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71)
- 2023(12825)
- 2022(10555)
- 2021(9577)
- 2020(8130)
- 2019(18459)
- 2018(18229)
- 2017(35455)
- 2016(18333)
- 2015(19937)
- 2014(19594)
- 2013(19525)
- 2012(17574)
- 2011(15023)
- 2010(14848)
- 2009(13279)
- 2008(12998)
- 2007(11309)
- 2006(9497)
- 2005(8460)
- 学科
- 业(87535)
- 济(85127)
- 经济(85040)
- 企(80407)
- 企业(80407)
- 管理(74176)
- 方法(41923)
- 数学(33992)
- 数学方法(33628)
- 财(29470)
- 业经(28519)
- 农(26346)
- 务(23130)
- 财务(23093)
- 财务管理(23069)
- 企业财务(21948)
- 农业(19472)
- 技术(18254)
- 中国(17353)
- 划(16527)
- 环境(15889)
- 和(15428)
- 制(15090)
- 策(14517)
- 理论(14168)
- 贸(13294)
- 贸易(13288)
- 易(12941)
- 地方(12462)
- 企业经济(12402)
- 机构
- 学院(258406)
- 大学(252094)
- 济(115652)
- 经济(113901)
- 管理(113646)
- 理学(98779)
- 理学院(98034)
- 管理学(96762)
- 管理学院(96299)
- 研究(72075)
- 中国(58744)
- 财(54281)
- 京(49456)
- 财经(43769)
- 经(39954)
- 科学(39702)
- 农(37641)
- 江(37436)
- 中心(35610)
- 业大(35472)
- 经济学(35190)
- 财经大学(32593)
- 所(32528)
- 商学(32344)
- 经济学院(32149)
- 商学院(32082)
- 经济管理(31274)
- 北京(29766)
- 农业(29341)
- 研究所(28972)
- 基金
- 项目(177150)
- 科学(144125)
- 基金(133691)
- 研究(131662)
- 家(113949)
- 国家(112971)
- 科学基金(102054)
- 社会(87689)
- 社会科(83602)
- 社会科学(83584)
- 基金项目(71591)
- 省(69691)
- 自然(66004)
- 自然科(64633)
- 自然科学(64621)
- 自然科学基金(63547)
- 教育(60200)
- 划(56698)
- 资助(53201)
- 编号(51228)
- 创(40848)
- 部(40165)
- 重点(38979)
- 业(38312)
- 发(37976)
- 成果(37549)
- 创新(37421)
- 国家社会(37199)
- 制(35834)
- 教育部(35650)
- 期刊
- 济(121860)
- 经济(121860)
- 研究(69232)
- 管理(48364)
- 财(47145)
- 中国(41974)
- 农(33959)
- 科学(31911)
- 学报(29404)
- 技术(28257)
- 大学(24825)
- 学学(24119)
- 农业(23800)
- 融(22316)
- 金融(22316)
- 业经(22217)
- 财经(21949)
- 经(18946)
- 经济研究(18919)
- 教育(17074)
- 技术经济(16249)
- 问题(16155)
- 财会(15515)
- 业(15210)
- 现代(13043)
- 商业(12710)
- 会计(12648)
- 统计(12332)
- 贸(12252)
- 策(12144)
共检索到365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涛 吴梦萱 周立宏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企业分批、分期进入碳市场这一准实验,评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投资效率,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企业投资不足,而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有限。考虑平行趋势问题、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减轻政策性负担以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等途径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并且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低碳排放行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结论可为加快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提供参考,对于实现"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投资效率 碳排放权交易 碳市场 准实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田超 肖黎明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份37个工业行业的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构建三重差分模型(DDD),考察我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对企业低碳转型的影响机制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市场显著促进了我国企业的低碳转型发展,且该结论通过了相应的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碳交易试点市场通过对企业财务绩效水平和企业信贷融资水平的负向作用而倒逼企业低碳转型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碳交易试点市场对国有及大型企业的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对民营及小型企业的影响却不明显;动态效应表明,碳交易试点市场对企业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其长期效果却比较明显。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姬新龙
基于2008-2019年A股280家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和878家非高碳排放行业企业面板数据,采用三重差分(DDD)模型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对相关企业环境责任水平的影响,探讨了不同企业性质和不同外部环境规制程度下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环境责任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对高碳排放企业环境责任水平能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种提升作用逐年增强,尤其在碳交易政策推行的前三年呈明显加速趋势;碳排放权交易主要通过促进企业环境保护投入而提升企业环境责任水平,尤其对非国有企业和所属地区环境规制程度较高企业的提升作用更大。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环境责任水平 三重差分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波 程栋鹏
利用2008—2019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以2013年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进行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促进企业进行ESG实践,且该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企业绿色创新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与ESG实践中起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不仅促进了企业进行环境(E)方面的实践,也促进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S)和提升自身治理水平(G)。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国企,非国企中碳交易政策对ESG实践的影响更强。对于当年当地没有政府环境目标约束的企业,存在政府环境目标约束的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ESG实践的影响更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波 程栋鹏
利用2008—2019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以2013年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进行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促进企业进行ESG实践,且该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企业绿色创新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与ESG实践中起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不仅促进了企业进行环境(E)方面的实践,也促进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S)和提升自身治理水平(G)。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国企,非国企中碳交易政策对ESG实践的影响更强。对于当年当地没有政府环境目标约束的企业,存在政府环境目标约束的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ESG实践的影响更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欢 王之扬 夏凡 张娱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国内的“先试先行”,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通过选取2010—2020年沪深两市745家上市公司8195个观测样本为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考察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能够显著提升试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即财务、生产和环境绩效,其结果为验证“波特假说”提供了中国证据,在考虑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旧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试点地区碳市场的建设同样能够显著提升控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而从发电行业来看,全国碳市场启动提升了其环境绩效却降低了其生产绩效和财务绩效,该影响具体在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则存在一定的差异。规模、环境执法力度和履约率不同的地区,企业的财务绩效、环境绩效和生产绩效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研究结论可为推动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庆丰 李赛 吴楚珩 雍会
文章选取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业行业样本数据,利用双重差分和最近邻匹配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将ETS试点政策划分为五个时期,探究中国ETS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结果表明:ETS试点政策各阶段均能显著降低试点省份行业碳排放,但各阶段减排效应差异较大。试点政策发布初期,总量管制通过降低配额供给,提高企业合规成本和对碳排放权的需求,倒逼高碳排企业主动减排;试点政策实施后期,总量管制的冲击效应减弱,碳交易的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 ETS 减排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董康银 邓又一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是中国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碳市场调节机制的核心,对中国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0年894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从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分工两个维度进行了作用机制分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降低了企业碳排放强度,且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这说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加速了企业低碳转型进程。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来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但不能通过企业分工降低碳排放强度,且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和不同资本密集度的企业有所差异。本文研究表明,实施“碳排放双控”政策需要健全各项配套措施,重视碳市场建设并加强企业环境监管对中国低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晨 曹雨清 胡梦
基于我国2013年起试点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并从预防性和治理性两个层面考察了对异质性环保投资的不同作用效果。研究发现:总体上碳排放权交易并未促进企业进行环保投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资源支持不足,但显著提高了企业进行预防性环保投资的积极性,并且其政策效应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存在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孔晓旭 张新旭 唐晓萌
文章基于2011—2021年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以中国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等考察试点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对于控排名单中上市企业的ESG表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异质性检验发现,对于非国有企业和非高污染企业,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强化高管可持续发展意识来提高企业履行ESG的积极性,尤其对ESG分项指标中的E和S影响显著。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智颖 许林 钱崇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核心是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本文通过构建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显著降低了试点地区的碳排放,且东部试点遏制了向非试点的碳泄漏,但中部、西部试点却促进了向非试点的碳泄漏。进一步分析导致政策效果差异的原因发现,控排地区的综合交易效率高是实现碳排放内部化的必要条件;跨区域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将促使碳排放向非控排地区泄漏,而清洁生产研发投入的提高将遏制碳排放向非控排地区泄漏。得出的政策启示:借鉴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城市圈辐射效应,建立跨区域的协同减排机制,助力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任胜钢 李波
中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环境和就业双重压力,有必要深入研究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基于中国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估计碳排放权交易对受规制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及其可能路径,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显著减少了工业碳的排放量,并对企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促进生产规模扩大是碳排放权交易正向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的有效路径之一。排污权交易可以实现环境和就业的"双重红利"。因此,政府应积极推进市场型环境规制的实施和推广,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型环境规制的有效执行实现"改善环境"和"促进就业"的双重目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占文忠 吕思琦 郭娅妮
本文通过分析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及影响因素,借助DID双重差分模型及其动态效应变形来测度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对中国七个试点省市碳排放的净影响,并检验政策效果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同时加入中介变量交互项检验政策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研究发现,2012~2018年中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的碳排放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证实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有利于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通过改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耗结构来影响碳排放。而且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能源消耗结构、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程度等因素对碳排放水平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在全国范围推广碳排放权交易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满凤 程思佳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与环境治理加速的双重考验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中国31个省份2005—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碳排放权交易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净效应。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对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抑制作用;碳排放权交易通过提升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和推进地区产业演进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无法优化地区产出结构,也不能有效促进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的耦合,因而不能有效提升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由于市场化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差异,碳排放权交易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促进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用却有限;碳排放权交易迫使试点地区部分污染企业向邻近省份转移,还吸引了邻近省份相关产业更多的资本和人才等优质资源,短期内不利于邻近省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市场机制的碳排放权交易为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中国应更加积极地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倒逼企业低碳转型,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唐国平 孙洪锋 陈曦
环境规制能否破解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困局,取决于环境污染主体的应对策略。本文选取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的准自然实验考察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显著诱发了试点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和金融资产投资,没有明显证据表明企业会缩减生产规模;不同企业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回应策略存在差异,民营企业、研发密度较强企业更倾向于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国有企业、研发密度较弱企业更倾向于加大金融资产投资,大规模企业会同时进行绿色创新和金融投资;产品市场竞争和地方环境执法力度等外部环境也会对试点企业的投资选择产生差异性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