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77)
2023(14314)
2022(12140)
2021(11039)
2020(9187)
2019(20754)
2018(20145)
2017(39294)
2016(21174)
2015(22947)
2014(22500)
2013(21915)
2012(19891)
2011(17761)
2010(17256)
2009(15204)
2008(14429)
2007(12190)
2006(10287)
2005(8460)
作者
(58710)
(49322)
(48880)
(46229)
(31149)
(23690)
(22159)
(19284)
(18609)
(17234)
(16488)
(16328)
(15298)
(15230)
(15115)
(15088)
(15024)
(14666)
(14245)
(13935)
(12177)
(11912)
(11635)
(11185)
(11170)
(10900)
(10547)
(10546)
(9872)
(9732)
学科
(84965)
经济(84881)
管理(65924)
(61673)
(50208)
企业(50208)
方法(42279)
数学(38516)
数学方法(38060)
(24104)
(23604)
中国(20195)
业经(18020)
(17390)
贸易(17385)
环境(17218)
(16968)
地方(16671)
农业(15927)
(15227)
(15071)
财务(15027)
财务管理(15000)
(14336)
企业财务(14302)
技术(13954)
(13481)
(12875)
(12110)
银行(12072)
机构
学院(289699)
大学(287017)
(123262)
经济(121155)
管理(118795)
理学(105103)
理学院(104054)
管理学(102339)
管理学院(101826)
研究(91628)
中国(68013)
(56878)
科学(56640)
(55253)
(50369)
业大(46186)
财经(45079)
(44158)
中心(44118)
(41320)
研究所(40686)
(40296)
农业(40003)
经济学(38302)
经济学院(35044)
(34282)
北京(33922)
财经大学(33853)
师范(33820)
(33785)
基金
项目(212093)
科学(169125)
基金(158427)
研究(149050)
(140002)
国家(138919)
科学基金(120673)
社会(98392)
社会科(93725)
社会科学(93704)
基金项目(84529)
(82082)
自然(80500)
自然科(78768)
自然科学(78747)
自然科学基金(77373)
(69805)
教育(68465)
资助(63959)
编号(57458)
重点(47596)
(47321)
(45462)
(45261)
成果(43213)
创新(42333)
国家社会(41888)
科研(41786)
教育部(40921)
人文(40055)
期刊
(119460)
经济(119460)
研究(75307)
学报(46840)
中国(46000)
(43746)
科学(43027)
(41887)
管理(41271)
大学(35725)
学学(34405)
农业(29873)
(24596)
金融(24596)
技术(23782)
教育(21288)
财经(21163)
业经(20970)
经济研究(20590)
(18164)
问题(16148)
(15787)
统计(14245)
科技(13900)
(13818)
技术经济(13696)
(13602)
商业(13432)
(13329)
资源(13005)
共检索到3941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金宝  蔡雯霞  诸葛瑞阳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碳排放权交易作为我国重要的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在提升地区碳绩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运用我国30个省份200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我国的碳交易政策对地区碳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解析碳交易政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可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促进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碳绩效,并且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碳排放量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减少碳排放量,但是技术创新对降低碳排放量的作用并不明显。因而应当对各区域碳配额进行协调管理,并且严格控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占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董直庆  王辉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7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影响机制和"两难问题"。结果发现:市场型环境政策有效且存在跨界减排效应,即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降低本地碳排放,其碳减排效应逐年增强,而且同期本地碳交易政策实施可以形成邻地示范效应,推动相邻地区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地区技术水平,推动地区绿色技术发展,实现地区碳减排,且当前阶段能源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最强,约占总体减排效应的36.9%,而绿色技术进步的贡献仅为11.6%。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有效克服环境与经济的"两难问题",同步实现碳减排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双重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容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成琼文  杨玉婷  
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碳减排状况,为现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改进提供经验依据。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应,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PSM-DID等方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传导路径,最后分析试点政策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1)试点政策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路径,绿色技术创新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中分别发挥了12.38%和5.51%的作用,能源结构转型则分别发挥了3.74%和0.47%的中介效应作用;(3)北京的碳减排效应在6个试点地区中最强,其次是上海和天津,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碳减排效应较弱。研究结论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的主要启示包括,要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减碳政策等。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陆敏  王泱  林金官  
将2013年6月开始在7个省市实行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11-2018试点行业的上市企业为平衡面板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否能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价值,以检验“强波特假说”在中国是否成立。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不能通过促进试点地区上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价值,实现波特效应;分地区检验发现,只有在北京市能实现波特效应,在全国及其余省市均无法实现波特效应。碳排放初始配额分配过多导致的碳价过低是主要诱因。应鼓励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价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振宇  马旭  
面向中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根据2010-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鉴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分析,从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消纳比率、发电占比三个指标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研究。依据能源系统理论,量化分析可再生能源电力对碳排放量的作用路径及影响。结果表明:上述三个指标对碳减排的单位效应影响值由大到小排序为消纳比率、发电占比、装机容量,其中,促进能源消纳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研究得出,实现“双碳”目标需优化可再生能源电力投资结构与规模,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就地消纳,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研究结果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提供了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慧英  王子瑶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借助市场的手段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目前处于碳试点向全国铺开的过渡时期。以中国碳市场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为背景,搜集2005~2017年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造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我国试点省市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及安慰剂检验提高实证结果的严谨性与可信度。研究发现,这项政策有效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碳减排,但是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显著。并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碳机制,发现该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能源消费总量与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减排。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优智  刘寅可  赵璟  
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法相结合检验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碳减排,但是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中国中部地区的碳减排,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碳减排影响不显著;(2)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为中介促进了碳减排;(3)环境约束力度的强弱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强约束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更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优智  刘寅可  赵璟  
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法相结合检验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碳减排,但是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中国中部地区的碳减排,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碳减排影响不显著;(2)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为中介促进了碳减排;(3)环境约束力度的强弱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强约束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更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范秋芳  张园园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对碳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 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同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生产率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提高碳生产率,实现"减排促经"效果,并且随时间推移,这种正向影响逐渐增强;(2)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降低能源强度、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方式影响碳生产率的提高。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建议从进一步完善碳交易政策、降低能源强度、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方面助力碳生产率提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董康银   邓又一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是中国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碳市场调节机制的核心,对中国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0年894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从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分工两个维度进行了作用机制分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降低了企业碳排放强度,且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这说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加速了企业低碳转型进程。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来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但不能通过企业分工降低碳排放强度,且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和不同资本密集度的企业有所差异。本文研究表明,实施“碳排放双控”政策需要健全各项配套措施,重视碳市场建设并加强企业环境监管对中国低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婕  王凯琪  张云  
基于2010—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固定效应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排效果。结果显示:政策未促进全样本试点企业碳减排,但显著促进高耗能企业碳减排;政策动态影响高耗能企业碳排放强度,政策效应先增后减;高质量技术创新能起到有效中介作用;对处于政府高度干预及国有经济发达区域制度环境的高耗能企业,政策减排效应更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杨林京  廖志高  
碳减排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绿色金融和结构调整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途径。选取2003—2018年我国大陆30个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使用面板分位数模型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异质性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和结构调整(能源和产业)优化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能源结构调整在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在绿色金融对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影响中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将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任胜钢  李波  
中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环境和就业双重压力,有必要深入研究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基于中国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估计碳排放权交易对受规制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及其可能路径,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显著减少了工业碳的排放量,并对企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促进生产规模扩大是碳排放权交易正向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的有效路径之一。排污权交易可以实现环境和就业的"双重红利"。因此,政府应积极推进市场型环境规制的实施和推广,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型环境规制的有效执行实现"改善环境"和"促进就业"的双重目标。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周畅  蔡海静  刘梅娟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各项环境政策的不断落实,碳排放权交易与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对微观层面的企业财务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选取了2008~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倾向匹配得分(PSM)与双重差分(DID)方法,从微观层面考察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证据表明: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价值与企业财务绩效。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尚不能促进我国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资收益的影响不够显著,但确实提高了纳入交易体系企业的营业外收入水平。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杨金诺   张燕华  
推动低碳经济转型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我国碳排放交易的准自然实验场景,选取2009-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ESG表现,机制分析显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结果主要体现在高碳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在“双碳”背景下,本文为评估减排政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效应提供了证据,有助于深化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本质的认识,同时为企业提升ESG表现提供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