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30)
- 2023(7392)
- 2022(6106)
- 2021(5115)
- 2020(4095)
- 2019(8974)
- 2018(8510)
- 2017(15898)
- 2016(8983)
- 2015(9459)
- 2014(9101)
- 2013(9012)
- 2012(8145)
- 2011(7405)
- 2010(7052)
- 2009(5875)
- 2008(5612)
- 2007(4758)
- 2006(4127)
- 2005(3379)
- 学科
- 济(35806)
- 经济(35771)
- 管理(28003)
- 业(25536)
- 企(18872)
- 企业(18872)
- 方法(17357)
- 数学(15950)
- 数学方法(15838)
- 环境(11832)
- 农(10695)
- 学(9455)
- 财(8516)
- 中国(8405)
- 贸(8267)
- 贸易(8267)
- 业经(8126)
- 易(8083)
- 农业(7594)
- 划(7144)
- 技术(6227)
- 务(5346)
- 财务(5343)
- 财务管理(5337)
- 产业(5320)
- 地方(5314)
- 和(5151)
- 企业财务(5094)
- 制(5017)
- 规划(4927)
- 机构
- 大学(128291)
- 学院(127868)
- 济(54014)
- 经济(53243)
- 管理(48705)
- 研究(45979)
- 理学(43628)
- 理学院(43139)
- 管理学(42360)
- 管理学院(42165)
- 农(34662)
- 中国(32205)
- 科学(31687)
- 农业(28248)
- 业大(27991)
- 京(26263)
- 所(24720)
- 研究所(23234)
- 财(20970)
- 中心(20632)
- 农业大学(19310)
- 江(18083)
- 财经(17937)
- 经济学(17248)
- 经(16594)
- 院(16167)
- 经济学院(15915)
- 科学院(15453)
- 北京(15305)
- 省(15242)
- 基金
- 项目(98696)
- 科学(77576)
- 基金(74245)
- 家(69456)
- 国家(68949)
- 研究(62277)
- 科学基金(57848)
- 社会(42239)
- 社会科(40300)
- 自然(40292)
- 社会科学(40290)
- 基金项目(39771)
- 自然科(39445)
- 自然科学(39432)
- 省(38897)
- 自然科学基金(38782)
- 划(33608)
- 资助(29108)
- 教育(27862)
- 重点(22901)
- 编号(21630)
- 计划(21620)
- 发(21423)
- 部(21222)
- 创(21208)
- 科研(19990)
- 创新(19981)
- 业(19546)
- 科技(19086)
- 国家社会(18762)
共检索到1706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柱康 张俊飚 程琳琳 何可
为了解碳排放对水稻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本研究利用2006—2015年中国水稻主产区23个省(市、自治区)水稻面板数据,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urger生产率指数和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碳排放对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省域差异,并深入剖析根源。结果表明:1)中国考虑碳排放的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呈先增后降的阶段性特征,且整体处于恶化状态,仅少数省份实现了增长;2)整体增长动力来源由技术效率改善向前沿技术进步转变,而实现增长的省份主要得益于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双重作用;3)水稻生产"高碳""低碳"省份呈现明显的南北—东西"T"字型交叉分布格局;4)整体水稻TFP_C及其分解指数增长得益于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的推动,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受灾率的制约;5)高低碳群组间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财政支农力度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在"低碳"省份得到更好发挥。
关键词:
碳排放 水稻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嘉雯 陈华超 徐强
文章基于总量和分类别(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能源消费以及对应的碳排放,使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1980—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与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生产率的提高对减少碳排放逐渐产生正向影响,滞后3期对碳排放有促进作用,滞后4期才能对碳排放产生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从短期来看,生产率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微乎其微,碳排放的增加仍然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费。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薛思蒙 刘瀛弢 毛世平
水稻是中日两国共有的重要粮食作物,在资源短缺与经营规模较小的共同客观条件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对中日两国的水稻生产能力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中日两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两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水稻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0.987)低于日本(1.017),技术进步因素是导致中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重要原因。第二,中国18省份间、日本9大地区间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各地区的差距虽不稳定但有所减小,中日各地区及中日两国间均存在低效率地区追赶高效率地区的现象,趋向于共同的稳态水平。第三,与中国相比,日本各地区间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较小,且"追赶效应"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对中国水稻产业的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稻 全要素生产率 收敛性 中日比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欣 龙如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由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由碳排放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已经触及农业和食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为全面分析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碳排放分析相结合,建立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是主要影响因素,国际贸易是次要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277、0.408和0.321;在抑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科技投入与技术引进为主...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红蕾 覃伟芳 吴建新
本文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估算并比较了广东省36个工业行业考虑CO2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和传统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将CO2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估算的TFP低于传统生产率估算结果,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源泉;(2)考虑CO2排放对高能耗、密集排放行业的TFP冲击很大,其生产率较低且对实际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也很低;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TFP影响不大,其生产率较高,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亦高,且促进了广东整体工业TFP的提高;(3)行业开放度、外资的利用和行业平均工资与传统TFP存在正相关关系,行业结构与传统TFP...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胜 胡正陶 张娜 宋马林
基于改进的共同前沿分析方法,本文对我国"十二五"时期的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全局效率、跨期效率和同时期效率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都较低;在对全局效率分析时发现绝大多数地区都存在非效率状况;在对跨期效率分析时发现非效率的地区数量明显比全局效率分析中的地区少;而同时期效率存在非效率情况的地区更少。根据共同前沿模型的特点,我们还发现各地区存在着全局效率小于跨期效率,跨期效率小于同时期效率的情况。根据上述的效率数据,本文还计算了共同前沿Malmquist-Luenberger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计算结果表明效率高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也较高,但是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数值都较小;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分解,发现技术进步较为明显,技术效率有待提高。最后,本文选取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各种因素,应用动态面板数据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有着正向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经济结构重型化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起着正向作用,城镇化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上升,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作用为正,但是不显著。
关键词:
共同前沿模型 碳排放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颖 肖丽芳 朱治双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企业发展质量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2008~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年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准自然实验,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增加企业实质性减排行为、促进企业创新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和市场化水平高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受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晓龙 刘明月 霍学喜
在构建苹果碳排放测算体系基础上,核算1994—2013年中国21省苹果碳排放量,比较分析不同年份、区域之间苹果碳排放总量与密度,之后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ML指数)分析碳排放约束下中国苹果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结果表明:1)2013年中国苹果碳排放总量为153.20万t,较1994年增加40.22%,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阶段性变化特征;苹果碳排放密度从1994年1.81kg/hm2持续增长到2013年3.00kg/hm2,增速明显。从区域来看,样本期内中国苹果碳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董雨 袁雪 查勇
“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工具,2013—2014年,我国建立了首批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近十年以来,此项政策的减排效果已经受到广泛认可,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值得探究。基于2010—2019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以首批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该项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碳交易市场特征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机制分析表明,在碳交易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碳交易政策效果在非国有企业、风险承担水平高的企业中更强,并且碳市场的交易规模、流动性、数字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都对碳交易政策效果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碳配额价格水平也具有一定的负向调节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蒋昭乙
研究不同环境管制下金砖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判断工业化进程中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的贡献因素,既有助于各国对于本国工业化下一阶段的政策制定,也有助于金砖国家在能源贸易、清洁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发展,同时对于气候变化规则、欧盟的国际航空碳排放费等一系列政治议题金砖国家也可以开展深度合作。本文将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方法探讨金砖国家的节能减排、全要素生产率与其经济合作之间的关系。首先按照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计算金砖国家1992—2008年的数据,然后,探讨和验证两种情形下(是否考虑CO2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最后研究金...
关键词:
金砖国家 碳排放 全要素生产率 合作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胜 张焕明
基于各要素调整比例不同的Russell方向性距离函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中国各省份考虑能源环境情况下总的非效率和碳排放非效率进行测算,并计算了碳排放的非效率占整个非效率项的大小。结果表明,各省份总的非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北京、上海、广东这三个省份各年都处在前沿面上,碳排放的非效率不是各省份非效率的主要原因。此外,计算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长情况,并进行分解,得到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研究发现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占总的指数部分较大,且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多数是正的,对总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上升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发现,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上升的贡献主要来...
关键词:
DEA 距离函数 碳排放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陈琴
碳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以实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为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并分析各省份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项,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处理组和对照组,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碳技术创新是各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2)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有效地促进试点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低碳技术创新及市场化是碳交易试点政策推动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条主要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陈琴
碳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以实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为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并分析各省份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项,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处理组和对照组,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碳技术创新是各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2)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有效地促进试点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低碳技术创新及市场化是碳交易试点政策推动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条主要路径。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马勇 张航
在现有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金融因素的影响尚未得到深入分析。本文基于中国1990-2016年各地区的动态面板数据,对金融不稳定、金融周期和金融发展等金融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基本结论包括:(1)金融不稳定和TFP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随着金融不稳定程度的上升,全要素生产率会出现下降;(2)金融发展和TFP之间存在显著的正U型关系,只有当金融发展水平越过临界值之后,才会对TFP增长产生促进作用;(3)当金融周期处于繁荣阶段时,金融不稳定对TFP的削弱效应得到增强,而当金融周期处于衰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