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87)
- 2023(17221)
- 2022(14875)
- 2021(13804)
- 2020(11504)
- 2019(26125)
- 2018(25698)
- 2017(48670)
- 2016(26567)
- 2015(29542)
- 2014(28680)
- 2013(28447)
- 2012(25969)
- 2011(23582)
- 2010(23068)
- 2009(21172)
- 2008(20122)
- 2007(17148)
- 2006(14886)
- 2005(12771)
- 学科
- 济(104796)
- 经济(104685)
- 管理(73697)
- 业(68447)
- 企(55204)
- 企业(55204)
- 方法(48391)
- 数学(42683)
- 数学方法(42259)
- 中国(29464)
- 农(28797)
- 财(25640)
- 学(23755)
- 业经(22720)
- 贸(21955)
- 贸易(21945)
- 易(21374)
- 地方(20666)
- 环境(19571)
- 农业(19388)
- 制(17769)
- 和(16488)
- 务(15946)
- 技术(15932)
- 财务(15879)
- 财务管理(15859)
- 理论(15529)
- 银(15477)
- 银行(15407)
- 企业财务(15025)
- 机构
- 大学(372529)
- 学院(370544)
- 济(150961)
- 经济(148111)
- 管理(143943)
- 研究(129814)
- 理学(126146)
- 理学院(124703)
- 管理学(122468)
- 管理学院(121844)
- 中国(95176)
- 科学(83043)
- 京(79143)
- 农(67285)
- 所(66008)
- 财(64333)
- 研究所(61165)
- 业大(60553)
- 中心(57447)
- 农业(53431)
- 财经(53128)
- 江(50473)
- 北京(49724)
- 经(48649)
- 范(48256)
- 师范(47687)
- 院(46897)
- 经济学(46105)
- 经济学院(41771)
- 州(41160)
- 基金
- 项目(264772)
- 科学(207128)
- 基金(193131)
- 研究(187758)
- 家(171779)
- 国家(170436)
- 科学基金(144442)
- 社会(119356)
- 社会科(113123)
- 社会科学(113093)
- 基金项目(102755)
- 省(101704)
- 自然(95510)
- 自然科(93308)
- 自然科学(93279)
- 自然科学基金(91625)
- 划(87193)
- 教育(85426)
- 资助(79169)
- 编号(74602)
- 重点(60006)
- 成果(58979)
- 部(58157)
- 发(56910)
- 创(55218)
- 创新(51682)
- 科研(51390)
- 课题(51193)
- 国家社会(49737)
- 教育部(49323)
- 期刊
- 济(156033)
- 经济(156033)
- 研究(105368)
- 学报(66782)
- 中国(65586)
- 农(60660)
- 科学(59171)
- 管理(49963)
- 大学(49286)
- 学学(46747)
- 财(46359)
- 农业(42526)
- 教育(37586)
- 技术(28707)
- 融(27910)
- 金融(27910)
- 经济研究(27008)
- 业经(25710)
- 财经(25250)
- 业(22643)
- 经(21717)
- 问题(20436)
- 科技(19044)
- 版(18152)
- 图书(18057)
- 业大(17500)
- 贸(17433)
- 技术经济(16978)
- 资源(16936)
- 理论(16093)
共检索到523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孙叶飞 周敏 石鹏 汤振朋
碳排放约束下利用超效率VRS-DEA模型和扩展STIRPAT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河北和辽宁之外,沿海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技术进步、经济水平、政府干预、能源价格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有促进作用,而能源结构和对外开放对能源效率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兵兵
通过测算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以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样本期内,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年均约为0.503,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580)、中部(0.497)和西部(0.422)。FDI、出口、市场化进程、人力资本、能源消费结构对省际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投资和政府干预则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分阶段考察显示,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又呈现出阶段性差异的特征。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政策才是提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碳排放约束 全要素能源效率 地区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强 魏巍
基于1993~2011年我国29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将趋于下降;对外开放和交通基础设施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污染天堂假说"得到验证;资源禀赋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资源越丰裕地区能源效率越低"命题并不稳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峰 何伦志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峰 何伦志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干预能力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在东中部地区对能源效率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污染避难所"在中部地区得到验证,但在东西部地区并不成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喜平 姜晔
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对我国2001~2008年36个工业行业在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核密度法估计了在此期间累积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同时考察了影响碳排放约束下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各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高效率工业行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行业内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平均规模、行业产权结构等都能显著提高能源效率水平,而能源消费结构则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强 伍世代 林羽珊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东南沿海地区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变化主要受产出规模的增效应和工业能源强度的减效应影响,且正效应远远高于负效应;2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能源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区域工业节能减排,但其作用相对较小;3碳排放主要受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中度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等经济规模增长拉动而增加,同时,这些产业能源强度下降幅度也相对较大,可见,能源消费总量最大的产业也是节能减排成效和潜力最大的产业;4东南沿海地区工业经济外向型特征显著,受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较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圣 王慧敏 陈辉 孙雪丽 李亚春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江苏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碳排放呈增长趋势。为了研究影响江苏沿海地区碳排放的因素,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2000~2008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和贡献率均呈指数增长趋势,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对人均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比较有限,经济发展是造成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为江苏沿海地区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提供一些...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模型分解研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吴文洁 巩芯仪
本文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分别运用DEA模型和ML生产率指数,测算分析了陕西省10个市2002-2012年考虑碳排放与未考虑碳排放两种情形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变动分解规律,发现前者的效率值往往高于后者,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的能源效率变动基本上趋于一致,环境污染在其中的影响大致相当,技术进步是其变动的主要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改变陕西省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走环保清洁型能源利用道路、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于伟咏 漆雁斌 李阳明
本文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和DEA方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2000~2011年农业能源效率,分析比较了碳排放约束下全国整体、五大区域及31个省份农业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和收敛性检验。研究表明: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能源效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全国及五大区域能源效率动态演进趋势由相对集中到逐渐扩散,且增长不明显;考虑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效率都得到明显提高;五大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全国整体上各地区间差距在逐渐缩小,最终将会稳定在同一水平。文章作者提出制定差别化的农业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有利于缩小各地区间农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盖美 徐玉梅 斯铁鑫
多要素匹配是沿海地区演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探究陆海人口、资源、环境、科技和资金多要素匹配度及其影响因素则是沿海地区陆海统筹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鉴于2005—2019年中国沿海11省(市、自治区)数据,采用DCI模型、主导要素法和随机森林模型进行陆海多要素的匹配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陆域驱动型省份有辽宁、河北和山东,海域驱动型省(市、自治区)有广西、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和海南,陆海互动型省(市)有上海和广东,多数省(市、自治区)多年间陆海功能交互驱动,作用机制及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2)陆海人口、资源、环境、科技和资金要素交互驱动,对各个省(市、自治区)的驱动作用存在显著差别,主导或拉动陆海多要素系统发展;(3)陆海多要素匹配度的影响因素重要性由大到小分别为产业结构、政府调控力、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人才支持力、社会发展水平。研究结论为陆海统筹建设及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盖美 朱静敏 孙才志 孙康
为展现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现状,并根据其具体原因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超效率SBM-Global模型、标准差椭圆和重心坐标方法,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2000—2015年海洋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和时空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与一阶段相比,三阶段海洋经济效率整体上升,各省市排名出现不同程度变动;(2)时间演变上,全国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呈上升趋势,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不断变大;(3)空间演变上,全国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格局分布,面积由小变大,效率分布由收缩趋势变为分散趋势,最终呈北、中、南三级格局分布,与三大海洋经济圈分布相吻合;三大海洋经济圈标准差椭圆面积都逐渐缩小,效率分布出现极化现象;(4)海洋经济区位熵、海洋科研人力资本、海洋环保技术水平与海洋经济效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陆域经济发展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政府对海洋科技支持力度、海洋经济政策力度对海洋经济效率呈显著正影响;对外开放水平对其影响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兴辉 蔡沛丰 袁裴培
文章主要选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基于我国沿海地区10个省、直辖市2008—2014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其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效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沿海省、直辖市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效率呈南高北低;环渤海及长江经济圈出现中心地带高边缘地带低的特点;省间差距趋于收敛的态势;河北、辽宁两省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效率水平远低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分析沿海地区现代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市场化水平对服务业的技术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FDI的作用较弱;劳动力素质与城市化水平对沿海地区现代服务业的效率提升作用极为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喜平 孟明 刘剑 蒋理
基于环境DEA技术和方向距离函数,运用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测算了碳排放约束下京津冀都市圈2005~2009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ML生产率指数动态分析了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变动及其成分。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京津冀都市圈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增长均高于未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情形;技术进步是碳排放约束下京津冀都市圈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变动的主导力量;各城市间能源效率及变动趋势存在一定差异;为因地制宜的制定差异化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决策支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燕 刘婷
通过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全国30个省份碳约束下的物流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分析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地区的空间特征和演化趋势,并通过Tobit回归考察我国区域物流能源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5年,我国物流能源效率没有明显的提升趋势,并且区域的东西分化特征较为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的物流能源效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物流业的规模、能源价格和能源消耗结构是影响我国物流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