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18)
2023(16876)
2022(14342)
2021(13287)
2020(11134)
2019(25629)
2018(24834)
2017(47692)
2016(26081)
2015(29184)
2014(28626)
2013(28675)
2012(26468)
2011(24183)
2010(23784)
2009(21605)
2008(21113)
2007(18144)
2006(15814)
2005(13815)
作者
(77906)
(64969)
(64568)
(61215)
(41440)
(30995)
(29067)
(25541)
(24818)
(23025)
(22223)
(22147)
(20635)
(20446)
(20136)
(19981)
(19454)
(19309)
(18687)
(18486)
(16355)
(15835)
(15734)
(14712)
(14536)
(14319)
(14211)
(14105)
(13033)
(12880)
学科
(106126)
经济(106005)
管理(72842)
(68274)
(55226)
企业(55226)
方法(51151)
数学(45192)
数学方法(44750)
中国(28924)
(27678)
(25655)
(25104)
(22623)
贸易(22615)
业经(22300)
(22007)
环境(19329)
地方(19012)
农业(18708)
(17735)
(16713)
技术(15947)
(15865)
财务(15803)
财务管理(15777)
理论(15715)
(15554)
(15542)
金融(15540)
机构
大学(380766)
学院(374802)
(153280)
经济(150427)
管理(145457)
研究(132212)
理学(127591)
理学院(126116)
管理学(123843)
管理学院(123199)
中国(96680)
科学(84382)
(81097)
(68999)
(67723)
(66909)
研究所(62743)
业大(61441)
中心(57810)
财经(55338)
农业(54904)
(51725)
北京(51049)
(50711)
(48827)
师范(48243)
(47466)
经济学(47369)
经济学院(43026)
(41620)
基金
项目(265721)
科学(208210)
基金(195136)
研究(186761)
(174060)
国家(172720)
科学基金(146173)
社会(119173)
社会科(113080)
社会科学(113051)
基金项目(103446)
(101092)
自然(97198)
自然科(94975)
自然科学(94943)
自然科学基金(93273)
(87221)
教育(84995)
资助(80593)
编号(72818)
重点(60290)
(59154)
成果(58396)
(56329)
(55053)
科研(51741)
创新(51528)
课题(50327)
教育部(50119)
国家社会(50066)
期刊
(156927)
经济(156927)
研究(107854)
学报(69396)
中国(65604)
(61303)
科学(61072)
大学(51167)
管理(50533)
学学(48493)
(47728)
农业(42799)
教育(36568)
(29237)
金融(29237)
技术(28399)
经济研究(27043)
财经(26665)
业经(24348)
(23096)
(22836)
问题(20896)
科技(18984)
(18902)
(18867)
业大(18208)
图书(17986)
技术经济(17604)
世界(16878)
资源(16769)
共检索到5315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谌莹  张捷  
本文在EKC、IPAT和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将来自50个国家近30年的数据分为四组,先后把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技术以及能源结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实证模型,观察它们对人均碳排放和人均能耗拐点带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不同的组别对应的拐点具有明显差异,但是各组的人均能耗拐点都迟于人均碳排放拐点。将人口、经济增长、碳强度以及能源消费比例四个指标的不同预测值进行排列组合构建16种情景,对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拐点和人均能耗拐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只要按照这四个指标的预测值控制好人口和经济增长速度,并积极降低碳强度和煤炭消费占比,人均碳排放拐点和碳排放总量拐点在2030年之前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冉锦成  苏洋  胡金凤  唐洪松  汪晶晶  崔盼  
[目的]通过研究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预测和影响因素能真正为新疆低碳农业发展和减排路径选择作出科学的评判和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种植业活动、牲畜养殖、农田土壤、秸秆焚烧4个方面23类碳源,测算了新疆1995~2014年农业碳排放量,并从时间、结构和空间维度分析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法对未来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进行相关预测;同时,利用LMDI方法对新疆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新疆农业碳排量呈现"波动上升—持续上升"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1 942.7万t增加到2014年3 921.3万t,增幅1 978.6万t,年均增长3.77%;各地(州,市)区域差异明显,喀什地区属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双高"型地区,阿勒泰等4地区属低碳排放量、高碳排放强度地区,乌鲁木齐等5地区属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双低"型地区,昌吉回族州等4地区属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地区;若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保持原有增长率不变情况下,新疆农业碳排放不会在2050年内达到峰值,在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下,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分别为2040年和2029年,碳排量分别为7 457.68万t和4 755.23万t;与1995年相比,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分别累计实现0.33亿t(97.47%)、0.008 6亿t(2.53%)的农业碳减排,经济因素是农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累计实现了0.41亿t的碳增加,人口因素为农业碳排放另一重要因素,累计实现了0.13亿t的碳增加。[结论]秸秆焚烧是导致新疆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碳源;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结构空间差异明显;不同情景下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差异较大;经济因素是导致新疆农业碳排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据此,根据新疆实际合理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绿色农业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走两型农业之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冉锦成  苏洋  胡金凤  唐洪松  汪晶晶  崔盼  
[目的]通过研究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预测和影响因素能真正为新疆低碳农业发展和减排路径选择作出科学的评判和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种植业活动、牲畜养殖、农田土壤、秸秆焚烧4个方面23类碳源,测算了新疆19952014年农业碳排放量,并从时间、结构和空间维度分析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法对未来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进行相关预测;同时,利用LMDI方法对新疆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新疆农业碳排量呈现"波动上升—持续上升"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1 942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卫东  许晓敏  牛东晓  
我国既是第二大经济体,又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政府承诺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2030年左右能否达到峰值,人均碳排放量又是多少?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减少人均碳排放量?文章基于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将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引入二氧化碳的库兹涅茨曲线方程,构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面板计量模型研究上述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均CO2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关系,对应的拐点处的人均GDP数值为95415.85元;煤炭消费量对CO2排放具有正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渠慎宁  郭朝先  
利用STIRPAT模型对未来中国碳排放峰值进行相关预测。首先,通过对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展示目前我国各地碳排放的基本情况;其次,对中国198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从中得出我国总体碳排放趋势;再次,在先前回归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碳排放的峰值出现时间进行预测。研究发现:技术对峰值的影响较为重要。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高,而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相对较低,则不能在2050年内出现峰值。同样,若碳强度降低速度相比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为快,则会推动排放提早达到峰值。按照目前发展趋势,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持碳排放强度合理下降,中国的峰值到达时间应为2020-2045年之间。因此,保持碳排放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正  
分析预测中国煤炭需求的峰值,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目前的能源形势。影响煤炭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城镇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化、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依据这三个因素的变化情况,通过构建间接预测模型对煤炭需求进行长期趋势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中国到2030年将会出现煤炭需求的峰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小乐  孙慧  
利用STIRPAT模型对未来西北五省区碳排放峰值进行了预测。首先,对西北五省区1990~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得出西北五省区碳排放总体趋势;其次,对西北五省区碳排放峰值的出现时间与峰值额进行预测;最后,计算了西北五省区财富生态弹性。研究发现:技术与财富对峰值的影响较为重要。若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能同步增长,则不能在2030年内出现峰值。若碳排放强度降低速度相比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为快,则能推动碳排放提前达峰。同时现阶段的财富生态弹性富有弹性,可通过增加人均GDP使碳排放峰值提前。因此可以在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下,保持碳排放强度合理下降,西北五省区将能在2030年之前达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宪恩  王泳璇  段海燕  
探讨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峰值的影响,对国家(地区)低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为例,根据低碳社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设定低碳情景、节能-低碳情景、节能情景和基准情景等4种情景,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预测,峰值时间分别为2029年、2036年、2040年和2045年,对应峰值依次为264.0×106t,356.2×106t,430.0×106t和477.3×106t。在此基础上,对吉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展开可控性研究,探讨各因素变化对峰值大小和峰值时间的影响,分析表明各因素对峰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人口、城市化率只影响峰值大小,人均GDP、碳排放强度和第二产业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时朋飞  王梦君  陶春艳  田子业  
文章将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首先借助自下而上法测度其在2006—2021年的旅游业碳排放,然后运用拓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旅游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并剖析外生变量的交互作用,最后基于旅游业碳排放预测模型和情景分析法对该区域旅游业碳达峰时间及峰值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呈增长态势,上海位居第一梯队,其他省市形成第二梯队,2019—2021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呈先跌落后增长的态势,三个区域旅游业碳排放占比的最终排序为长三角、长江上游、长江中游。(2)所有因素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均具有一定影响,但系数值有所不同;同时,五大因素在长三角、长江中游、长江上游三个区域呈现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另外,城镇化与五大因素的交互作用也对区域旅游业碳排放产生影响。(3)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在设置的5种发展情景下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化过程,但5种发展情景下碳达峰时间与峰值具有一定差异,其中,绿色发展情景下的结果最优。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渠慎宁  杨丹辉  
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废弃物处置过程中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废弃物生成量及其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采用《IPCC2006年指南》建议的一阶衰减法,本文对我国废弃物的碳排放进行系统测算,预测废弃物碳排放峰值及出现时间。结果显示,1981—2009年,我国废弃物的碳排放处于快速上升状态,并将于2024年达到峰值。比较发达国家的废弃物排放情况发现,我国废弃物处置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废弃物处置管理体系有助于减少废弃物生成,加快废弃物排放达峰,进而降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蔡松锋  
分析和预测中国煤炭需求的峰值,有利于正确认识目前的能源形势。根据影响煤炭需求的因素,通过简要的测算对煤炭需求进行中长期趋势预测,可以得出峰值判断。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长松  
2014年,《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提出了中国到2030左右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由于我国排放峰值目标是事先主动设置,其实现必然面临更大困难。通过Kaya分解和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GDP增长推动所致,未来实现排放峰值的关键在于碳强度下降的速度要超过经济增速。实现排放峰值,能源、电力和交通行业面临较大挑战,但也存在有利的因素。为减轻实现排放峰值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应从提高能效、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管理和改变行为、政策设计等方面加以应对。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唐晓灵  刘嘉敏  
在对BP神经网络、LSTM网络和PSO-LSTM模型在碳排放预测方面进行对比选优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好的PSO-LSTM模型在低碳、基准、高碳3种情景下,分别对建筑碳排放峰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低碳、基准、高碳3种情景的建筑碳排放峰值分别为226 774.56万吨、239 738.11万吨和253 379.47万吨;达峰时间分别为2029年、2032年和2033年。可见,在当前社会发展状况下,仍难在2030年前实现建筑领域的碳达峰,还需采取相应的低碳措施来推进目标的实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晓辉  闫二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碳减排压力与日俱增。当前我国碳排放主要呈现以工业碳排放为主、西部地区工业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第三产业的碳减排效果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文章通过构建工业碳排放峰值LEAP模型,设置基准情形(BAU)和结构调整情景(SA),并将产业和能源结构设置为高、低模式两种情景,分析我国工业碳排放峰值调节机制。研究结论为:(1)我国工业碳排放量在2035年达到峰值,未来工业碳排放量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2)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有效降低我国的工业碳排放峰值,但对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影响。(3)能源结构调整对降低工业碳排放量具有显著效果且对第二产业影响效果最为显著;能源结构调整对工业碳排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晓晔  黄贤金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长江经济带实施大保护战略的科学依据。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以碳排放峰值作为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切入点,构建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预测模型和碳排放峰值预测模型,根据现状、预测年以及碳峰值年份碳排放控制目标测算长江经济带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研究结果反映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由传统的以煤碳为主的结构不断向多元消费和利用结构转型,经济发展对传统能源结构的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