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25)
- 2023(14350)
- 2022(12558)
- 2021(11624)
- 2020(9611)
- 2019(22367)
- 2018(21960)
- 2017(42981)
- 2016(22991)
- 2015(25751)
- 2014(25518)
- 2013(25046)
- 2012(22696)
- 2011(20275)
- 2010(19754)
- 2009(17237)
- 2008(16300)
- 2007(13727)
- 2006(11480)
- 2005(9467)
- 学科
- 济(89958)
- 经济(89867)
- 管理(67665)
- 业(62130)
- 企(51968)
- 企业(51968)
- 方法(46453)
- 数学(41248)
- 数学方法(40708)
- 财(24056)
- 农(23308)
- 中国(21586)
- 贸(20831)
- 贸易(20826)
- 易(20365)
- 学(19806)
- 业经(19337)
- 环境(17972)
- 地方(16922)
- 农业(15612)
- 务(15264)
- 财务(15195)
- 财务管理(15162)
- 和(14686)
- 技术(14507)
- 企业财务(14330)
- 理论(14326)
- 划(13695)
- 制(13623)
- 出(13216)
- 机构
- 大学(316866)
- 学院(315699)
- 管理(130412)
- 济(125939)
- 经济(123460)
- 理学(115234)
- 理学院(114063)
- 管理学(111932)
- 管理学院(111390)
- 研究(99256)
- 中国(71653)
- 京(65209)
- 科学(62946)
- 财(55567)
- 农(50050)
- 业大(49758)
- 所(47528)
- 财经(46248)
- 中心(46042)
- 研究所(43943)
- 江(42601)
- 经(42443)
- 北京(39812)
- 范(39741)
- 农业(39409)
- 师范(39341)
- 经济学(38624)
- 院(36891)
- 经济学院(35286)
- 财经大学(35011)
- 基金
- 项目(232419)
- 科学(183740)
- 基金(171070)
- 研究(167003)
- 家(149288)
- 国家(148137)
- 科学基金(128821)
- 社会(106007)
- 社会科(100682)
- 社会科学(100658)
- 基金项目(91731)
- 省(90580)
- 自然(85755)
- 自然科(83813)
- 自然科学(83795)
- 自然科学基金(82267)
- 教育(76863)
- 划(76084)
- 资助(70174)
- 编号(67120)
- 重点(51526)
- 成果(51507)
- 部(51333)
- 发(48743)
- 创(48631)
- 创新(45405)
- 科研(45349)
- 课题(44801)
- 教育部(44385)
- 国家社会(43971)
- 期刊
- 济(123048)
- 经济(123048)
- 研究(85725)
- 学报(51647)
- 中国(50671)
- 科学(46743)
- 管理(45224)
- 农(44221)
- 财(41524)
- 大学(39529)
- 学学(37488)
- 农业(31323)
- 教育(30583)
- 技术(27589)
- 融(21678)
- 金融(21678)
- 财经(21377)
- 业经(21104)
- 经济研究(20314)
- 经(18192)
- 问题(16587)
- 业(15858)
- 科技(15845)
- 图书(15733)
- 理论(15057)
- 技术经济(14922)
- 版(14777)
- 资源(13946)
- 实践(13939)
- 践(13939)
共检索到428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苏瑞娟 赵博娟 杨文青
碳排放权交易是否实现最初的CO_2减排目标需要实证检验,已有的研究未考虑政策溢出效应以及混淆政策的存在,可能导致政策干预效用的错误估计。论文基于地区能源平衡表以及水泥生产数据对CO_2进行测算,并采用包含溢出效应的合成控制模型对我国6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省份的减排效用分别进行了估计,该模型放松了“非实验单元不受干预效应影响”的假定,在溢出效应以及类似政策存在的情况下仍能得到无偏的估计。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对效用估计值进行了安慰剂、溢出权重设定以及合成权重三方面的检验,探索了各试点碳交易市场的减排效用在量以及趋势上的差异,为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提供定量的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苏瑞娟 赵博娟 杨文青
碳排放权交易是否实现最初的CO_2减排目标需要实证检验,已有的研究未考虑政策溢出效应以及混淆政策的存在,可能导致政策干预效用的错误估计。论文基于地区能源平衡表以及水泥生产数据对CO_2进行测算,并采用包含溢出效应的合成控制模型对我国6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省份的减排效用分别进行了估计,该模型放松了“非实验单元不受干预效应影响”的假定,在溢出效应以及类似政策存在的情况下仍能得到无偏的估计。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对效用估计值进行了安慰剂、溢出权重设定以及合成权重三方面的检验,探索了各试点碳交易市场的减排效用在量以及趋势上的差异,为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提供定量的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庆丰 李赛 吴楚珩 雍会
文章选取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业行业样本数据,利用双重差分和最近邻匹配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将ETS试点政策划分为五个时期,探究中国ETS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结果表明:ETS试点政策各阶段均能显著降低试点省份行业碳排放,但各阶段减排效应差异较大。试点政策发布初期,总量管制通过降低配额供给,提高企业合规成本和对碳排放权的需求,倒逼高碳排企业主动减排;试点政策实施后期,总量管制的冲击效应减弱,碳交易的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 ETS 减排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彭鹃 肖伟 魏庆琦 雷晓玲
对基于公平性的CO2排放权分配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探讨了公平性评价参数对CO2排放权分配的影响;从实证研究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和基尼系数法对CO2排放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线性规划法设计了一套CO2排放权分配方案,根据分配的结果,与排放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基尼系数法和线性规划法对重庆40个区县的CO2排放进行评估和分配,可使得分配更加公平和合理。
关键词:
公平性 CO2排放权分配 基尼系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余典范 蒋耀辉 张昭文
本文依据生产网络理论,构建理论模型论证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直接创新效应及创新网络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地级市四位码行业层面创新数据、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构造双重差分模型与三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创新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区域内规制行业创新水平,且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基于地区间投入产出关系对该政策创新溢出效应的传导路径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对相对上游行业的创新产生了负向影响,但显著促进了下游行业的创新。机制检验表明,这一生产端冲击引发的创新溢出主要通过产成品价格和生产率传导实现,且将议价能力强、与下游行业关联紧密的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更有助于发挥政策的创新溢出效应。在“双碳”背景下,本文为评估减排政策的创新效应提供了更为深入的证据,对未来稳步推进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生产网络 碳排放权交易 创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婕 王凯琪 张云
基于2010—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固定效应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排效果。结果显示:政策未促进全样本试点企业碳减排,但显著促进高耗能企业碳减排;政策动态影响高耗能企业碳排放强度,政策效应先增后减;高质量技术创新能起到有效中介作用;对处于政府高度干预及国有经济发达区域制度环境的高耗能企业,政策减排效应更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华 杜昊
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交易试点的减排效应、机制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持续、有效地从总量、效率与公平方面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水平,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能源强度降低、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进步有效实现试点城市的碳减排。(3)碳排放权交易减排效果存在异质性。从区域来看,减排效应大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从工业特征和环保政策偏好来看,老工业基地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碳减排效果更好。(4)西部地区的碳减排效应主要源于能源强度改善和能源结构转型,绿色技术进步方面东部地区效果较强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挤出效应;老工业基地减排效应主要依赖于能源强度改善,非老工业基地则通过各种机制协同作用实现;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非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均能通过各种机制协同减排,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实现减排水平的突破。本文为中国因地制宜地发挥碳排放权交易作用,进而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优智 刘寅可 赵璟
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法相结合检验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碳减排,但是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中国中部地区的碳减排,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碳减排影响不显著;(2)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为中介促进了碳减排;(3)环境约束力度的强弱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强约束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更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优智 刘寅可 赵璟
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法相结合检验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碳减排,但是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中国中部地区的碳减排,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碳减排影响不显著;(2)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为中介促进了碳减排;(3)环境约束力度的强弱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强约束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更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傅京燕 张珊珊
基于多边投入产出模型和单边投入产出模型比较计算了1996-2004年我国16个制造业对外贸易隐含CO2的排放情况,并采用贸易隐含污染平衡(BEET)和环境贸易条件(PTT)指标值检验我国对外贸易的碳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两步差分广义矩估计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国际贸易等因素对我国工业行业CO2排放的影响,从而寻求我国对外贸易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为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政策依据。
关键词:
低碳约束 外贸发展方式 CO2排放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为付 李逢春 胡雅蓓
应对气候变化,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中国的CO_2减排责任,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路径转轨的外部约束条件。本文在测度中国各省份1990—2011年CO_2排放规模基础上,比较了各省份历年CO_2排放规模、排放增长速度、排放强度等指标,发现CO_2排放规模和强度存在着省际转移现象,并表现出不同的区域与阶段特征。本文还测算了各省份2020年前的CO_2减排规模和强度值,并以此为外部约束指标,提出了中国不同省份的节能减排任务。要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中国的CO_2减排任务,从区域层面要控制省份的CO_2排放规模和排放强度;从国家层面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全...
关键词:
CO_2排放 区际转移 减排对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成琼文 杨玉婷
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碳减排状况,为现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改进提供经验依据。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应,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PSM-DID等方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传导路径,最后分析试点政策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1)试点政策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路径,绿色技术创新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中分别发挥了12.38%和5.51%的作用,能源结构转型则分别发挥了3.74%和0.47%的中介效应作用;(3)北京的碳减排效应在6个试点地区中最强,其次是上海和天津,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碳减排效应较弱。研究结论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的主要启示包括,要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减碳政策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范德成 王韶华 张伟
基于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了CO2排放的分解模型,并以1994年为基年,对1999~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S)、结构效应(S)和技术效应(T)对CO2排放变化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CO2排放总量在不断增长;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S)是增长的推动因素,技术效应(T)起抑制作用,结构效应(S)影响力甚微,规模效应(S)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技术效应(T)的减排作用;技术效应(T)对CO2排放增长的抑制作用在减弱,减排的突破口在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效应(S)。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洪涛 尚进 蒲学吉
将我国各省按地域分组,构建STIRPAT时滞效应模型,分析城镇化对区域CO_2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与CO_2排放量变动情况存在差异;城镇化对CO_2排放量产生正向影响;城镇化对CO_2排放量的影响存在滞后性且滞后效应大于当期影响;按照CO_2排放驱动力类型可分为城镇化驱动型区域和人口驱动型区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钱娟 嵇锐冰
将碳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引入超越对数函数,测度中国30个省(市)偏向型技术进步,从八大综合经济区视角分析其内在演化规律,并考察碳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2005—2018年中国整体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使用、劳动使用和碳要素节约型。(2)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技术进步偏向方向由碳要素使用型向节约型演化,并呈“梯队式”转变特点。(3)碳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能有效促进区域碳减排,其中表现出劳动使用、碳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具有“本地-邻地”碳减排效应;资本使用、碳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对本地碳排放影响不显著,但能加剧邻地碳排放。因此,应根据区域技术进步碳要素偏向特点,制定差异化碳减排图谱,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