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00)
2023(6439)
2022(5342)
2021(4831)
2020(4036)
2019(9415)
2018(9312)
2017(18782)
2016(9969)
2015(10996)
2014(10851)
2013(10554)
2012(9602)
2011(8744)
2010(8917)
2009(7694)
2008(7351)
2007(6417)
2006(5515)
2005(5030)
作者
(27977)
(23412)
(23224)
(22478)
(14797)
(11135)
(10412)
(9132)
(8801)
(8323)
(7939)
(7894)
(7603)
(7335)
(7332)
(7217)
(7128)
(6806)
(6636)
(6562)
(5757)
(5697)
(5691)
(5352)
(5318)
(5191)
(5135)
(4823)
(4618)
(4535)
学科
(48414)
经济(48385)
管理(32665)
(27578)
方法(25378)
(23501)
企业(23501)
数学(23496)
数学方法(22988)
环境(11945)
(11131)
中国(10526)
(10170)
(10022)
业经(8705)
(8192)
(7661)
(7562)
贸易(7558)
(7370)
理论(7309)
地方(7295)
(7216)
财务(7188)
财务管理(7180)
企业财务(6886)
(6678)
金融(6678)
(6644)
银行(6631)
机构
学院(142690)
大学(141705)
(63327)
经济(62281)
管理(57893)
理学(51192)
理学院(50689)
管理学(49504)
管理学院(49271)
研究(44270)
中国(33155)
(28788)
(27292)
科学(27107)
财经(22652)
(21200)
业大(20991)
经济学(20817)
(20766)
(20461)
中心(20335)
研究所(19517)
(19501)
经济学院(18931)
北京(17762)
财经大学(17185)
(16768)
师范(16545)
(16503)
农业(15971)
基金
项目(101582)
科学(81978)
基金(76823)
研究(70871)
(67217)
国家(66783)
科学基金(58981)
社会(47185)
社会科(45135)
社会科学(45125)
基金项目(40169)
(39661)
自然(39570)
自然科(38753)
自然科学(38748)
自然科学基金(38041)
教育(33700)
(33193)
资助(32803)
编号(26940)
重点(23187)
(22810)
(21549)
(21197)
国家社会(20136)
教育部(19972)
创新(19945)
科研(19847)
成果(19652)
人文(19335)
期刊
(61073)
经济(61073)
研究(39102)
中国(22558)
管理(21743)
学报(21104)
科学(20747)
(20373)
(17153)
大学(16589)
学学(16004)
技术(13771)
教育(12112)
经济研究(11828)
农业(11692)
(11602)
金融(11602)
财经(11213)
统计(10128)
业经(9963)
(9760)
(9195)
决策(8288)
技术经济(7970)
问题(7964)
商业(7274)
(6657)
科技(6432)
资源(6375)
(5921)
共检索到1942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董梅  徐璋勇  李存芳  
基于碳强度约束的行政型减排措施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分析碳强度约束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是碳减排机制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动态CGE模型,模拟2012-2030年碳强度约束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对中国宏、微观经济和碳减排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情况下,2020年和2030年,碳强度分别比基准情景下降15. 176%和36. 586%,但仍略低于碳强度目标值;碳强度约束引起综合国内销售价格大幅上涨,投资、出口和进口小幅上升,消费少量下降;该约束还导致煤炭、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大幅上涨;大多数非能源部门的产出和出口受到抑制,国内需求和进口显著上升。总体而言,行政型减排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碳强度,但不能完全实现碳减排目标,需要适时推出碳税、碳交易等举措,形成碳减排的长效机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友国  郑玉歆  
本文采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碳强度约束在中国宏观层面和产业层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期内中国需要加快降低碳强度才能实现既定的碳强度约束目标。碳强度约束将导致化石能源产品和碳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所上升,从而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导致全社会平均工资率、资本租金率和投资收益率略有下降。绝大多数部门的国内供给和总产出也会有所下降。不过,出口减少的主要是化石能源供应和碳密集型部门,许多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出口则可能增加,并使出口总量有所增加。绝大多数部门的进口也会下降,但一些碳密集型部门的进口有可能上升。与此同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会大幅度下降,其中绝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梅  徐璋勇  李存芳  
采用动态CGE模型评估2012~2030年碳强度约束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下各能源和部门的节能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在碳强度约束下,碳排放降幅高于能源消费降幅;就能源消费和结构来看,煤炭、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和比重均小幅下降,电力消费和比重大幅上升;就部门结构来看,高能耗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降幅都较小;就碳减排效应来看,能效提高是少数部门碳减排的主要原因,而能源结构优化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是大多数部门碳减排的主要原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建  
构建了区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将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相联系,评估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同等幅度的增加都会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强度的增加,都能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抑制工业废水排放,但对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二氧化硫的抑制作用在后期才得以体现;八大区域中,除东北地区以外,研发投入的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趋势与三大区域基本相似。要实现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承诺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情景分析表明:资源税相对于基准情景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其中2028—2030年期间年均增加1.22%~1.61%;排污费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2028—2030年期间年均增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娄峰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DCGE)模型,模拟分析了2007~2020年不同碳税水平、不同能源使用效率、不同碳税使用方式对二氧化碳减排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部门产出及其价格、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变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随着碳税税率的增加,单位碳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相比较而言,能源使用效率越高,单位碳税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边际变化率越大;在能源消费环节征收碳税,同时降低居民所得税税率,并保持政府财政收入中性,可以实现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使得社会福利水平有所增加,从而可以实现碳税的"双重红利"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永喜  孙亚丽  
"双碳"目标下农业碳减排将会对区域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环境效益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构建农业部门价格内生局部均衡模型,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例,模拟分析碳排放强度变化对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生产技术和外在需求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碳排放强度约束增强,将促使区域内总种植面积和能源总消耗趋于下降,并进一步导致社会总福利和碳排放总量下降;但是碳排放强度约束增强将使得农业生产内部不同品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出现不同方向的变化调整。相对于大豆、花生和油菜,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将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永喜  孙亚丽  
"双碳"目标下农业碳减排将会对区域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环境效益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构建农业部门价格内生局部均衡模型,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例,模拟分析碳排放强度变化对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生产技术和外在需求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碳排放强度约束增强,将促使区域内总种植面积和能源总消耗趋于下降,并进一步导致社会总福利和碳排放总量下降;但是碳排放强度约束增强将使得农业生产内部不同品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出现不同方向的变化调整。相对于大豆、花生和油菜,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将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晓明   夏洪涛   李建伟   程卫红   高磊   魏鹏飞   赵明晓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宏观审慎政策如何应对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所伴随的转型风险,成为金融管理部门和学界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系统梳理了气候转型风险的概念内涵、驱动因素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冲击渠道,分析了转型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逻辑,总结了国际上政策推行的做法,研究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应对转型风险的备选工具及政策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构建DSGE模型对政策工具的实施进行了具体模拟和分析。研究发现:与气候物理风险相比,转型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为重要和紧迫;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可为应对转型风险提供系统、灵活的政策工具箱;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能够减缓转型风险;政策实施需要统筹考虑三个关键问题:在政策目标设定上不宜将碳减排直接纳入目标而应聚焦减缓转型风险,在政策取向选择上应兼顾棕色惩罚类和绿色支持类工具,在政策时机把握上应珍惜宝贵的政策窗口期并采取前瞻行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蔡甜甜  
本文运用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了1978—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并利用情景分析模拟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汇率政策的变动对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能抑制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对GDP、消费、投资和出口总额均有积极影响;提高人民币汇率,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投资和出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锋  陈进国  刘娟  林翔燕  陈赛  
征收碳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手段。文章构建了经济、能源与二氧化碳排放9部门CGE模型,利用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编制了宏观和微观社会核算矩阵并开发了GAMS程序,模拟分析了碳税政策、不同碳税返还方式等情景对江苏宏观经济与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征收碳税将导致江苏实际GDP、社会福利下降,而名义GDP、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上升;征收碳税将使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少,而电力生产供应和消费增加;征收碳税明显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排放强度随着碳税数额增加而下降;碳税抑制了高耗能行业发展,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碳税返还给居民可以改善征收碳税的负面影响,弥补开征碳税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锋  陈进国  刘娟  林翔燕  陈赛  
征收碳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手段。文章构建了经济、能源与二氧化碳排放9部门CGE模型,利用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编制了宏观和微观社会核算矩阵并开发了GAMS程序,模拟分析了碳税政策、不同碳税返还方式等情景对江苏宏观经济与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征收碳税将导致江苏实际GDP、社会福利下降,而名义GDP、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上升;征收碳税将使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少,而电力生产供应和消费增加;征收碳税明显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排放强度随着碳税数额增加而下降;碳税抑制了高耗能行业发展,第三产业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银行业务创新”课题组  
本文以广东省银行业产品创新为个案 ,研究中国加入WTO背景下我国金融发达地区产品创新的现状 ,对货币和金融安全的影响 ,以及所面临的体制性约束 ;并在商业银行、同业公会和监管当局三个层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同斌  陈婷玉  
本文构建了嵌入碳减排约束的多区域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基于区域经济关联的视角进行了碳减排效应的模拟与分析,主要结论为:在相同的碳强度减排目标下,不同地区碳排放量下降的幅度存在略微差别,其中欠发达地区碳排放量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大,发达地区碳排放的降幅较小。为解释不同地区碳减排效应的差异,本文从前后向关联、内外部效应维度描述了碳排放变动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各地区在"经济—碳排放"体系中的位置与碳减排效应存在紧密联系,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产出变动对碳排放的需求侧拉力和供给侧推力更强,减排约束通过区域内乘数效应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子珩  
基于借贷约束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构建包括储蓄家庭部门、投资家庭部门、中间产品生产部门、最终产品生产商和政府部门的DSGE模型,从收入所得税冲击、资本所得税率冲击和不同社会福利水平三个角度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测算不同融资约束条件下,减税政策通过企业和家庭部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融资约束显著影响减税政策对企业投资和总产出的促进作用;相对于降低家庭部门税收,降低企业税负将产生更为明显的财政扩张效应,但在短期内该效应难以持续。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利锋  
文章考虑了我国非正规就业普遍存在的现实,构建包含非正规就业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研究发现,不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存在显著差异:(1)就长期效应而言,以降低正规部门雇佣成本为内容的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以降低正规部门议价能力为内容的第二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均有助于产出的增加以及就业的正规化(即长期收益);(2)就短期效应而言,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在短期中引起产出的显著下降和失业的显著上升(即短期疼痛),而第二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则并未引起失业的增加。进一步,文章发现货币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就基准政策看,旨在降低雇佣成本的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效应具有显著的"以短期疼痛换取长期收益"的特征;在Evans规则下,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这一特征则不复存在。因此,无论采用哪一种改革方式,Evans规则均可以作为配套性货币政策;并且就改革的效果而言,第二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可能更为可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