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66)
2023(14275)
2022(12223)
2021(11567)
2020(9428)
2019(22032)
2018(21768)
2017(41899)
2016(22812)
2015(25345)
2014(25375)
2013(25158)
2012(23225)
2011(21132)
2010(20732)
2009(18668)
2008(18158)
2007(15435)
2006(13265)
2005(11841)
作者
(64691)
(53860)
(53269)
(50911)
(34318)
(25764)
(24172)
(21179)
(20365)
(18990)
(18305)
(18292)
(16976)
(16908)
(16645)
(16610)
(15936)
(15762)
(15384)
(15243)
(13221)
(13220)
(12836)
(12163)
(11982)
(11869)
(11848)
(11626)
(10781)
(10677)
学科
(93202)
经济(93094)
管理(64499)
(59586)
(49526)
企业(49526)
方法(43929)
数学(37962)
数学方法(37581)
中国(26035)
(23005)
(22518)
(22118)
业经(19727)
(18385)
贸易(18376)
(17946)
环境(17622)
(16285)
地方(16046)
(15731)
理论(15470)
农业(15348)
(14446)
银行(14406)
(14142)
金融(14141)
(14119)
财务(14057)
财务管理(14034)
机构
大学(326669)
学院(321148)
(134527)
经济(131942)
管理(127413)
研究(112748)
理学(111328)
理学院(110079)
管理学(108322)
管理学院(107749)
中国(83639)
(69964)
科学(69166)
(59521)
(56279)
研究所(51919)
(50456)
中心(49370)
财经(48854)
业大(47407)
(44826)
北京(44553)
(43000)
(42297)
师范(41927)
经济学(41916)
(40961)
农业(39772)
经济学院(37805)
财经大学(36876)
基金
项目(225200)
科学(177927)
基金(166375)
研究(163988)
(145915)
国家(144793)
科学基金(123868)
社会(104872)
社会科(99461)
社会科学(99437)
基金项目(88048)
(84192)
自然(80397)
自然科(78510)
自然科学(78489)
自然科学基金(77105)
教育(74249)
(72487)
资助(68722)
编号(64629)
成果(52701)
(51126)
重点(50478)
(47853)
(46678)
课题(44355)
国家社会(44068)
教育部(43977)
创新(43614)
科研(43349)
期刊
(139451)
经济(139451)
研究(96285)
中国(56609)
学报(52347)
科学(48858)
管理(45527)
(45371)
(43131)
大学(39561)
学学(37223)
教育(33872)
农业(32337)
(25850)
金融(25850)
技术(25182)
财经(24047)
经济研究(23602)
(20639)
业经(20553)
问题(18344)
(17525)
图书(15980)
(15537)
科技(15412)
理论(15312)
技术经济(15053)
世界(14961)
(14393)
现代(13942)
共检索到4579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许广月  
本文利用经济增长中的收敛分析方法,构建了碳排放收敛模型,利用中国1995~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均碳排放量的敛散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是存在β条件收敛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三大俱乐部收敛;第二产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重的下降有助于人均碳排放的收敛,而人均收入水平、清洁技术水平和政府的宏观环境规制对人均碳排放收敛的影响因各区域而有别。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卓群  张涛  冯冬发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283个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发布的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出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测算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情况,使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出现显著下降,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南低北高”空间格局,且各重大战略区域间的组间差异具有扩大趋势;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京津冀、黄河流域内部城市极化较为明显;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均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同区域表现出来不同的空间效应,且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外资强度、科研投入、路网密度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研究创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反演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克服了传统能源统计数据开展核算的一系列潜在问题;从国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全国城市及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性,使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不同因素的影响。研究价值:为促进全国及各重大战略区域减排降碳工作的协调推进,出台因地制宜的减排降碳政策,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步伐提供量化支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慧  李玮  姚西龙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动态收敛性分析法,研究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和在时间轴上的动态收敛性。从地区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从东到西依次递减,东部地区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空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以H-H(高-高)集聚和L-L(低-低)集聚为主;从时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地区差异不断缩小,呈现出动态收敛的特征。最后针对不同的省份提出差异化的碳减排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孙耀华  仲伟周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1998—2012年我国省际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收敛性特征。本文研究表明,省际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呈现"俱乐部"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收敛起正向作用,而人均收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则起负向作用,人口规模、能源价格、市场开放度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不明确。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中央政府应充分重视省际经济关联,尤其是做好各地方政府在减排目标分解过程中的协调工作;实施差异化减排策略,重视内涵排放问题;建立并完善在减排领域的市场合作机制,进而制定出公平、高效的节能减排政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年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中国284个地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从时空维度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演变和分异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通过构建绝对/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2009—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小分散大集聚”的俱乐部特征。在区域差异上,东中西部、南北方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的来源由超变密度向三者相对均衡的状态转变,南北方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贡献。全国城市、东中西和南北区域碳排放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相对较慢,低碳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分权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胡宗义  唐李伟  苏静  
鉴于传统收敛模型的局限性,基于PS收敛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1986-2010年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0个省市的碳排放强度整体上不存在收敛,但内部存在4个收敛类型(即类型A-类型D)和1个离散类型(即类型E),其中类型A、类型B和类型E的相对转移路径趋于上扬,其所包含省份的整体碳排放强度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的碳排放强度间的差距趋于扩大,资源利用效率趋于下降,是拉动我国碳排放强度增加的主要类型;类型C和类型D的相对转移路径在样本研究期内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其所包含省份的整体碳排放强度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的碳排放强度间的差距趋于缩小,资源利用效率趋于提高,是降低我国碳排放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广喜  李倩  
基于1971-2007年的亚太八国面板数据,本文在系统总结和构建碳排放收敛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单位根检验等方法,对亚太八国人均碳排放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亚太八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β绝对收敛、β条件收敛和随机收敛特征;虽然σ收敛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表现,但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亚太八国实现了人均碳排放减少的共同因素,但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口规模仅对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控制有显著影响,对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减少无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强谊  钟水映  徐飞  
通过"自下而上"法,估算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旅游业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收敛性检验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地区差距及敛散性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显示,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总体差距呈波动上升演变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呈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呈上升趋势。(2)收敛性模型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同时全国和西部地区也存在绝对β收敛。据此,提出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强谊  钟水映  徐飞  
通过"自下而上"法,估算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旅游业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收敛性检验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地区差距及敛散性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显示,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的总体差距呈波动上升演变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呈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呈上升趋势。(2)收敛性模型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同时全国和西部地区也存在绝对β收敛。据此,提出了扭转旅游业CO_2排放空间非均衡态势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亦文  文晓茜  胡宗义  
本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Theil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对中国污染物排放强度地区差异进行测算,并基于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空间收敛模型实证分析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差异显著,以2005年为转折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西部差异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存在α收敛;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不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而在引入人均GDP、产业结构等六个变量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均存在明显的条件β收敛,即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推进以及贸易自由度增加,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各地区污染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承龙  周德群  
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这实际上要求CO_2排放强度应是收敛态才能完成预期目标。江苏、浙江和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研究苏浙沪的CO_2排放强度收敛性主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以空间为主轴的传统收敛模型主要探讨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趋同性,并不反映CO_2排放强度收敛随时间变化的向下趋势。故而将收敛模型中的比较基期改为动态的后向移动平均期,修正为以时间为主轴的收敛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江苏、浙江和上海CO_2排放强度在长时间尺度呈现出波浪式σ收敛趋势,但是在短时间尺度下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的CO_2排放强度收敛不连续,即江苏、浙江和上海的CO_2排放强度在时间轴上不具有严格的σ收敛;上海CO_2排放强度存在β绝对收敛;在产业结构、人均GDP和固态能源比重等变量控制作用下,江苏省CO_2排放强度存在条件收敛;在产业结构、人均GDP和外商投资比重等变量控制作用下,浙江省CO_2排放强度存在条件收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翔  李小平  周大川  
采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1998~2011年中国26个制造业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的碳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技术变化是其变动的主要因素。相对干净类行业和高技术类行业具有较高的碳生产率,相对污染类行业和中低技术类行业的碳生产率相对较低。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不同分类的行业所具有的收敛特征不尽相同。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具有正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环境效应以及负的结构效应。在低碳经济时代,扩大企业规模、加大技术创新、优化行业结构、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将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滕泽伟  胡宗彪  蒋西艳  
研究目标: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变动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20042013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利用效率的改善来提高服务业碳生产率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此外,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并没有呈现显著的σ收敛,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分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滕泽伟  胡宗彪  蒋西艳  
研究目标: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变动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2004~2013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利用效率的改善来提高服务业碳生产率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此外,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并没有呈现显著的σ收敛,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分行业间的碳生产率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研究创新:将碳生产率的测算及收敛性研究延伸到服务业领域。研究价值:有利于低碳经济背景下服务业碳生产率的提升和节能减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朝均  刘立菊  
利用2004—2017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低碳专利数据,运用基尼系数、Theil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测算,比较中国低碳创新的地区差异,并基于收敛性理论探讨中国低碳创新的空间收敛性。研究表明,中国低碳创新水平迅速提升但地区差异显著,西部地区内差异程度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且东中西三大区域内差异均大于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主导了整体差异。从收敛性来看,低碳创新不存在α收敛,但存在β收敛,环境管制政策、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特征有助于中国低碳创新收敛到某一稳定水平,而收敛速度上表现出西部最快、中部其次、东部最慢的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