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12)
2023(10789)
2022(8710)
2021(7616)
2020(5837)
2019(13007)
2018(12676)
2017(23230)
2016(12869)
2015(13885)
2014(13646)
2013(13453)
2012(12738)
2011(11699)
2010(11870)
2009(10508)
2008(10164)
2007(8931)
2006(8122)
2005(7195)
作者
(40276)
(33933)
(33914)
(32078)
(21707)
(16177)
(15071)
(13262)
(12940)
(12035)
(11906)
(11152)
(11150)
(10667)
(10646)
(10458)
(10082)
(10069)
(9830)
(9762)
(8698)
(8451)
(8236)
(7929)
(7802)
(7619)
(7369)
(7160)
(6821)
(6788)
学科
(73550)
经济(73482)
管理(36767)
(29418)
方法(23897)
(22701)
企业(22701)
数学(21174)
数学方法(21003)
地方(17541)
(16968)
中国(15607)
环境(15051)
(14684)
业经(13501)
地方经济(12399)
(11758)
农业(10414)
(10247)
贸易(10241)
(9874)
(9428)
经济学(9180)
(9095)
(9055)
(8984)
金融(8983)
理论(8662)
(8297)
(8235)
机构
大学(192861)
学院(192153)
(87669)
经济(86183)
研究(72239)
管理(68319)
理学(59406)
理学院(58652)
管理学(57568)
管理学院(57244)
中国(51874)
科学(45447)
(39667)
(38657)
(37453)
(35851)
研究所(34586)
业大(32163)
中心(31187)
农业(30578)
财经(29295)
(28978)
经济学(28630)
(26653)
(25680)
经济学院(25608)
(24893)
北京(24608)
师范(24489)
科学院(22822)
基金
项目(132195)
科学(103215)
基金(96731)
研究(90949)
(87401)
国家(86703)
科学基金(72592)
社会(60428)
社会科(57322)
社会科学(57307)
(51786)
基金项目(51181)
自然(47082)
自然科(45967)
自然科学(45947)
自然科学基金(45141)
(44018)
教育(41586)
资助(38056)
编号(33631)
重点(30939)
(29976)
(28653)
(27640)
国家社会(26223)
成果(26063)
创新(26009)
计划(25578)
科研(25415)
课题(24421)
期刊
(99506)
经济(99506)
研究(56617)
学报(36885)
中国(36256)
(34212)
科学(32523)
大学(27057)
学学(26107)
(25956)
管理(25361)
农业(23014)
经济研究(17646)
教育(17473)
技术(16616)
(15629)
金融(15629)
财经(15242)
业经(14037)
(13273)
问题(12889)
(12234)
技术经济(10717)
(10244)
业大(9806)
(9796)
世界(9451)
统计(9173)
商业(9161)
科技(8922)
共检索到284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霍黎明  管永林  李长征  周春  
碳循环经济是新冠肺炎疫情后为实现经济绿色复苏、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来的新概念,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指导国际社会努力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更有弹性、更可持续、碳中性/净零排放能源体系的整体解决方案。发展碳循环经济,是我国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期实现碳达峰进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论文在分析碳循环经济内涵基础上,提出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去除等原则,以及系统融合性、时空阶段性、低碳高效性等属性,阐释了碳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必要性,对碳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基于"4R"原则的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应把握的基本关系和应避免的几个认识误区,最后提出促进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霍黎明  管永林  李长征  周春  
碳循环经济是新冠肺炎疫情后为实现经济绿色复苏、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来的新概念,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指导国际社会努力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更有弹性、更可持续、碳中性/净零排放能源体系的整体解决方案。发展碳循环经济,是我国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期实现碳达峰进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论文在分析碳循环经济内涵基础上,提出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去除等原则,以及系统融合性、时空阶段性、低碳高效性等属性,阐释了碳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必要性,对碳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基于"4R"原则的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应把握的基本关系和应避免的几个认识误区,最后提出促进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金晓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迎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双碳”目标为经济循环植入了双重价值背景,成为经济可持续循环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经济循环通过循环低碳化和低碳循环化的运行机制,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相互促进和统一。在既有条件下,推进“双碳”目标面临区域差异、产业升级、能源转型、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多重挑战。构建“双碳”目标下的经济循环,要强化系统观念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推动区域协调,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升级,稳妥有序推进能源转型,深化合作重构国际循环,实现经济循环低碳转型和低碳产业生态循环。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翌楠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趋势下,各国都积极主动地采取了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策略以有利于各自国家环保型经济的发展。日本作为首先提出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国家之一,其目的就是节省能源、开发新的能源技术并且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方面使得农业发展更加的具有环保性、整个国家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上的重要的表现形式,本文从日本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背景开始研究继而对于其发展规划和具体采取的措施进行系统地分析。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彭敏惠  
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国际图书馆学教育大潮期的文华图专(BooneLibrarySchool)是中国正规图书馆学高等教育之始。文华图专在研究图书馆业务技术、借鉴国外图书馆学理论、推动国内图书馆事业、推进图书馆职业等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学以致用、中西结合、交流沟通和协作创新的学术风格,并对现代图书馆事业在图书馆学研究路向、学术研究组织化、理论研究实用化、研究方法创新和研究的职业导向方面具有借鉴意义和深远影响。本研究对于当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梁伟  
通过对良渚遗址近年考古资料的分析解读,从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视角,以相关古城资料进行纵、横向比照分析为手段,研究分析良渚古城的营建特色及其反映在城市营建过程中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出良渚古城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经过系统规划的城市,对后世江南城市发展和我国都城规划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研究我国城市起源、研究传统规划理念形成和江南水乡人居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地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李芳  
本文建立碳中和关键技术识别的双重逻辑:碳中和的"加减法"逻辑和"全产业链创新"逻辑;探讨脱碳成本曲线模型设定问题;从成本—收益和绿色溢价角度分析碳中和技术的经济可行性;从环境效应、增长效应和结构调整效应3个维度,分析碳中和技术的宏观影响与风险,并基于相关政策工具,提出初步的应对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朱兆一  李沛  段云鹏  
以色列是已经实现碳达峰并明确碳中和目标的少数国家之一,也是坚定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实现零碳社会的典型代表。以色列依靠绿色发展道路解决了水源匮乏、植被缺失、荒漠化严重等问题,并通过制订长期且明确的发展战略,坚持制度创新和坚持全球化发展等方式实现了国家经济的绿色化改造,成为具有全球标杆价值的绿色强国。文章分析了以色列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并论述了清洁能源、精细农业、数字经济三个高成长产业的绿色实践,并分析借鉴以色列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对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有助于加速中国"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伟光   许骞骞   羊凌玉   刘宇  
准确评估中国林业增汇潜力及其经济影响是科学制定碳中和行动方案的关键。本文在总结中国已有林业增汇潜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Meta分析方法识别了中国林业增汇潜力评估差异的关键原因,并对中国未来林业增汇潜力进行了重新预测;进而基于改进的动态CGE模型,模拟分析了林业增汇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1)未来中国林业增汇空间较大。综合考虑森林地上生物量碳库、地下生物量碳库和土壤碳库情景下,中国森林总碳储量与年均碳汇增量,将分别从2020年的177.10亿吨碳和每年9.3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上升到2060年的340.91亿吨碳和每年15.5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林业增汇有助于缓解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经济代价。随着林业增汇规模扩大,2060年中国GDP累计降幅从4.19%减少到2.01%,所有行业平均降幅从7.77%下降至3.94%。(3)林业增汇有助于降低边际和平均减排成本。2060年碳价格从12222元下降至863元,边际减排成本下降93%;平均减排成本从2688元下降至1882元,降幅达到30%。(4)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林业增汇存在最优空间。基于平均增汇成本分析,中国林业增汇的最优空间在25亿~30亿吨。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政府应尽快将林业增汇纳入碳中和方案,重视林业增汇评估方法与相关政策研究,合理确定林业增汇发展目标以及需重点关注碳减排技术研发及其动态演变关系等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韶华   成梦瑞   张伟   杨颖  
数字经济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蕴含着绿色低碳效应,能够促进社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文章采用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碳中和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碳中和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且呈现非线性特征,对碳减排能力具有先促进后抑制作用,对碳移除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我国东西部地区影响异质性的原因是碳减排能力与碳移除能力的水平差异;数字经济能够助力各社会主体,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公众绿色消费以及调节政府环境规制增强碳中和能力,其中绿色消费机制不可持续;各社会主体协同关系对碳中和能力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姜钰  
依据国有林区特征和低碳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独特性,构建了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径向基神经网络构建了评价模型,以黑龙江省伊春国有林区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林区在很多方面已经有所改善,但在低碳循环技术、低碳排放能耗方面水平较低。总体发展呈缓慢上升中,但基本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改造,加大转型力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徐慧  高珊  
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化石燃料燃烧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不同区域城市系统碳循环的过程、途径、方向和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未来大气温室气体的情景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碳管理措施。论文在国内外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系统的特征、空间范围和碳过程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城市能源使用碳排放、城市植被和土壤碳研究、城市扩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城市代谢与碳过程、城市系统碳循环模拟等方面对目前城市系统碳循环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结合城市与区域碳管理(URCM)研究计划,对城市碳管理的理论框架、科学问题和主要措施及目标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窦晓铭  庄贵阳  
中国主动提出2060年前碳中和的最新气候目标,亟待协调适配的政策组合以保障其实现。碳定价政策具有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引导绿色低碳气候友好型投融资、缓解低收入群体面临的公平性问题等积极意义。在碳中和目标下,碳定价政策以确保每个控排单位为其碳排放支付应有的价格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减排效应、经济效应和分配效应,刺激增量减排、维护社会公平,可在近中期巩固政令管控类政策效果。针对中国碳定价政策起步阶段价格机制不成熟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扩大碳定价政策覆盖范围,择机开征碳税、收紧配额总量、优化配额分配及碳金融、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等方面建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金文豪  邵帅  陈俊辉  秦华  
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间物质相互转移的桥梁,通过影响凋落物分解、土壤团聚作用、根系分泌物等作用于土壤碳循环过程。不同类型菌根存在生理功能差异,其中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广泛的菌根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菌根通过宿主光合产物的分配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通过代谢产物及缠绕作用的差异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通过调控凋落物分解特征及菌根真菌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为了深入了解ECM和AM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关键调控因素,本研究主要从4个方面综述了不同类型菌根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不同菌根宿主向菌根提供碳源和凋落物数量等光合产物分配过程差异;不同菌根的碳汇功能及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激发效应、土壤呼吸等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差异;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积累能力及相应的微生物群落差异。最后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碳中和"背景下如何依托菌根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图2参94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汪明月  李颖明  柳雅文  李梦明  
基于超边际分析理论,分析了封闭式技术创新、技术交易服务内化及技术交易服务外化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过程,对三类创新模式下的均衡效用、相对技术交易率及技术交易平台管理费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有利地证明低碳循环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的演进趋势。研究表明,随着科研劳动分工的细化,相对技术交易率和联合技术交易率不断提高,技术交易的相对价格却在不断下降,并给出了相应的均衡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