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75)
- 2023(4248)
- 2022(3328)
- 2021(2799)
- 2020(2210)
- 2019(4944)
- 2018(4668)
- 2017(9611)
- 2016(5137)
- 2015(5262)
- 2014(5126)
- 2013(5156)
- 2012(4954)
- 2011(4523)
- 2010(4389)
- 2009(3507)
- 2008(3381)
- 2007(2955)
- 2006(2617)
- 2005(2447)
- 学科
- 济(27287)
- 经济(27273)
- 管理(19152)
- 业(14316)
- 企(11990)
- 企业(11990)
- 方法(11819)
- 数学(10863)
- 数学方法(10798)
- 环境(9982)
- 财(7476)
- 学(6895)
- 中国(6477)
- 划(5614)
- 结构(5342)
- 农(5202)
- 产业(5089)
- 制(4904)
- 业经(4738)
- 务(4723)
- 财务(4722)
- 财务管理(4718)
- 地方(4659)
- 企业财务(4612)
- 融(4449)
- 金融(4449)
- 银(4219)
- 银行(4208)
- 贸(4135)
- 贸易(4134)
- 机构
- 大学(75326)
- 学院(74676)
- 济(37871)
- 经济(37388)
- 管理(29015)
- 理学(25897)
- 理学院(25629)
- 研究(25551)
- 管理学(25247)
- 管理学院(25113)
- 中国(18626)
- 财(16493)
- 科学(14777)
- 京(14732)
- 财经(13914)
- 经济学(13600)
- 经(12869)
- 经济学院(12527)
- 所(12064)
- 中心(11318)
- 研究所(11177)
- 农(11003)
- 业大(10901)
- 财经大学(10684)
- 江(9880)
- 院(9591)
- 北京(8895)
- 商学(8731)
- 商学院(8641)
- 范(8612)
- 基金
- 项目(55405)
- 科学(45564)
- 基金(43691)
- 家(38525)
- 研究(38398)
- 国家(38284)
- 科学基金(33749)
- 社会(27788)
- 社会科(26676)
- 社会科学(26671)
- 基金项目(23259)
- 自然(21809)
- 自然科(21346)
- 自然科学(21343)
- 自然科学基金(20979)
- 省(20774)
- 资助(17632)
- 划(17578)
- 教育(17252)
- 部(13079)
- 编号(12961)
- 重点(12829)
- 国家社会(12594)
- 发(12424)
- 教育部(11551)
- 创(11407)
- 人文(11110)
- 科研(10901)
- 创新(10834)
- 制(10379)
共检索到1008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友国 郑玉歆
本文采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碳强度约束在中国宏观层面和产业层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期内中国需要加快降低碳强度才能实现既定的碳强度约束目标。碳强度约束将导致化石能源产品和碳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所上升,从而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导致全社会平均工资率、资本租金率和投资收益率略有下降。绝大多数部门的国内供给和总产出也会有所下降。不过,出口减少的主要是化石能源供应和碳密集型部门,许多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出口则可能增加,并使出口总量有所增加。绝大多数部门的进口也会下降,但一些碳密集型部门的进口有可能上升。与此同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会大幅度下降,其中绝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董梅 徐璋勇 李存芳
基于碳强度约束的行政型减排措施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分析碳强度约束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是碳减排机制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动态CGE模型,模拟2012-2030年碳强度约束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对中国宏、微观经济和碳减排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情况下,2020年和2030年,碳强度分别比基准情景下降15. 176%和36. 586%,但仍略低于碳强度目标值;碳强度约束引起综合国内销售价格大幅上涨,投资、出口和进口小幅上升,消费少量下降;该约束还导致煤炭、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大幅上涨;大多数非能源部门的产出和出口受到抑制,国内需求和进口显著上升。总体而言,行政型减排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碳强度,但不能完全实现碳减排目标,需要适时推出碳税、碳交易等举措,形成碳减排的长效机制。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银行业务创新”课题组
本文以广东省银行业产品创新为个案 ,研究中国加入WTO背景下我国金融发达地区产品创新的现状 ,对货币和金融安全的影响 ,以及所面临的体制性约束 ;并在商业银行、同业公会和监管当局三个层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庆国 葛扬
本文拓展了巴塞尔资本约束的内涵,在资本充足率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回报率约束。通过构建拨备后利润最大化模型,分析了经济波动、货币政策对调整银行信贷行为的微观影响,以及信贷行为的变化所产生的宏观效应。
关键词:
资本约束 信贷供给 货币政策 实体经济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庆国 葛扬
本文拓展了巴塞尔资本约束的内涵,在资本充足率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回报率约束。通过构建拨备后利润最大化模型,分析了经济波动、货币政策对调整银行信贷行为的微观影响,以及信贷行为的变化所产生的宏观效应。
关键词:
资本约束 信贷供给 货币政策 实体经济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梅 徐璋勇 李存芳
采用动态CGE模型评估2012~2030年碳强度约束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下各能源和部门的节能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在碳强度约束下,碳排放降幅高于能源消费降幅;就能源消费和结构来看,煤炭、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和比重均小幅下降,电力消费和比重大幅上升;就部门结构来看,高能耗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降幅都较小;就碳减排效应来看,能效提高是少数部门碳减排的主要原因,而能源结构优化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是大多数部门碳减排的主要原因。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姚佳含 孙小涵
明确碳排放约束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构建清晰的碳排放总量指标,发挥好财政政策与金融支持的叠加优势,对更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利用动态CGE模型,模拟在行政型措施与市场型措施“双约束”条件下,我国宏观效应与能源价格的长短期变化。研究表明:碳排放约束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于2028年达到峰值,预计短期实际GDP较基准情景相比呈下降趋势,长期可于2038年后实现GDP较基准情景的正向增长。短期碳减排带来的净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倒U形趋势,长期呈现先加速后减速的趋势,居民消费增速将在2040年后基本稳定在2%—3%。在对能源价格的影响上,短期由于供给控制叠加成本推动,国内煤炭和石油价格会迅速上涨,长期价格在波动中会逐步走低并最终趋于稳定。天然气和电力等替代能源价格在短期或有上移,长期天然气价格会逐步下滑,电力价格将持续上涨后保持相对稳定。鉴于此,建议应构建以财政体系为主导,金融体系协调配合的“减碳”政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碳减排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晓明 夏洪涛 李建伟 程卫红 高磊 魏鹏飞 赵明晓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宏观审慎政策如何应对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所伴随的转型风险,成为金融管理部门和学界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系统梳理了气候转型风险的概念内涵、驱动因素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冲击渠道,分析了转型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逻辑,总结了国际上政策推行的做法,研究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应对转型风险的备选工具及政策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构建DSGE模型对政策工具的实施进行了具体模拟和分析。研究发现:与气候物理风险相比,转型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为重要和紧迫;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可为应对转型风险提供系统、灵活的政策工具箱;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能够减缓转型风险;政策实施需要统筹考虑三个关键问题:在政策目标设定上不宜将碳减排直接纳入目标而应聚焦减缓转型风险,在政策取向选择上应兼顾棕色惩罚类和绿色支持类工具,在政策时机把握上应珍惜宝贵的政策窗口期并采取前瞻行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于蔚 金祥荣 钱彦敏
本文探讨经济转型背景下宏观冲击对上市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资金供给方面,信贷市场和股权再融资市场上容量性指标和成本性指标的变动,对上市公司的股权债权融资选择有重要影响。进一步的经验研究表明,宏观冲击对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企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融资约束紧的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更多地受到容量性指标的刚性制约;融资约束松的企业对成本性指标的变动更为敏感。本文的发现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认识,政策效果对不同企业主体的差异性应引起决策者的重视。
关键词:
宏观冲击 融资约束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文甫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后,世界一些大国纷纷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以应对危机,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再次引发关注。基于此,本文选取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季度数据,利用SVAR方法得出中国财政政策宏观效应的经验事实:政府支出增加对总产量、消费产生正效应;税收增加对总产量和消费产生负效应。然而,完全竞争背景下的真实周期模型却不能完全解释这些经验事实。于是,本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下,以垄断竞争为经济背景,引入价格粘性、流动性约束、政府支出的正外部性以及投资调整成本等非完全竞争的因素,构建一动态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数值模拟发现:流动性约束、政府支出的正外部性在解释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经验事实中充当重要角色,而仅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贾广军 胡振兵
本文以山东省鲁中市辖内各银行对集团客户的授信管理情况为案例,对如何加强集团客户授信管理问题进行探讨。论文在以对鲁中市辖内各银行对集团客户的授信现状详细调查基础上,认为信息约束是引发集团客户授信微观层面风险的主要因素,且由于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为规避信息不对称而寻求某些可观测的替代标准,因而往往把企业规模作为衡量信贷风险的替代指标,由此形成信贷向大型企业集团集中的宏观效应。为此作者认为完善制度安排和解决信息不对称是加强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的抉择,并提出了五条具体对策。
关键词:
授信风险 集团客户 信息不对称 信号机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高崧耀 崔百胜
在国内经济下行和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的背景下,我国名义利率受到较大下行压力。为此,本文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框架下,基于零利率下限约束的视角,构建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考察货币冲击、技术冲击与偏好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测算社会福利损失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准模型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了产出的增长,相比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虽然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的效果更好,但也提升了通胀水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福利损失。当名义利率受到零利率下限约束时,由于名义利率工具失效,扩张性货币政策推升通胀的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了实际利率,使得家庭消费得到更大提升。但通胀和产出缺口的波动更为剧烈,造成了更大的福利损失。当前,我国政策利率应避免落入零利率下限区间,依据稳增长与稳物价目标之间的权衡,根据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的有效组合,制定最优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使得调控更加精准有效。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营 曹廷求
作为信息和资源的特殊载体,董事网络具有信息效应和资源效应双重优势。本文从融资约束视角证实了董事网络的双重优势。研究发现,企业嵌入董事网络可以凭借网络位置优势缓解其融资约束,这种缓解作用源于资源效应和信息效应两个渠道;然而,网络位置差异会影响上述渠道对融资约束的缓解程度,具体表现为,中心位置以资源效应为主,结构洞位置以信息效应为主。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仅对民营企业发挥显著作用,对国有企业的作用不显著。因此,网络位置是企业尤其民营企业构建董事网络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营 曹廷求
作为信息和资源的特殊载体,董事网络具有信息效应和资源效应双重优势。本文从融资约束视角证实了董事网络的双重优势。研究发现,企业嵌入董事网络可以凭借网络位置优势缓解其融资约束,这种缓解作用源于资源效应和信息效应两个渠道;然而,网络位置差异会影响上述渠道对融资约束的缓解程度,具体表现为,中心位置以资源效应为主,结构洞位置以信息效应为主。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仅对民营企业发挥显著作用,对国有企业的作用不显著。因此,网络位置是企业尤其民营企业构建董事网络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贺力平
近来,估值效应与货币错配已成为国际金融研究中的常用概念。本文认为,这是两个高度相关的概念。前者泛指在资产与负债中或收入与支付流中非对称的币种构成条件下汇率变动带来的对净值可正可负的影响,后者则特指其中的负影响。两者都被认为仅由汇率变动所引致,其中在多货币条件中又可进一步分解为"基准汇率变动"(本币与某种重要外币之间的汇率)和"交叉汇率变动"(某种重要外币与其他外币之间的汇率)。分析估值效应和货币错配的经济意义还应联系到汇率风险的具体类型,即交易风险、换算风险和经营风险。作为一个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假想事例,希腊退出欧元区可能面临的得失恰好可联系估值效应和货币错配概念来展开分析。本文分析表明,希腊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