面仍有待提高,能够为未来玉米需求提供更高保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宏伟  穆月英  侯玲玲  
[目的] 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对粮食生产中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生产效率进行分析,可以精确把握粮食生产效率,为粮食生产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07—2018年6省(市)面板数据,运用SBM-DEA和Fare-Primont模型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对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布和时序变动特征进行测算及比较。[结果]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平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值分别为0.793和0.744;机械投入、农药投入和水资源投入的平均冗余率较高,分别为28.693%、26.670%和21.578%。剩余混合效率即投入产出混合比例优化是造成冬小麦-夏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中小幅上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低生产效率客观存在,应通过生产资料的科学合理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推广,推动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等方式来推动粮食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丁永潮   吕开宇  
[目的]评估“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探究其省际差异与作用机制,对完善“价补分离”政策、促进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个玉米主产省(区)2008—2021年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出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采用合成控制法,从东北三省一区整体和分省两个层面对“价补分离”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结果](1)整体上看,“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积极促进作用,尽管第一年影响并不显著,但在随后5年中,政策的促进作用显著。(2)分省看,“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对内蒙古和吉林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长期显著,而对黑龙江和辽宁的促进作用呈现波动。(3)影响机制看,“价补分离”政策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效应、财富效应和成本效应发挥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结论]“价补分离”政策能够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但存在省际异质性。未来,政府应稳步推进粮食领域市场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还应提高机械化水平以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来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卫平  
运用T orngv ist-T he il指数法和增长账户法测算了1985~2003年期间我国TFP的变动及其对玉米产出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985~2003年我国玉米TFP的年均增长率为2.23%,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66.13%。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我国玉米TFP增长还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粮食生产和流通制度的变革,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玉米市场价格变动可能是产生玉米TFP生产率波动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峰   李光泗   王金秋  
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能否有效激发市场机制作用、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对稳定国内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11-2020年玉米主产区247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市场扭曲和市场风险双重视角分析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三省一区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正向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呈现波动变化;(2)收储制度改革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性,改革对于内蒙古和黑龙江两地呈现较为明显正向影响,尤其是对该地区第一、第四和第五积温带区域影响最为显著,而对吉林和辽宁两省影响并不明显;(3)收储制度改革通过缓解市场扭曲和加剧市场风险两条路径影响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市场扭曲的缓解有助于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而市场风险的加剧则减缓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政府应该关注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生产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同时配套抗风险、防波动稳定机制,以确保玉米生产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峰   李光泗   王金秋  
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能否有效激发市场机制作用、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对稳定国内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11-2020年玉米主产区247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市场扭曲和市场风险双重视角分析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三省一区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正向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呈现波动变化;(2)收储制度改革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性,改革对于内蒙古和黑龙江两地呈现较为明显正向影响,尤其是对该地区第一、第四和第五积温带区域影响最为显著,而对吉林和辽宁两省影响并不明显;(3)收储制度改革通过缓解市场扭曲和加剧市场风险两条路径影响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市场扭曲的缓解有助于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而市场风险的加剧则减缓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政府应该关注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生产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同时配套抗风险、防波动稳定机制,以确保玉米生产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文新  潘宇  
本文基于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30个省2005~2014年低碳约束下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度,分析其结构及总体演化趋势,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及时空跃迁测度法描述其在空间格局上的演化过程,最后运用证实性空间数据分析(CsDA)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样本年内我国低碳物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螺旋式缓慢上升,但各生产要素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进步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进步,能源结构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无明显改善。从空间上看,各省低碳物流效率存在显著关联性特征,但其与能源投入水平未能一致,存在空间异质性。因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实施差异化物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旻  王康康  张锦梅  田海洋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其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进行概述,其次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和评述;最后提出了四点有待注意与研究的地方。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允  李光泗  韩冬  
玉米“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是我国粮食市场化的关键一环,其增产扩种效应对粮食收储政策改革调整具有参考价值。以玉米主产区地级市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增产机制。分析发现:市场化改革未能完全实现玉米“稳生产”的政策目标,尽管改革前期“托住”了玉米面积,但单位要素投入和农户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市场价格和收益不确定性降低了政策施行效果;政策实施有明显的动态性和滞后性,实施第三年玉米种植面积才稳步提升,扩种效应和种植结构调整效应逐步显现;政策实施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扩种积极性最低,辽宁种植面积提升明显,补贴水平、机械化水平、种植收益以及收购价格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应坚持粮食市场化改革大方向,提高优势产区玉米稳产增产和市场竞争能力,完善政策调整配套举措,考虑其他粮食作物政策调整与玉米政策的适配性和互补性,分区域制定政策目标,提升政策适用性和精准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朗  凌玉  
中国四大玉米主产区普遍受到了旱灾和涝灾的影响,其中旱灾影响的面积更广。基于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统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户的灾害适应性行为对玉米主产区生产的影响发现:对于单产而言,旱灾的被动应对行为和提前预防行为对各地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涝灾的提前预防行为对各地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被动应对行为却只对黄淮海和西南两个地区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生产效率而言,旱灾的被动应对行为对北方和西南两个地区有显著负向影响,提前预防行为以显著正向影响为主;涝灾的被动适应行为对黄淮海和西南两个地区分别有正、负向显著影响,而提前预防行为以显著正向影响为主。提前预防行为总体上要优于被...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亚男   史宝娟   程向冉   朱凯  
运用EBM模型和全局Malmqusit-Luenberger指数对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全要素碳生产率(TFCP)进行测算,采用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考察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速度最快,整个样本时期内西部地区TFCP增长水平最高,之后依次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且自2015年起TFCP出现负增长并且趋势不断扩大。(2)通过核密度函数分析发现: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全国和四大区域内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的绝对差异均呈一定的上升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高的省份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近年来东中西地区极化现象减少,东北地区部分年份极化现象明显,变化规律性较小。(3)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分析发现:从时序发展过程来看,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全要素碳生产率在十年间呈上升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区内则呈现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异来看,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之间的空间分异程度最大,东—中部地区、东—东北地区、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整体走势相近,中—西部地区、中—东北地区、西—东北地区之间的整体走势相近,区域间分异程度都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亚男   史宝娟   程向冉   朱凯  
运用EBM模型和全局Malmqusit-Luenberger指数对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全要素碳生产率(TFCP)进行测算,采用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考察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速度最快,整个样本时期内西部地区TFCP增长水平最高,之后依次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且自2015年起TFCP出现负增长并且趋势不断扩大。(2)通过核密度函数分析发现: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全国和四大区域内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的绝对差异均呈一定的上升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高的省份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近年来东中西地区极化现象减少,东北地区部分年份极化现象明显,变化规律性较小。(3)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分析发现:从时序发展过程来看,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全要素碳生产率在十年间呈上升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区内则呈现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异来看,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之间的空间分异程度最大,东—中部地区、东—东北地区、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整体走势相近,中—西部地区、中—东北地区、西—东北地区之间的整体走势相近,区域间分异程度都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