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32)
2023(19495)
2022(16672)
2021(15607)
2020(13049)
2019(29724)
2018(29463)
2017(57220)
2016(31072)
2015(34621)
2014(34688)
2013(33820)
2012(31084)
2011(28078)
2010(27984)
2009(25374)
2008(24942)
2007(22027)
2006(19247)
2005(16773)
作者
(87547)
(73067)
(72463)
(69095)
(46466)
(34932)
(32998)
(28481)
(27755)
(26223)
(24813)
(24714)
(23274)
(22850)
(22714)
(22512)
(21776)
(21680)
(21030)
(20857)
(18029)
(17946)
(17698)
(16719)
(16258)
(16209)
(16192)
(16151)
(14728)
(14454)
学科
(117963)
经济(117806)
管理(95535)
(86619)
(72766)
企业(72766)
方法(53271)
数学(46103)
数学方法(45447)
(35207)
(33628)
中国(32316)
业经(27426)
(26552)
(26099)
地方(24009)
农业(21971)
(21841)
财务(21750)
财务管理(21704)
环境(21457)
(21280)
贸易(21269)
(20688)
企业财务(20630)
理论(20301)
(19812)
银行(19762)
(19603)
技术(19305)
机构
大学(431860)
学院(431382)
(171110)
管理(169826)
经济(167277)
理学(146908)
理学院(145261)
研究(142945)
管理学(142557)
管理学院(141760)
中国(107071)
(91008)
科学(87745)
(83159)
(70419)
(69204)
中心(66055)
财经(65358)
(64461)
业大(64185)
研究所(63824)
(59526)
北京(56991)
(56969)
师范(56416)
农业(53913)
(52784)
经济学(51696)
(51506)
财经大学(48718)
基金
项目(296228)
科学(233751)
研究(217656)
基金(215237)
(187243)
国家(185691)
科学基金(160203)
社会(137064)
社会科(129843)
社会科学(129813)
(115616)
基金项目(113717)
自然(104539)
自然科(102087)
自然科学(102062)
教育(101319)
自然科学基金(100199)
(97362)
编号(88850)
资助(88449)
成果(72516)
重点(66541)
(65896)
(62581)
(61558)
课题(61553)
创新(57465)
科研(56840)
教育部(56828)
(56244)
期刊
(186860)
经济(186860)
研究(127050)
中国(85264)
学报(67757)
(64818)
(62901)
管理(62891)
科学(62038)
大学(52509)
教育(51233)
学学(49257)
农业(43031)
(39223)
金融(39223)
技术(38220)
财经(31887)
业经(31346)
经济研究(29416)
(27319)
问题(24057)
图书(21911)
(21487)
(20457)
科技(20384)
理论(19912)
技术经济(19800)
现代(19007)
商业(18146)
实践(18118)
共检索到6336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艳丽  董捷  李璐  李红波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当前我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以中国30个省级单位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从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省际差异视角出发,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有效性,并对该政策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试点区与非试点区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均值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试点区的碳排放强度值总体呈下降趋势,非试点区则略有上升,说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效果优于强制性减排政策;(2)双重差分法结果证实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降低了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且地均GDP、能源强度和工业结构等控制变量对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进一步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对能源强度的相对下降,最终起到抑制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的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董直庆  王辉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7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影响机制和"两难问题"。结果发现:市场型环境政策有效且存在跨界减排效应,即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降低本地碳排放,其碳减排效应逐年增强,而且同期本地碳交易政策实施可以形成邻地示范效应,推动相邻地区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地区技术水平,推动地区绿色技术发展,实现地区碳减排,且当前阶段能源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最强,约占总体减排效应的36.9%,而绿色技术进步的贡献仅为11.6%。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有效克服环境与经济的"两难问题",同步实现碳减排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双重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容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晓铭  庄贵阳  
论文回顾、梳理近年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评估及机制研究,主要围绕研究方法、政策效应和影响路径进行文献分析述评。随着碳排放交易政策评估方法和数据的不断丰富,研究从先验的模拟分析过渡至后验的实证研究。大量成果集中在技术创新效应、减排效应、经济效应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等方面,技术创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效应。同时,碳交易政策效应还受到机制设计、“信号—预期”机制、成本效应以及效应间强弱关系的影响。综上,论文提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评估的研究视角从宏观逐渐演进到微观企业层面,碳市场的有效性是政策效应产生与作用的基础等研判,为及时调整机制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晓铭  庄贵阳  
论文回顾、梳理近年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评估及机制研究,主要围绕研究方法、政策效应和影响路径进行文献分析述评。随着碳排放交易政策评估方法和数据的不断丰富,研究从先验的模拟分析过渡至后验的实证研究。大量成果集中在技术创新效应、减排效应、经济效应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等方面,技术创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效应。同时,碳交易政策效应还受到机制设计、“信号—预期”机制、成本效应以及效应间强弱关系的影响。综上,论文提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评估的研究视角从宏观逐渐演进到微观企业层面,碳市场的有效性是政策效应产生与作用的基础等研判,为及时调整机制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范进  赵定涛  郭韬  
消费者因素对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加强消费行为的引导、激励,形成低碳消费模式,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消费者视角,运用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建立了消费排放权交易的理论框架,研究了消费排放权交易对个人、社会福利以及消费者选择的影响,研究认为消费排放权交易属于帕累托次优解,据此提出了一个将消费者纳入减排行动的减排机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占文忠  吕思琦  郭娅妮  
本文通过分析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及影响因素,借助DID双重差分模型及其动态效应变形来测度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对中国七个试点省市碳排放的净影响,并检验政策效果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同时加入中介变量交互项检验政策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研究发现,2012~2018年中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的碳排放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证实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有利于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通过改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耗结构来影响碳排放。而且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能源消耗结构、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程度等因素对碳排放水平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在全国范围推广碳排放权交易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文举   钱新新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探讨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影响中国工业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并从七个试点省份出发,选取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的环境经济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和提升工业低碳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中国工业的低碳转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通过成本约束和结构升级途径促进工业低碳转型,而技术进步途径的作用尚未实质性显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研发水平更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和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而在外商投资水平更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剑飞  伊静  
科学、合理的碳排放权定价对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碳排放权内在价值角度出发研究碳排放权的定价机制,建立以本量利为分析思路的定价模型,并选取了火电企业为案例对模型进行应用。分析认为,本文所构建的定价模型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符合我国现阶段碳排放权的性质,可以为我国碳市场定价机制的完善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靖烨  曹铭  李朋林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建立了9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自试点成立以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仅各项市场指标全国领先,并且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与全国平均水平最为接近。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963个日收盘价格组成的收益率序列建立GARCH-M模型分析发现,该序列不满足随机游走,并具有波动积聚的特点,没有达到弱式有效市场的条件。因此,应提升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政府的重视程度,提升运行的有效性,推进国内外市场交流。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马跃  冯连勇  
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京都议定书》等文件催生了以CO_(2)排放权作为商品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研究中国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对我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以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有效交易日数据,对中国试点碳市场的有效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结合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与分形市场假说理论,分别采用游程检验法、方差比检验法以及重标极差分析法等对中国碳市场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探讨各方法导致计算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并利用GARCH模型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中国试点碳市场未能达到弱式有效水平。同时,根据中国目前碳市场运行现状给出一定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欣  张可蒙  雷怀英  
文章探索性地从法律法规、交易体系、政府监管和交易制度执行效果等四个方面,全面地构建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健全,提出应该注意和规范的问题和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慧英  王子瑶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借助市场的手段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目前处于碳试点向全国铺开的过渡时期。以中国碳市场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为背景,搜集2005~2017年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造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我国试点省市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及安慰剂检验提高实证结果的严谨性与可信度。研究发现,这项政策有效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碳减排,但是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显著。并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碳机制,发现该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能源消费总量与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减排。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治国   车帅   王军  
基于中国各省份2000—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与合成控制法以及空间双重差分方法综合考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研究发现,就平均效应而言,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推动试点地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分析政策的动态影响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存在“倒U型”特征;利用SCM方法进行个案研究发现,试点政策实施后湖北、天津、重庆等省份碳排放量明显减少;而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份减排效果并不理想;进一步将空间溢出效应纳入考量范围分析发现,碳泄漏问题的存在导致试点政策的整体减排效果显著降低。鉴于此,各试点省份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低碳发展,加强区域联动以推动协同减排。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倪娟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亟需改变高能耗、高污染的"透支式"发展模式,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对比分析了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差异,考察了两种机制国际与国内的实施现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联合应用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承智  潘爱玲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减少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已在我国多个行政辖区应用实施。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的现行会计政策,对我国会计实务和准则制订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政府补助法是较理想的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方法,但要限制免费配额后续计量的重估模式和排放负债市价结算法的使用,实现政府补助法在会计方法层面的协调一致性,并择机对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做出相应规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