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73)
2023(15517)
2022(13080)
2021(11722)
2020(9623)
2019(21401)
2018(21391)
2017(40590)
2016(21904)
2015(24463)
2014(24373)
2013(24066)
2012(22575)
2011(20726)
2010(21127)
2009(20275)
2008(19683)
2007(17766)
2006(16382)
2005(15456)
作者
(63279)
(52517)
(52344)
(49935)
(33544)
(24882)
(23700)
(20172)
(19947)
(18893)
(18145)
(17458)
(17025)
(16833)
(16390)
(16294)
(15636)
(15287)
(15182)
(15106)
(13585)
(12946)
(12656)
(12032)
(11961)
(11898)
(11767)
(11703)
(10496)
(10278)
学科
(107896)
经济(107771)
管理(69664)
(60812)
(49000)
企业(49000)
方法(34517)
中国(32381)
数学(29749)
数学方法(29498)
地方(27274)
(26762)
(25463)
(24046)
业经(23737)
环境(19472)
(19368)
(19230)
银行(19208)
(18621)
(18467)
贸易(18451)
(18396)
金融(18393)
(17859)
农业(17660)
(16528)
地方经济(16353)
(15314)
(14401)
机构
学院(321404)
大学(319336)
(143860)
经济(140898)
管理(118675)
研究(114073)
理学(100035)
理学院(98910)
管理学(97424)
管理学院(96832)
中国(89324)
(70311)
(67927)
科学(63952)
(57231)
财经(53821)
中心(50727)
研究所(50602)
(50439)
(48455)
(47249)
经济学(45205)
北京(43856)
(42258)
师范(41877)
业大(41172)
(41001)
经济学院(40227)
(40158)
财经大学(39480)
基金
项目(198162)
科学(157075)
研究(150739)
基金(143032)
(122498)
国家(121463)
科学基金(104444)
社会(98313)
社会科(93339)
社会科学(93320)
(78134)
基金项目(74276)
教育(69332)
(64813)
自然(63232)
自然科(61687)
自然科学(61673)
编号(61255)
自然科学基金(60549)
资助(58255)
成果(51076)
(47959)
重点(45130)
(44219)
课题(44156)
(41530)
(41513)
国家社会(40748)
发展(39360)
创新(38954)
期刊
(176518)
经济(176518)
研究(107627)
中国(72103)
(53783)
管理(48714)
(45360)
学报(42526)
科学(41544)
教育(37770)
(36844)
金融(36844)
大学(33634)
学学(31568)
农业(30573)
经济研究(29253)
技术(29060)
业经(28423)
财经(27803)
(24058)
问题(22717)
(18915)
技术经济(16945)
国际(16917)
商业(15918)
世界(15572)
(15279)
理论(15229)
现代(15038)
统计(14681)
共检索到5172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岳童   童健  
构建碳定价机制是发挥碳价格资源配置作用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包含显性碳定价政策(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隐性碳定价政策(绿色金融和政府负碳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深入剖析碳定价机制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减碳杠杆效应和经济产出效应是碳定价机制释放碳价格信号,是实现“双碳”约束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第二,以减排为核心的碳达峰依赖于“下调碳配额+开征碳税+扩大绿色金融规模+加强政府引导负碳投资”的政策框架;兼顾减排和固碳的碳中和需要“下调碳配额并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般性碳税税负+推动信贷结构低碳转型+扩大社会负碳投资规模”的政策框架。第三,碳定价政策协同要关注以下因素,一是适度调控碳配额并提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完备性;二是开征碳税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替代性政策,初期以同类税负合并的方式开征并动态提升税负水平;三是逐步推动银行信贷结构低碳转型;四是推广负碳技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定价等方式提升社会资本参与度。本文系统性思考了碳定价机制顶层框架的构建,为我国实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云燕   孙润  
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还要考虑对环境和气候造成的不利影响。数字经济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绿色创新助力。有别于以往相关研究,以“双碳”目标为视角,建立考虑污染物和CO2排放因素的有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各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通过建立基准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以及地区异质性。结果发现:样本区间内,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广东省的两种经济水平得分均较高;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数字经济增长1个单位则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增长0.534个单位;数字经济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驱动因素,而且能够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进一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为0.064,占总效应的9.668%;西部比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大,中部和东北地区的数字经济促进效果不显著。因此,中国应发展更多的数字技术、继续推进数字经济进程,通过开放信息和技术共享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在各地区的充分流动,且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数字经济。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军委  
推动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基于2010~2018年京津冀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与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耦合协同与互动关系。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均有所提高,耦合协调度也呈上升态势;从空间聚集来看,耦合协调度的全局莫兰指数呈“M”型的正向分布,基本呈现“低—低”聚集的空间特征;从互动关系来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此,应多措并举持续推动生态环保综合协同治理;因地施策提升两者耦合协调度;强化区域内部合作,提升区域内部发展协调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冠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下一个方向和目标,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以此为指导,本文将在评述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优秀论文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冠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下一个方向和目标,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以此为指导,本文将在评述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优秀论文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和东  张桂境  
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剖析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收集2005—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产业协同集聚、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数据,准确测度产业协同集聚及其通过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Arcgis软件对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呈现不均衡特征,在空间上,除西部协同集聚区(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外,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征,马太效应显著;在时间上,呈现四足鼎立的演化趋势。依据自身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水平,各省可采取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维持型、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加强型、协同集聚度加强型、经济高质量加强型的差异化策略。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存在双门槛效应,影响效应边际递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俏俏   王昱茜   李征帛  
以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将产业协同集聚、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探讨三者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均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效应尚不明显。环境规制对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强度越大,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就越明显。环境规制通过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正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力度越强,越有助于产业协同集聚发挥其正外部性,通过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创新水平、驱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政府在积极引导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发挥环境规制的激励、约束和引导作用,为产业协同集聚更好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俏俏   王昱茜   李征帛  
以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将产业协同集聚、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探讨三者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均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效应尚不明显。环境规制对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强度越大,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就越明显。环境规制通过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正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力度越强,越有助于产业协同集聚发挥其正外部性,通过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创新水平、驱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政府在积极引导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发挥环境规制的激励、约束和引导作用,为产业协同集聚更好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红霞  李家琦  李育哲  
产业协同集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现有文献对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关于两者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经验分析尚未达成共识,实证检验中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方法也有待改进。本文认为:产业协同集聚会产生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要素共享、知识溢出等正外部性,进而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过度集聚产生的拥塞效应和竞争效应也会有损经济发展质量,因而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倒U型非线性关系,并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要素禀赋的不同而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同时高水平的产业协同集聚(如高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提高地区创新效率的路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采用2004—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基于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改善和收入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5个维度评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总体上促进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表现出“东部地区显著促进、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西部地区具有到U型关系”的区域异质性和“高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低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影响不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地区创新效率对产业协同集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中介效应,但样本期间产业协同集聚的创新效率促进效应不显著;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会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并在其创新效率路径中发挥调节作用。相比现有文献,本文在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区域和行业异质性,并探究了创新效率的中介机制和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深化和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应重视产业协同集聚的合理边界,重点支持高水平的产业协同集聚,并提升产业协同集聚质量,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及其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匹配性,进而通过因地制宜的适度产业协同集聚有效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姝  
文章从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到当下碳中和发展过程中有关概念进行总结,并根据当下情况总结出我国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经验,通过对全文总结归纳得出最后结论,力求为中国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内容做出理论贡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任洁  
碳达峰与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是中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我国力争于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努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是旅游业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从自然环境层面来看,实现“双碳”目标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环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韧性;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双碳”战略的实施可以推动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旅游形式发展,丰富旅游产业的生产形式与营收类型,助力旅游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期刊] 改革  [作者] 邱冬阳  白玉铭  
基于2006—2019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值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弹性约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弹性约束会降低投资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其中间效应占比偏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弹性约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减小。关于新旧常态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未来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应该设定高目标值与低弹性约束,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则应该赋予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值较高的弹性约束。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凯  陆玉梅  陆海曙  
绿色建筑节能减排低碳的内涵特征符合双碳目标的方向,然而当前社会主体参与度、接受度并不高。在梳理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探究双碳目标与绿色建筑的逻辑关联,分析绿色建筑存在的现实困境后,提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显辉  
伴随全球气候变化日趋复杂,能源、环境和流通经济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双碳”战略的迫切之举。本文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广义嵌套空间计量模型,探析能源消费模式转型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纳入绿色技术创新这一调节变量研究二者间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能源消费模式转型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驱动效应,且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模式转型所产生的联动效应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生的联动效应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眉  
伴随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时代的来临,以“搭建绿色可持续性产业体系”为目标,低碳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共同促进产业革命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核心,担负起加速粗放型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担,而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终将引起工业应用的颠覆性转变。现如今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明确,处在高碳发展水准的资源型城市和相关企业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低碳的巨大压力。因此,在“双碳”目标管束下,探寻搭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