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98)
- 2023(5789)
- 2022(4763)
- 2021(4038)
- 2020(3184)
- 2019(6993)
- 2018(6963)
- 2017(13488)
- 2016(7418)
- 2015(8250)
- 2014(8425)
- 2013(8382)
- 2012(7832)
- 2011(7095)
- 2010(7128)
- 2009(6447)
- 2008(6338)
- 2007(5861)
- 2006(5146)
- 2005(5053)
- 学科
- 管理(32361)
- 济(29244)
- 经济(29177)
- 业(24387)
- 企(21494)
- 企业(21494)
- 环境(11987)
- 财(11761)
- 制(11734)
- 方法(9875)
- 数学(8275)
- 数学方法(8202)
- 体(8194)
- 中国(8081)
- 业经(7828)
- 划(7758)
- 农(7695)
- 体制(7120)
- 务(7031)
- 财务(7015)
- 财务管理(6996)
- 企业财务(6672)
- 学(6507)
- 银(6335)
- 银行(6327)
- 融(6082)
- 金融(6080)
- 行(6052)
- 税(5556)
- 和(5489)
- 机构
- 大学(109004)
- 学院(108187)
- 济(48171)
- 经济(47203)
- 管理(41677)
- 研究(36309)
- 理学(35426)
- 理学院(35088)
- 管理学(34677)
- 管理学院(34474)
- 中国(28286)
- 财(26550)
- 京(22274)
- 财经(19859)
- 科学(19318)
- 经(17909)
- 所(17339)
- 江(17286)
- 中心(16699)
- 经济学(15534)
- 农(15120)
- 研究所(15096)
- 财经大学(14660)
- 业大(14099)
- 经济学院(13932)
- 北京(13801)
- 院(13475)
- 州(12860)
- 范(12211)
- 师范(12090)
- 基金
- 项目(70930)
- 科学(57317)
- 研究(53717)
- 基金(53421)
- 家(45817)
- 国家(45492)
- 科学基金(39844)
- 社会(36268)
- 社会科(34490)
- 社会科学(34486)
- 基金项目(27987)
- 省(27351)
- 自然(24482)
- 教育(24247)
- 自然科(23884)
- 自然科学(23880)
- 自然科学基金(23481)
- 划(22901)
- 资助(20700)
- 制(20641)
- 编号(20576)
- 成果(17252)
- 部(16561)
- 重点(16240)
- 国家社会(15637)
- 发(15382)
- 创(15317)
- 教育部(14698)
- 课题(14628)
- 创新(14515)
共检索到169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智颖 许林 钱崇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核心是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本文通过构建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显著降低了试点地区的碳排放,且东部试点遏制了向非试点的碳泄漏,但中部、西部试点却促进了向非试点的碳泄漏。进一步分析导致政策效果差异的原因发现,控排地区的综合交易效率高是实现碳排放内部化的必要条件;跨区域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将促使碳排放向非控排地区泄漏,而清洁生产研发投入的提高将遏制碳排放向非控排地区泄漏。得出的政策启示:借鉴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城市圈辐射效应,建立跨区域的协同减排机制,助力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满凤 程思佳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与环境治理加速的双重考验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中国31个省份2005—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碳排放权交易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净效应。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对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抑制作用;碳排放权交易通过提升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和推进地区产业演进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无法优化地区产出结构,也不能有效促进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的耦合,因而不能有效提升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由于市场化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差异,碳排放权交易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促进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用却有限;碳排放权交易迫使试点地区部分污染企业向邻近省份转移,还吸引了邻近省份相关产业更多的资本和人才等优质资源,短期内不利于邻近省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市场机制的碳排放权交易为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中国应更加积极地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倒逼企业低碳转型,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涛 吴梦萱 周立宏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企业分批、分期进入碳市场这一准实验,评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投资效率,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企业投资不足,而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有限。考虑平行趋势问题、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减轻政策性负担以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等途径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并且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低碳排放行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结论可为加快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提供参考,对于实现"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投资效率 碳排放权交易 碳市场 准实验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文治 任暠凯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主要的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涵盖了全球约23%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影响着全球贸易发展格局。从产品层面通过建立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中国产品出口及其绿色转型的影响。经过交叠双重差分法等一系列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发现,各国(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会显著抑制中国企业产品总出口和高污染产品出口,同时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绿色产品出口,进而驱动了中国企业产品出口的绿色化转型;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相对发展中国家(地区)而言,发达国家(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中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抑制作用和绿色产品出口的驱动作用更强;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中国电力产品出口的抑制作用最强,而对清洁技术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最显著。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左喜梅
碳排放权交易与绿色金融最终目标一致,均是要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碳排放权交易与绿色金融的减排机理,分析碳排放权交易促进绿色金融减排效应。研究发现: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为资金流向绿色低碳产业提供了契机,保证了市场资金注入低碳减排企业,促进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绿色金融的有效衔接。碳排放权交易通过绿色金融提供的服务和工具促进资金流向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从而促进减排。最后,提出以下相应对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以绿色减排为目标,建立与碳排放交易配套的绿色金融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产业营造良好环境;鼓励金融创新,形成碳排放权交易与绿色金融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绿色金融 减排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余晓燕
与行政命令手段相比,碳排放权交易以更低的社会减排成本实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目标。2011年我国开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创新试点结合,中央、地方和企业结合,发展与减排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但与国际上成熟的碳市场相比,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还处在建设初期,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健全。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亟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动用能单位自主减排积极性,实现低碳发展道路。建议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合理的碳排放核算体系、统筹区域碳交易市场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协调发展等方面促进碳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双碳” 碳交易市场 碳排放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兴祥 孙赛杰
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减排承诺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宏观视角,借助中国2013年以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7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实施会使碳排放量平均显著下降7.1%、碳排放强度平均显著下降6.7%,且该结论在PSM-DID模型下也稳健。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碳交易所(中心)交易数据、政府工作报告碳排放相关词频数据进行机制检验和讨论,发现减排效应通过市场机制、行政规制等渠道得以实现。进一步,基于城市绿色专利数据及电力短缺指数,本文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实施既能促使试点地区取得绿色低碳技术进步,也能帮助试点地区更少地依赖拉闸限电等“一刀切”做法,并讨论了两类机制在此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此外,本文又进行了一系列异质性分析,发现碳减排效应在非资源型城市和财政压力较大的城市以及惩罚力度更大、国企占比更高的碳市场更加显著。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姬新龙
基于2008-2019年A股280家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和878家非高碳排放行业企业面板数据,采用三重差分(DDD)模型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对相关企业环境责任水平的影响,探讨了不同企业性质和不同外部环境规制程度下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环境责任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对高碳排放企业环境责任水平能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种提升作用逐年增强,尤其在碳交易政策推行的前三年呈明显加速趋势;碳排放权交易主要通过促进企业环境保护投入而提升企业环境责任水平,尤其对非国有企业和所属地区环境规制程度较高企业的提升作用更大。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环境责任水平 三重差分模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力波 钱浩祺 汤维祺
微观企业面对减排约束时的行为选择对于减排成本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不确定性条件下数量控制与价格控制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出现差异。本文将这一机制的理论模型纳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构建中国多区域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了各省市从2007年至2020年的边际减排成本曲线,并就其对温室气体控排的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政策的选择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一方面边际减排成本曲线的斜率会随着减排行动的推进而逐渐增大,另一方面也会出现拐点并进一步上翘,且不同省市其边际减排成本曲线上翘的幅度以及出现拐点的位置均存在差异。由于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数量政策更适用于边际减排成本较为平缓的情况,中国各省市边际减排成本曲线的动态特征...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倪娟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亟需改变高能耗、高污染的"透支式"发展模式,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对比分析了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差异,考察了两种机制国际与国内的实施现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联合应用建议。
关键词:
碳税 碳排放权 交易机制 国际经验 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波 程栋鹏
利用2008—2019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以2013年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进行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促进企业进行ESG实践,且该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企业绿色创新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与ESG实践中起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不仅促进了企业进行环境(E)方面的实践,也促进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S)和提升自身治理水平(G)。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国企,非国企中碳交易政策对ESG实践的影响更强。对于当年当地没有政府环境目标约束的企业,存在政府环境目标约束的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ESG实践的影响更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波 程栋鹏
利用2008—2019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以2013年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进行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促进企业进行ESG实践,且该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企业绿色创新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与ESG实践中起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不仅促进了企业进行环境(E)方面的实践,也促进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S)和提升自身治理水平(G)。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国企,非国企中碳交易政策对ESG实践的影响更强。对于当年当地没有政府环境目标约束的企业,存在政府环境目标约束的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ESG实践的影响更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耀文 王明利
在使用生命周期法测算2007-2020年省际生猪碳排放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生猪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聚集效应,即一个地区的生猪碳排放与周边地区密切相关;第二,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当生猪产业规模化率保持在45.1%以上时,规模化发展可有效促进生猪产业碳减排;第三,小规模生猪养殖占比与生猪碳排放是显著的单调递增关系,而中规模和大规模生猪养殖占比与生猪碳排放之间表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第四,聚集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是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影响生猪碳排放的主要作用途径。建议合理规划生猪产业的空间布局,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发挥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稳妥实现生猪产业碳减排与规模化发展的“双赢”目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耀文 王明利
在使用生命周期法测算2007-2020年省际生猪碳排放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生猪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聚集效应,即一个地区的生猪碳排放与周边地区密切相关;第二,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规模化发展对生猪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当生猪产业规模化率保持在45.1%以上时,规模化发展可有效促进生猪产业碳减排;第三,小规模生猪养殖占比与生猪碳排放是显著的单调递增关系,而中规模和大规模生猪养殖占比与生猪碳排放之间表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第四,聚集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是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影响生猪碳排放的主要作用途径。建议合理规划生猪产业的空间布局,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发挥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稳妥实现生猪产业碳减排与规模化发展的“双赢”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静
在碳排放量跃居全球首位的严峻压力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成绩卓著。然而,碳排放权售价过低造成的巨大损失迫切要求中国构建自身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构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