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04)
- 2023(7561)
- 2022(6288)
- 2021(5332)
- 2020(4306)
- 2019(9555)
- 2018(9096)
- 2017(17817)
- 2016(9599)
- 2015(9772)
- 2014(9359)
- 2013(9337)
- 2012(8478)
- 2011(7701)
- 2010(7292)
- 2009(6064)
- 2008(5695)
- 2007(4872)
- 2006(4049)
- 2005(3371)
- 学科
- 济(41560)
- 经济(41523)
- 管理(30187)
- 业(27207)
- 企(21286)
- 企业(21286)
- 方法(20114)
- 数学(18574)
- 数学方法(18480)
- 环境(12204)
- 财(11396)
- 农(10752)
- 学(9838)
- 中国(9837)
- 贸(9330)
- 贸易(9329)
- 易(9109)
- 业经(8490)
- 产业(7458)
- 划(7382)
- 农业(7346)
- 制(7209)
- 务(7020)
- 财务(7019)
- 地方(7017)
- 财务管理(7011)
- 企业财务(6765)
- 技术(6375)
- 结构(6081)
- 融(5923)
- 机构
- 大学(136697)
- 学院(136058)
- 济(61815)
- 经济(61046)
- 管理(53786)
- 理学(48729)
- 理学院(48199)
- 管理学(47466)
- 管理学院(47236)
- 研究(46103)
- 中国(32654)
- 科学(30180)
- 农(29968)
- 京(26703)
- 业大(25911)
- 财(25245)
- 农业(24125)
- 所(23210)
- 研究所(21901)
- 财经(21671)
- 中心(20616)
- 经济学(20586)
- 经(20045)
- 经济学院(19096)
- 江(17794)
- 院(16826)
- 农业大学(16664)
- 财经大学(16533)
- 经济管理(16181)
- 商学(15672)
- 基金
- 项目(105289)
- 科学(84064)
- 基金(80899)
- 家(73997)
- 国家(73468)
- 研究(68108)
- 科学基金(62920)
- 社会(47978)
- 社会科(45948)
- 社会科学(45938)
- 基金项目(43940)
- 自然(42782)
- 自然科(41880)
- 自然科学(41866)
- 自然科学基金(41183)
- 省(40421)
- 划(34730)
- 资助(31616)
- 教育(30137)
- 重点(24130)
- 部(23428)
- 编号(23165)
- 发(22692)
- 创(22564)
- 计划(21585)
- 国家社会(21528)
- 创新(21274)
- 科研(21261)
- 教育部(19871)
- 业(19515)
共检索到1743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孟彦菊 成蓉华 黑韶敏
本文从碳排放系数的角度推导了总量变化的SDA分解模型,从社会经济发展视角构建了LMDI分解公式,讨论不同时期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文章以云南省为例,运用云南省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以及4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实证分析。SDA计算结果表明:消费与投资扩张效应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碳排放强度变动效应是节能减排的源动力;LMDI分解结果表明:人均GDP增长是拉动云南省CO2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能耗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低碳经济条件下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少甫 白羽
对1997~2012年中国分省域碳排放的数据进行详细测算,发现碳排放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和能源结构碳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较为突出。通过检验发现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是最优的。结论: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优势创新产业集群,推广清洁技术的利用,改善以煤炭为主不合理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并充分考虑区域间的集聚效应,在碳减排活动中充分加强区域协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燕燕
运用"自下而上"法估算1997—2017年上海市旅游碳排放量,并运用因素分解技术将上海旅游碳排放变化分解为5种效应。结果表明:1997—2017年上海市旅游增加值增长了12. 24倍,而碳排放量却增长了13. 87倍,碳排放量增速较快,交通碳排放是最主要的来源。在分解后的各种效应中,旅游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最主要的影响效应,其贡献率达到了87. 23%;其次是碳强度效应(82. 43%)、能源强度效应(-61. 49%);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效应有助于旅游碳排放量的降低,但能源强度效应整体上逐年下降,而能源结构效应则在波动中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上海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要切实降低旅游产业的碳排放,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产业 碳排放 因素分解 上海市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郭玲 宁才晟 王文烂
中国已成为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承接全球价值链加工转移环节,在木材资源大量消耗和低效利用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故有必要针对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进行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文章选取中国1995-2018年“木材、木材家具制品和软木”和“纸浆、纸张和印刷品”两类木质林产品,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生产侧碳排放量,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法考察其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测算发现,1995-2010年两类林产品生产侧总碳排放量不断增长,加入世贸组织后外需排放占比却在下降,说明国民收入提升带来林产品内需排放的提高;而2011-2018年总排放量逐渐降低,外需排放占比却在上升,关键在于2011年碳交易点的设立带来林产品内需排放的下降;1995-2018年纸浆等的碳排放量远高于木材等的碳排放量。进一步发现比较碳指数大于1,中国林产品出口碳强度一直高于进口碳强度,说明其生产侧承担了较高碳排放量。结构分解的结果表明,总体上技术效应起主导的抑制作用,规模效应起主导的正向作用,并且贡献率大小接近,很大程度上实现相互抵消;结构效应贡献率最低,但对于总体上占比下降的高污染产品(纸浆等)来说也发挥了一定程度的负效应。政策启示:在保证中国林产品贸易经济效益的同时,适当调整林产品出口规模,更需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推进林产品产业升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董捷
土地低碳利用对减少土地利用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估算了武汉城市圈1996~201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分析了城市圈1996~201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利用LMDI模型对影响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表明:(1)1996~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由1996年的952.82万t上升到2010年的4 550.35万t,年均增长11.82%,且上升幅度越来越大;(2)武汉城市圈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排放强度最大,耕地最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强度及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3)城市圈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时空差异,时间...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因素分解 武汉城市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丽娜 王春妤 袁子薇 李波
文章采用LMDI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对我国2000—2016年各区域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碳排量呈增长趋势,且在行政区域和省际的空间分别存在空间差异的特征;经济因素在行政区域和大多省份中是促进农业碳排放的唯一因素,但在极个别省份中表现出并不是绝对因素的特点,人口规模、生产效率、结构因素促进作用依次为"人口规模>生产效率>结构因素";全国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呈现出"扩张连接状态→弱脱钩→强脱钩"的逐步改善过程,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地区比西北、西南、华南地区的脱钩关系好,单一省份的脱钩状态波动较大;不论在行政区域还是省际层面人口规模、生产效率、结构因素对脱钩努力的影响程度都为"人口规模>生产效率>结构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文章采用RS和GIS技术,通过构造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矩阵分析了1990-2010年的碳排放效应,得出结论是:第一,耕地的转出量最大,主要转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导致的碳排放变化量也最大。第二,草地的转出量居第二位,主要转向林地和耕地,收支相抵最终使碳汇增加。第三,林地虽转出绝对量较大,但3/4以上没有发生转移,保持了北京市碳汇量的稳定。第四,水域转出的绝对面积最小,主要流向耕地和建设用地,也增加了碳源。第五,建设用地转出的面积较小,主要转向耕地、草地和林地,相应引起碳排放减少;但其转入面积最大,使其
关键词:
土地结构 碳排放 生态环境 生态城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中华 赵葆奇
论文采用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保险规模、信贷规模和股票市场规模代表金融结构,利用门槛效应模型实证考察金融结构、效率和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以保险规模、信贷规模、股票市场规模、金融效率、金融规模为门槛变量时,保险规模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倒"U"型关系;信贷规模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显著为负;股票市场规模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由正转负;金融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金融规模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显著为负。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段海燕 王寒凝 王宪恩
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主导产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驱动效应各异。基于完美迪氏指数分解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1960年以来,日本电力和热力生产业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经济因素呈正向驱动效应,能源结构因素在1973—1990年、2003—2010年阶段则呈负向驱动效应;制造业和建筑业在快速工业化阶段主要增碳因素为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在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能源结构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技术因素,因素驱动效应各异;运输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由快速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因素主导逐步转变为后工业化阶段的能源结构因素主导;商业和公共服务业在快速工业化阶段的主要增碳因素为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劼 朱朝枝
基于32个国家2000—2014年的数据,文章引入LMDI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识别了样本国家农业碳排放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明确了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第一,多数发达国家农业碳排放总量呈下降态势,发展中国家则多呈现增长态势;第二,碳源结构变化对农业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几乎为零,生产规模扩张是农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促进因素,碳排放强度降低则是抑制因素;第三,发达国家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类型以具有正面意义的弱脱钩、强脱钩、衰退脱钩为主,中国等7个发展中国家也以具有正面意义的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而保加利亚等6个发展中国家以负面意义的强负脱钩、弱负脱钩为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磊玉
文章以碳排放额度、产业内部门碳排放额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对应能源消耗、产业内部门碳排放对应能源消耗构建要素间乘积以及加和LMDI指数分解模型。结果证实:我国整体产业碳排放存在下行缩减趋势,但以控制碳排放量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除了以低碳引导之外,还需注重产业结构间的关联。从加和指数分解以、乘积指数分解的碳排放增量因子影响分析结果来看,两者均证实我国产业碳排放增量有所削减,但仍受制于产业间协调而未呈现持续下行的总体减排效应。
关键词:
结构分析 影响因素 碳排放 指数分解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新运 吴学锰 马俏俏
系统的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并筛选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RAS法更新了2010年投入产出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采用两极分解平均法对2007-2010年行业碳排放量四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因素分解。分解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应成为降低直接碳排放的有效途径;间接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且受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负向影响效应比较大;进出口结构调整将成为减少进出口产品碳排放的重要突破点。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聪 汪鹏 赵黛青 林泽伟 董耿林
为弥补缺乏从行业附加值视角研究碳排放强度和部门生产环节碳排放结构的不足,以更好地分析碳排放变动情况,基于消费者视角,同时考虑附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将引起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附加值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并构建研究模型,以广东为例,利用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和结构路径分析(SPA)法对广东及其部分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广东而言,能源强度效应是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最终需求效应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直接碳强度和完全碳强度增加的部门主要是能源部门,其碳排放呈现增加状态,其中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比例增加,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集中在第1和第2层生产环节上;能源强度效应是非能源部门直接碳排放和完全碳强度降低的关键因素。最后,从应对最终需求高碳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政府调控手段等方面对促进广东碳减排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国生 王奇珍 支海兵
农业碳减排关系着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实证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方面,不同维度和不同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对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不同。作用机制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促进农地流转来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且农地流转发挥着完全中介效应。非线性效应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存在双重门槛,其不同发展程度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呈现出“缓-增-缓”的变化特征。因此,为促进农业碳减排应进一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同时还应加强政策引导,继续推动农地流转。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业碳排放强度 农地流转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占华
理论机制分析认为,贸易开放会通过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及环境管制强度等渠道对我国的环境污染产生影响。鉴于此,文章基于全国30个地区1997~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门槛回归模型,对贸易开放影响我国人均碳排放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贸易开放显著存在人均收入、人力资本及环境管制强度的门槛效应。具体影响机制为:高水平的人均收入有利于发挥贸易的碳排放抑制效应;人力资本越高,贸易开放促进碳排放减少的效果也越为明显,故各地应稳步推进人力资本积累;适度的环境管制强度有利于贸易的污染减排效应,管制过低或过高都将使得贸易增加碳排放。
关键词:
贸易开放 人均碳排放 门槛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