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82)
2023(11496)
2022(9391)
2021(8517)
2020(6878)
2019(15366)
2018(14591)
2017(27233)
2016(14858)
2015(16204)
2014(15698)
2013(15802)
2012(14808)
2011(13713)
2010(13265)
2009(11905)
2008(11599)
2007(9799)
2006(8617)
2005(7557)
作者
(45482)
(38326)
(38275)
(36089)
(24242)
(18367)
(16981)
(15075)
(14618)
(13505)
(13118)
(12723)
(12381)
(12155)
(12130)
(11914)
(11432)
(11332)
(11031)
(10982)
(9794)
(9361)
(9101)
(8749)
(8603)
(8542)
(8274)
(7957)
(7715)
(7667)
学科
(68053)
经济(67982)
管理(39485)
(34001)
方法(28322)
数学(25857)
数学方法(25657)
(25016)
企业(25016)
中国(20223)
(16895)
(16184)
环境(15771)
(15114)
贸易(15109)
(14725)
地方(14685)
(14326)
业经(12516)
农业(11555)
(10484)
(9956)
金融(9953)
(9785)
(9762)
(9721)
银行(9673)
(9365)
地方经济(9017)
(8950)
机构
大学(222959)
学院(218532)
(97654)
经济(96174)
研究(85474)
管理(79524)
理学(70054)
理学院(69076)
管理学(67882)
管理学院(67510)
中国(62789)
科学(54724)
(47829)
(44209)
(44164)
研究所(41317)
(39849)
业大(36643)
中心(36455)
农业(35384)
财经(33254)
经济学(32127)
(30914)
(30695)
北京(29882)
(29507)
(29345)
经济学院(29185)
师范(28943)
科学院(27607)
基金
项目(159133)
科学(126823)
基金(120963)
(110536)
国家(109762)
研究(107268)
科学基金(92058)
社会(73278)
社会科(69726)
社会科学(69711)
基金项目(64290)
自然(60807)
自然科(59460)
自然科学(59433)
自然科学基金(58402)
(58318)
(52084)
资助(47951)
教育(47342)
编号(38036)
重点(37244)
(36039)
(35425)
(33153)
国家社会(32726)
创新(31364)
科研(31223)
计划(31166)
中国(30748)
教育部(30133)
期刊
(98151)
经济(98151)
研究(62671)
学报(43347)
科学(39604)
中国(38625)
(38544)
大学(31493)
学学(30259)
(27120)
农业(26722)
管理(26703)
经济研究(18069)
(16932)
金融(16932)
财经(16566)
(15386)
教育(15167)
(14304)
业经(14009)
技术(13855)
问题(13747)
(13321)
资源(12552)
国际(12083)
世界(12067)
(11724)
业大(11302)
科技(10984)
技术经济(10106)
共检索到308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祁悦  谢高地  
碳排放空间的分配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减排责任,不同的分配方案对中国的区域功能的实现将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对目前碳排放空间分配的原则、标准以及模型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以我国发展为出发点,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碳排放空间分配方案的优劣势,并且对不同分配方案下中国在获取可获得的碳排放空间进行了比较;中国的历史碳排放量相对较小,并且拥有众多的人口数量,因此基于历史公平和人均原则的分配方案最为有利;在未来要缓解来自国内外的巨大的减排压力,在获取碳排放空间方面,中国不仅需要在国际谈判中坚持按人均分配以及历史公平原则,还要进行更多的科学研究,进而提出"中国方案"。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宏伟  易丹辉  
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从区域层面构建了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扩展STIRPAT模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区域工业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同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区域工业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区域间工业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驱动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影响碳排放,除能源强度、能源价格、对外开放因素外,其他影响因素均表现出显著性。因此,要实现区域工业碳减排,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工业空间相关性、异质性和外溢性,适当扩大低碳工业投资规模,完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有效规划...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德勇  刘习平  
以1978-2010年中国各地区碳排放数据为依据,基于人均历史累计碳排放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碳排放公平中的碳洛伦兹曲线和碳基尼系数,并测算出碳基尼系数为0.24,处于相对公平的水平上。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CO2排放比重大于人口比重,挤占了中西部地区的排放空间。从省际来看,我国CO2排放比重大于人口比重的省份主要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西部内陆落后省份以及资源、能源大省。最后,基于人均历史累计碳排放的视角,对我国各地区202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空间分配。本文的政策含义:针对不同地域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施有差别化的减排政策;制定碳排放指标,并按照年度进行分解,建立区域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立成  程发新  李群  
准确把握区域碳排放转移的空间转移特征,明确其经济溢出效应是引导区域碳排放合理转移的基础。以中国省际区域为研究对象,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分别测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总量及碳排放转出总量;通过构建基于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的空间权重矩阵,综合运用Moran’s I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碳排放转移总量均较大,其中碳排放转入总量大于碳排放转出总量,东部及中部较发达地区均具有正的净转移特征;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和碳排放转出的Moran’s I指数分别为0.17和0.14,表明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在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明  郑锐豪  钟世川  
都市圈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依托都市圈之间的空间网络关系开展都市圈协同降碳有助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通过测度2003—2020年中国35个都市圈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空间网络关联结构特征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得出主要结论如下:2003—2020年,整体网络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但内部联系不够紧密;上海等都市圈处于网络的绝对中心位置,起到中介桥梁作用;东部沿海成熟都市圈属于净受益板块,深圳等经济增长活力较强的都市圈属于经纪人板块,中西部资源禀赋丰裕的都市圈属于净溢出板块,武汉等都市圈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间存在明显的传递特征;交通可达性越接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对外开放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差异越大对都市圈之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有正向促进的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明  郑锐豪  钟世川  
都市圈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依托都市圈之间的空间网络关系开展都市圈协同降碳有助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通过测度2003—2020年中国35个都市圈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空间网络关联结构特征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得出主要结论如下:2003—2020年,整体网络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但内部联系不够紧密;上海等都市圈处于网络的绝对中心位置,起到中介桥梁作用;东部沿海成熟都市圈属于净受益板块,深圳等经济增长活力较强的都市圈属于经纪人板块,中西部资源禀赋丰裕的都市圈属于净溢出板块,武汉等都市圈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间存在明显的传递特征;交通可达性越接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对外开放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差异越大对都市圈之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有正向促进的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方叶兵  王礼茂  牟初夫  张宏  屈秋实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石油消费又是中国第二大碳排放源,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按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划分来探讨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及其主导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制定和引导区域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2015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空间分异,并探测了其主导因素和地域类型,再根据探测因子与碳排放耦合程度判断不同类型下的典型省份。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中国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石油终端CO_2排放强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尹忞昊   田云   卢奕亨  
在测算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其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其区域差异特点、动态演进趋势与空间分异机理等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绝大多数省份以及各区域农业碳排放量均处于下降态势。2020年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为93 885.28万吨,较2005年减少7.04%。15年间,共有18个省份农业碳排放量处于下降态势且以北京降幅最大,高达75.84%。第二,中国各省份农业碳排放量差异受劳动力规模的影响要大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三类区域与之类似。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省际层面已出现“俱乐部收敛”现象,未来有可能出现马太效应。第三,中国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依次为农业机械化水平、地形起伏度、农业产业集聚、农业公共投资、农业产业结构。具体到三类区域,粮食主产区的主导因子为地形起伏度,而粮食主销区与产销平衡区则受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最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佳骏  史丹  汪川  
论文利用空间相关模型与空间溢出模型,结合全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分析我国碳排放强度与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效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局部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冷点"区与"热点"区空间格局相对稳定;人均碳排放强度局部范围内空间相关性较低,没有出现显著的"凸点"和"凹点"现象;碳排放强度溢出效应显著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与中西部传统能源产品输出省区,人均碳排放溢出效应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城市群聚集的省区,中部(两湖、徽、赣)和云贵高原的人均碳排放存在一定集聚效应,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与其各自省区碳排放占全国份额的发散...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翠菊  张宗益  
估算了1997-2012年中国各区域的碳排放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人口空间集聚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往往可以更好地解释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变化;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受经济密度、大城市比重以及建成区比重的影响显著;在三区域划分标准下,除人口密度以外,经济密度、就业密度、城市化率、大城市比重和建成区比重,对东、中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影响;在八区域划分标准下,经济密度的提升有利于优化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琳   吴玉鸣   鲍曙明  
基于2003~2019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单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碳排放强度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单中心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单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会因地区和城市特征不同表现出异质性,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碳排放强度的U型关系更明显。鉴于此,应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中心城市集聚溢出效应;各省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积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推进产业合理布局。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崔风暴  
我国在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CO2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温室气体减排呼声在学界和政界日渐高涨,区域决策层对减排政策措施高度重视,但难以恰当把握区域减排政策的调控力度,其根源在于不了解自身温排空间(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简称)边界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机理。据此,本文结合情景分析方法,设计了极值-情景分析混合模型,详细阐述了应用流程,旨在测算我国各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界限范围,为制定切实可行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数据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荣培君  张丽君  秦耀辰  刘荣增  郑智成  
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居民日常消费产生的嵌入式碳排放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借助大样本调查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EIO-LCA模型、ESDA-SDE和GWR等统计分析方法探索城市内部精细尺度家庭嵌入式碳排放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家庭嵌入式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特征明显于空间异质性特征;高值区聚集于城市扩张较快的新建开发区,以大量新建商品房小区和机关事业单位家属院的居民为主;家庭和住房特征、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均对人均嵌入式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空间渐进规律明显,其中家庭收入和低碳消费理念对碳排放的影响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研究验证了城市蔓延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及情景化生活方式理论在中国城市低碳社区构建中的适用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陶新  曾熬志  
基于1995~2010年中国28省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交通碳排放所隐藏在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背后的内在机制;采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分析了中国28个省市的交通碳排放量的分布特征和收敛性。研究表明:①中国交通碳排放在空间上具有集聚倾向,各省市的平均自发交通碳排放水平相同,但各省市的自发交通碳排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沿海发达地区交通碳排放量较高,西部地区较低;②其间,中国交通碳排放虽然不存在一致σ收敛,但存在16阶段(年)σ收敛和β绝对收敛性,β绝对收敛速度约为8.3%;③在长期均衡状态下,人均GDP、城市建成区面积、车均能耗对交通碳排放的弹性分别约为0.93...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雅蓓  
采用省市间细分行业的投入产出和碳排放数据,构建多边贸易视角下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分析中国省际隐含碳排放空间转移和产业转移的规模与路径。结果表明:省际碳排放呈现出由中西部欠发达省市向东南部经济发达省市转移的区域空间路径,地理临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构成转移主因;省际碳转移的产业路径大致沿产业链由欠发达地区上游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下游产业转移,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是碳转出的主要产业来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