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13)
2023(15729)
2022(13082)
2021(12071)
2020(10041)
2019(23123)
2018(22720)
2017(43311)
2016(22725)
2015(25639)
2014(25223)
2013(24826)
2012(22663)
2011(20356)
2010(20093)
2009(18294)
2008(17095)
2007(14591)
2006(12821)
2005(11396)
作者
(62412)
(52462)
(52140)
(49703)
(33253)
(24756)
(23673)
(20477)
(19970)
(18350)
(17958)
(17398)
(16502)
(16438)
(16244)
(16102)
(15585)
(15081)
(15021)
(14671)
(12935)
(12606)
(12458)
(12099)
(11890)
(11753)
(11298)
(10907)
(10469)
(10132)
学科
(115989)
经济(115890)
管理(66237)
(59569)
方法(49787)
(47622)
企业(47622)
数学(45176)
数学方法(44527)
中国(28645)
(25531)
(23327)
地方(22435)
业经(21787)
(20007)
贸易(19993)
(19645)
(19450)
环境(18512)
农业(17464)
(16495)
(15021)
(14719)
金融(14718)
(14474)
银行(14460)
地方经济(14356)
理论(14350)
(13906)
(13786)
机构
大学(322376)
学院(322339)
(151074)
经济(148699)
管理(128239)
理学(111902)
理学院(110767)
研究(109731)
管理学(108742)
管理学院(108151)
中国(84642)
(66498)
(64451)
科学(62508)
(52696)
财经(52466)
中心(50217)
经济学(48536)
(48067)
研究所(47995)
(45726)
(44334)
业大(43827)
经济学院(43621)
北京(41833)
(39764)
财经大学(39222)
(38868)
师范(38501)
农业(35425)
基金
项目(221855)
科学(178102)
基金(166639)
研究(161171)
(145204)
国家(144113)
科学基金(125637)
社会(107740)
社会科(102574)
社会科学(102552)
基金项目(86913)
(83182)
自然(80301)
自然科(78598)
自然科学(78582)
自然科学基金(77192)
教育(73970)
(70469)
资助(69011)
编号(62701)
(50484)
重点(49771)
成果(48596)
(48095)
国家社会(46734)
(46523)
教育部(44348)
创新(43608)
人文(42901)
科研(42665)
期刊
(160546)
经济(160546)
研究(95230)
中国(58025)
管理(49266)
(48826)
学报(44306)
科学(44122)
(40071)
大学(35390)
学学(33561)
技术(30532)
经济研究(28986)
农业(27782)
(27429)
金融(27429)
教育(27045)
财经(26294)
业经(23571)
(22804)
问题(20271)
统计(19541)
技术经济(18041)
(17852)
(17297)
世界(16658)
(16140)
决策(15562)
国际(15503)
商业(15054)
共检索到471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王运豪   杨皓翔   官国宇  
本文使用中国30个省份1997-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首先分别加入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两个控制变量考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是否成立,然后以人均碳排放量为中介变量分析能源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适用。第二,推算出中国碳达峰时间不会晚于2030年,在高速增长模式下最早将于2025年实现碳达峰。第三,能源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但方向相反,即能源结构转型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只是人均碳排放量的降低遮掩掉了部分对人均收入增长的促进效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福祥  刘琪琦  张霄怡  
基于碳排放强度将2010~2014年的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为高碳地区和低碳地区两组,分别采用面板VAR模型,通过运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GRAnGeR因果检验比较分析两组面板数据中的"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额—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显示:(1)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额、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分组中存在显著差异;(2)两组中进出口贸易额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3)低碳地区的经济增速与能源消费强度存在双向因果关系;(4)高碳地区的贸易额增速与能源消费强度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一结果表明两类地区应当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以促进经济增长,低碳地区应当节能减排、发展经济以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胜  张焕明  
本文应用中国30个省份1997~2010年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经济增长、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建模。通过建立的模型我们发现,对未来的预测各变量自己解释了很大部分,但是对收入的冲击还有部分来自能源消费,对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费的冲击还有部分来自收入。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污染排放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能源消费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收入增长是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费的原因;能源消费是污染排放的原因,但是反向关系不成立。这些检验表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一定要注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低能源消耗、绿色产业和低碳行业,这样既不损害经济增长又能减少污染排放。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邢毅  
本文基于“碳排放强度”的分组思路,分别建立低碳发展区域和高碳发展区域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信贷投放的面板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和Granger因果检验,比较分析上述三者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信贷投放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低碳发展区域和高碳发展区域存在显著差异。(2)低碳发展区域的信贷投放和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存在着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而高碳发展区域的这一现象并不显著。(3)信贷投放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表明金融机构较好地执行了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了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胡新艳  林文声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了广东省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跃迁状态,并进一步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广东省市域人均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绝大部分城市属于"高——高"和"低——低"类型,碳排放集群格局表现出高度的空间稳定性和路径依赖性。人均碳排放的主导驱动因素是人均GDP,但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增长未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水平提升对人均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削减作用,而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如浓  吴玉鸣  
正确厘清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制定长三角节能减排政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2006~2013年长三角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2)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增长,能源强度有降低的趋势;(3)能源结构中高碳能源消费比重的降低有助于碳减排,更多的碳排放亦会导致更高的能源消费需求;(4)适当的碳减排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增加,长三角城市群环...
[期刊] 预测  [作者] 冯烽  叶阿忠  
本文以中国28个地区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在估算28个地区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灵活稳健的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CO2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及其东部存在CO2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且转折点为0.76千元人均实际GDP,但是中部、西部不存在该曲线;中部正趋近于人均CO2排放的转折点,西部离该转折点还有较大差距;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CO2排放具有正向的影响。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孟迪云  黄容  
论文基于1991-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模型,从消费主体的需求、消费客体的供给以及消费环境的构建三个角度研究了文化消费增长的动力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动力源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居民收入、受教育水平、预期、文化产业总量、文化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都对文化消费产生正的影响,且比较显著;而文化产业价格与文化消费呈负相关关系。论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许广月  
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异质面板协整检验和面板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中国30个省市区1986—2006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结论表明:(1)从长期来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存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中部和东北地区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2)从短期来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存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中部地区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东北地区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该结论为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费长期战略与短期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艾小青  陈连磊  朱丽南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市的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并使用扩展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对于经济增长、城镇化率,产业结构与三种空气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介绍了空间计量模型的R语言操作。研究发现:各省市之间的工业废气、SO2排放和烟尘排放具有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经济增长和三种空气污染排放之间都存在着倒U型关系,烟尘排放的拐点最高;地区间的空气污染排放的空间影响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增大则会加重了三种空气污染排放;高城镇化率加重了工业废气排放,而减少了SO2排放和烟尘排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艾小青  陈连磊  朱丽南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市的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并使用扩展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对于经济增长、城镇化率,产业结构与三种空气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介绍了空间计量模型的R语言操作。研究发现:各省市之间的工业废气、SO2排放和烟尘排放具有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经济增长和三种空气污染排放之间都存在着倒U型关系,烟尘排放的拐点最高;地区间的空气污染排放的空间影响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增大则会加重了三种空气污染排放;高城镇化率加重了工业废气排放,而减少了SO2排放和烟尘排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艾小青  陈连磊  朱丽南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市的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并使用扩展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对于经济增长、城镇化率,产业结构与三种空气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介绍了空间计量模型的R语言操作。研究发现:各省市之间的工业废气、SO2排放和烟尘排放具有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经济增长和三种空气污染排放之间都存在着倒U型关系,烟尘排放的拐点最高;地区间的空气污染排放的空间影响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增大则会加重了三种空气污染排放;高城镇化率加重了工业废气排放,而减少了SO2排放和烟尘排放。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贾功祥  谢湘生  
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短期波动及相互影响,文章构建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中国29个省市地区,1997~2009年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量两者互相对对方的冲击情况。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相互拉动作用是非对等的;电力、柴油和汽油单个能源消费和短缺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较小,表现出能源间的替代性;能源总量的消费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较显著,与之前研究认为影响性较小的结论有所不同。在制定能源政策时,需要考虑能源总量供给和单个能源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志明  晏奎  周乐明  杨盼盼  
采用线性面板计量方法,依据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区CO_2排放因子数据,考量经济增长、能源转型与CO_2排放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经济部门能源消费是导致CO_2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与CO_2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长期均衡性,能源强度降低1%,CO_2排放量将减少0.22%;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CO_2排放具有长期抑制作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每增加1%,CO_2排放量将减少0.48%。鉴此,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源转型战略,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志明  晏奎  周乐明  杨盼盼  
采用线性面板计量方法,依据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区CO_2排放因子数据,考量经济增长、能源转型与CO_2排放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经济部门能源消费是导致CO_2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与CO_2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长期均衡性,能源强度降低1%,CO_2排放量将减少0.22%;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CO_2排放具有长期抑制作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每增加1%,CO_2排放量将减少0.48%。鉴此,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源转型战略,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