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99)
- 2023(10507)
- 2022(8712)
- 2021(7722)
- 2020(6464)
- 2019(15235)
- 2018(14502)
- 2017(28854)
- 2016(15442)
- 2015(17490)
- 2014(17595)
- 2013(17778)
- 2012(16631)
- 2011(15058)
- 2010(15278)
- 2009(14465)
- 2008(13580)
- 2007(12519)
- 2006(10786)
- 2005(9951)
- 学科
- 济(69800)
- 经济(69739)
- 管理(45412)
- 业(44213)
- 企(35530)
- 企业(35530)
- 方法(33755)
- 数学(30763)
- 数学方法(30575)
- 融(27756)
- 金融(27754)
- 银(25208)
- 银行(25184)
- 行(24404)
- 中国(23770)
- 财(21167)
- 贸(19544)
- 贸易(19531)
- 易(19095)
- 农(18423)
- 制(16280)
- 地方(14737)
- 业经(13972)
- 环境(13469)
- 务(13288)
- 财务(13263)
- 财务管理(13232)
- 学(13203)
- 出(12779)
- 企业财务(12579)
- 机构
- 大学(226686)
- 学院(226197)
- 济(104313)
- 经济(102327)
- 管理(86877)
- 研究(75304)
- 理学(74323)
- 理学院(73590)
- 管理学(72561)
- 管理学院(72149)
- 中国(65487)
- 财(49467)
- 京(46247)
- 科学(42700)
- 财经(39700)
- 农(38397)
- 所(37886)
- 中心(37710)
- 经(36090)
- 经济学(35060)
- 研究所(34083)
- 江(33829)
- 业大(32297)
- 经济学院(32190)
- 农业(30262)
- 财经大学(29674)
- 北京(29122)
- 州(27003)
- 融(26770)
- 院(26565)
- 基金
- 项目(147124)
- 科学(116110)
- 基金(109082)
- 研究(107164)
- 家(94234)
- 国家(93521)
- 科学基金(80385)
- 社会(70164)
- 社会科(66940)
- 社会科学(66917)
- 基金项目(57574)
- 省(56755)
- 自然(50735)
- 自然科(49608)
- 自然科学(49594)
- 自然科学基金(48734)
- 教育(48409)
- 划(47440)
- 资助(45298)
- 编号(42409)
- 部(33810)
- 成果(33584)
- 重点(33171)
- 发(32455)
- 创(31071)
- 国家社会(29861)
- 教育部(29395)
- 创新(29218)
- 科研(28875)
- 人文(28569)
- 期刊
- 济(108443)
- 经济(108443)
- 研究(68232)
- 中国(41329)
- 融(39582)
- 金融(39582)
- 财(39241)
- 农(34090)
- 学报(33814)
- 科学(30573)
- 管理(29332)
- 大学(25606)
- 学学(24407)
- 农业(21697)
- 财经(20648)
- 经济研究(18476)
- 技术(17949)
- 经(17717)
- 业经(16898)
- 教育(15963)
- 贸(15222)
- 问题(15023)
- 国际(12904)
- 理论(12890)
- 技术经济(12188)
- 业(11903)
- 实践(11513)
- 践(11513)
- 统计(11472)
- 商业(11404)
共检索到3422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超 杨宝臣
碳排放权作为新型金融资产有助于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发展,因此备受关注。基于DieboldYilmaz模型,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作为我国碳市场的代表,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碳—商品—金融市场"联动性、稳定性均弱于欧盟,尤其是在特殊事件冲击影响下溢出指数的波动也有所加大。在我国金融市场有效性较弱、直接融资占比较低、碳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碳排放和金融资产之间联动性较差,碳交易行为市场化不足,相比欧盟仍有待提高。因此,我国未来在碳市场建设中可以借鉴欧盟的发展经验,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构建支持碳交易市场有序发展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
关键词:
碳市场 商品市场 金融市场 溢出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米咏梅 王宪勇
评估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对金融市场监管和深化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VGARCH模型研究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三个金融市场之间存在风险溢出效应,市场之间存在风险传递。由于风险溢出效应的存在,相关部门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相关政策的协调性,以金融市场的全局视角进行政策设计,恰当选择政策实施时机,保证政策实施效果。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磊 吕元祥 王宇
本文提出了一种对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框架:基于利用金融市场间多元GARCH效应所识别出的结构VAR模型和结构GARCH模型,首次构造出均值和波动溢出指数模型,并对我国汇市、债市、股市和货币市场间的均值和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市场间的同期关系较为显著,且大部分与金融学基础假说相吻合;股市和债市间的均值溢出效应强于其它市场间的均值溢出;各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明显强于均值溢出效应;并且股市对其它市场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
关键词:
溢出效应 金融市场 结构冲击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晶 郑雨洁 顾雪松 潘焕学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和绿色金融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制度创新,二者相互作用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17—2022年中国碳市场和绿色金融市场数据,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法和由广义方差分解谱构建的溢出指数方法,探究两个市场间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之间存在溢出效应,且碳市场与绿色债券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强于绿色股票市场;(2)短期内碳市场是溢出的净接收方,受其他市场的溢出影响较大,而中长期碳市场对外溢出增强,转变为溢出的传播方,对其他市场产生影响;(3)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在正收益环境下大于负收益环境,两个市场之间的正向情绪传染占据主导地位;(4)特殊事件降低了碳市场与绿色债券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但是对碳市场与绿色股票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影响较小。研究结论对中国碳市场和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岩 胡迪
本文分析股市、债市和汇市的联动性及其风险传导,测度中国三个市场间波动信息溢出的方向、水平以及动态趋势。研究发现:三个金融资产市场之间存在风险交互溢出效应,股市、债市和汇市在金融危机和两次股灾期间的互相溢出效应明显增强,关联度明显增大;中国汇市受股市影响较大,汇市与股市形成大致的互补,在无政策干扰的情况下,具有较强的溢出匹配关系;债市呈现较强的市场分割现象,与汇市的风险传递稍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季勇 廖慧
本文基于Diebold and Yilmaz(2007)所提出的溢出指数,考察了全球金融市场间的溢出效应关系。研究表明,样本的收益率波动受外部影响整体较小,比较而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收益率波动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波动率的溢出效应普遍较为明显,美国、日本、德国、香港、英国和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地区的波动溢出效应较为明显,中国大陆受波动影响程度最低;波动率的动态溢出指数能够有效地反映当前的国际重大事件,并且相关结果较为稳健;在特定时间段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能够有效的缓解溢出效应对国内造成的负面影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昊
金融资产流动性是影响其收益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设计债券市场连续的综合流动性指标和股票市场波动调整的流动性指标的基础上,利用允许均值系统方程间互相关的AVAR-TVGARCH模型,并结合Wald检验和LR检验对于股票、债券和人民币汇率市场间的流动性波动溢出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三个市场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流动性波动溢出效应。回归系数显示市场流动性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较小。同时,本文发现外汇和股票市场流动性序列间的条件协方差都存在明显的时变特征和程度不一的聚类现象。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张杭健 孙磊
基于中国泛金融市场视角,运用溢出指数和事件研究法,从静态分析和动态演化两方面识别碳市场在金融市场风险传染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风险传染时变特征,重点探讨贸易摩擦、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三类外生事件冲击下碳市场的风险溢出和传染效应。研究发现,2015—2020年,中国泛金融市场间联系紧密,双向、非对称风险溢出明显,碳市场整体表现为风险接受者,其风险溢出效应具有较强的时变性和差异性,对外生事件冲击的抵御能力较弱,市场地位与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并不匹配。贸易摩擦升级事件的冲击显著增强了其他市场向碳市场的风险溢出,而缓和事件的冲击对风险溢出有抑制作用;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同样加强了其他市场向碳市场的风险溢出,且对湖北碳市场的影响最为明显;市场预期的存在导致部分公共政策事件冲击的影响不显著,甚至与预期相反。进一步讨论了金融风险溢出对资产价格波动和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基于实证结论,从建立稳定价格机制、构建碳市场体系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郭娜 王珮瑶 解娜琳 刘精山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市场间的联动和风险传染日益增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愈发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在极端风险事件冲击下,风险溢出效应及其非对称性更加显著。本文选取四种代表性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通过计算已实现半方差将其波动率分解为好波动和坏波动以区分由资产价格上涨和下跌带来的波动,进而采用基于条件分位数的溢出指数方法,研究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及其非对称性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具有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且在不同冲击方向和冲击规模下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正常状态下的风险溢出主要由坏波动驱动,而极端状态下主要由好波动驱动;第二,极端状态与正常状态下的风险溢出走势存在较大的差异,极端状态下风险溢出水平远高于正常状态;第三,方向性溢出在总波动、好坏波动上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且与国际金融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极端经济金融事件密切相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工业金属市场的好坏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显著增强,外汇市场接收的溢出最为显著。研究结论对我国防范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风险溢出,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金娥 陈国进
本文基于VAR-MVGARCH-BEKK模型实证研究房地产市场与四大金融市场间的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通过分析得出:第一,房地产市场收益率对股票市场收益率存在单向的均值溢出效应;房地产市场与外汇市场收益率、房地产市场与货币市场收益率存在显著的双向均值溢出效应;房地产市场与债券市场收益率不存在显著的均值溢出效应。第二,房地产市场与四大金融市场中任何两个市场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任何市场的波动信息都会对其他市场产生影响。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钱晓霞
受美联储政策调整影响,中美利差时隔12年再次出现倒挂,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已成为研究焦点。本文采用MSIH(2)-VAR(1)模型实证检验了中美利差变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并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比分析两轮中美利差倒挂对我国不同类型金融市场的异质性冲击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建议从保持货币政策稳健、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审慎监管、深化汇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改革等方面完善政策设计,从而为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支撑。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唐勇 朱鹏飞 林玉婷
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基于波动溢出视角,采用高频数据,使用有向无环图和基于VAR的DY指数,并构建非对称溢出指数,对中国金融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的规模、大小、传染路径等进行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横向来看,不同的子市场在金融系统的波动溢出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纵向来看,各个金融子市场的波动溢出具有时变性和非对称的特征。本文的研究对于资产优化配置、市场监管政策制定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靳珂
金融市场间的溢出效应是研究金融市场信息流动、风险传递的重要内容。采用2009—2013年的日数据,基于VAR(1)-GARCH(1,1)-BEKK模型来分析中国主要金融市场间的溢出效应,并据定量分析结果,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军 谢敏 熊正德
本文先从金融管制、信息溢出、投资者行为等入手分析波动间溢出效应存在的机理,然后运用多变量EGARCH模型,对利率与沪深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率与沪深股市间存在着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说明中国金融市场间存在波动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旭 杨晗 刘晓星
文章利用经验小波变换对金融市场中单个变量的收益率提取共振信号,运用共振信号构建同期和非同期静态溢出网络,并对金融市场的整体和单个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受自身滞后溢出效应的影响最大,外汇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对外溢出效应最强,是主要的风险传递者,且单个金融市场内部的溢出效应比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大;总溢出效应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波动,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总溢出效应发生明显波动;对比同期和非同期溢出网络发现,同期信息在分析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