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59)
2023(11116)
2022(9735)
2021(9103)
2020(7472)
2019(17403)
2018(17497)
2017(33735)
2016(18655)
2015(21021)
2014(21124)
2013(20960)
2012(19322)
2011(17582)
2010(17423)
2009(15521)
2008(15117)
2007(13028)
2006(11326)
2005(9640)
作者
(55087)
(45737)
(45411)
(43077)
(29311)
(21868)
(20573)
(18077)
(17480)
(16243)
(15959)
(15452)
(14456)
(14400)
(14091)
(14044)
(13762)
(13604)
(13060)
(12946)
(11465)
(11204)
(11023)
(10518)
(10267)
(10134)
(10093)
(10070)
(9167)
(9127)
学科
(72643)
经济(72559)
管理(56520)
(48793)
(40921)
企业(40921)
方法(35076)
数学(30203)
数学方法(29820)
(19389)
(18660)
中国(18037)
环境(16759)
(16729)
业经(15714)
地方(14672)
(14453)
理论(13095)
农业(12722)
(12006)
(11899)
贸易(11894)
(11504)
(11235)
资源(11223)
技术(11166)
(10887)
财务(10825)
财务管理(10804)
企业财务(10264)
机构
大学(269849)
学院(265982)
管理(108624)
(100344)
经济(98055)
理学(94943)
理学院(93848)
管理学(92128)
管理学院(91652)
研究(89372)
中国(63621)
科学(59106)
(58185)
(45501)
(43916)
(43487)
研究所(42184)
业大(42023)
中心(39521)
(37263)
(36864)
北京(36685)
师范(36534)
财经(36359)
农业(34299)
(33105)
(32463)
(30718)
师范大学(29857)
经济学(29021)
基金
项目(190837)
科学(149578)
基金(138713)
研究(137660)
(121688)
国家(120722)
科学基金(103194)
社会(84681)
社会科(80157)
社会科学(80134)
基金项目(74688)
(74066)
自然(69227)
自然科(67490)
自然科学(67473)
自然科学基金(66245)
(63227)
教育(62375)
资助(56877)
编号(56243)
成果(45097)
重点(42585)
(41735)
(40377)
(39156)
课题(38003)
科研(36765)
创新(36537)
教育部(35299)
计划(35006)
期刊
(105423)
经济(105423)
研究(74136)
中国(46314)
学报(45698)
科学(42185)
(38509)
管理(37780)
大学(33276)
学学(31048)
(30686)
教育(29173)
农业(27498)
技术(21964)
(17968)
金融(17968)
图书(17425)
业经(17062)
财经(16488)
经济研究(15836)
资源(15028)
(14020)
(13876)
科技(13797)
问题(13721)
理论(13582)
技术经济(12768)
实践(12739)
(12739)
(12554)
共检索到372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宜强  赵媛  
从产业和区域两层面,对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节点要素进行分析,阐述了当前研究中节点类型划分及其依据,分别确定节点要素为生产节点、中转节点和消费节点这一类型体系以及抽象节点体系等两大节点类型体系。通过解析各类型节点的功能和职能,可知碳基能源资源流动中,节点不仅履行基本的业务职能而且还发挥着流动体系效能和社会经济溢出功能的作用。通过梳理节点研究的内容,从节点功能、节点系统和节点关系三个方面解析了不同类型节点研究的关注点和主要方法。基于以上研究分析认为,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节点分析中,节点类型是多样的,既有产业链条中的企业节点研究,也有以区域视角的节点分析,相关研究蕴含于诸如资源科学、物流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之中;不同类型节点研究内容特色鲜明,产业层面的节点研究多以物流学供给链和供给网络以及生态学节点能源利用研究为主,而区域层面的节点研究多为探讨节点空间结构、等级结构和交流关系等。最后,根据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节点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研究不足,并提出加强流动节点理论研究和方法集成研究的学术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宜强  赵媛  郝丽莎  
通过对能源资源流动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从各相关学科不同研究视角出发阐述了能源资源流动研究的内容、着重点及其特色,指出经济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物流学、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生态学是能源流研究最为密切的学科。从能源流动特征、流动机制、流动效应以及流动的优化调控等4个方面阐述了能源流研究的主要内容,并籍此认为各学科对于能源流研究的开展丰富和发展了资源流动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在对能源流动形式研究的探讨中,指出能源流动形式研究与资源流动的纵横向解析模式具有一致性,其纵横向研究各自独立展开,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风格,但目前的相关研究缺乏将纵横向分析有效衔接的联系机制。最后,根据能源资源流动研究现状提出今后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成升魁  闵庆文  闫丽珍  
论文在简要回顾我国资源科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从生态学思想对资源科学研究的影响出发,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及其效应问题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资源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只有深入研究资源在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生命周期,才能清楚认识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机理,才能为国家或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据此,提出了资源流动的概念,阐述了资源流动的内涵与研究方法,并以木材资源、玉米资源为例进行了说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资源科学仍然处于一种静态的状态研究阶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的资源认识和资源评价研究,和以协调人—资源关系为目的的人口、资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宜强  赵媛  
文章在总结资源流动国内外研究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整理21世纪以来国内资源科学领域核心期刊《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期刊的相关文献,从总体发展趋势、理论与学科特性、研究视角等3个方面,系统地对国内外资源流动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文章归纳得出:西方资源流动研究的开展是蕴含于物质流研究当中的,其在资源纵向流动领域的研究更为悠久和完善;中国资源流动研究起步较晚,但关注度不断提升,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国内资源流动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流动方向、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等领域,并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但文章同时也指出目前的资源流动研究存在着理论研究尚不完善,实证研究需要继续深化等问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管永昊  贺伊琦  
笔者从资源流动(包括了存量与增量的流动)的视角,分析各主体在教育资源流动方面的内容与作用方式。目前教育资源的流动无论是政府的财政资金、师资等人力资源还是教育信息资源,都呈现出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学校流动的逆均等化倾向。需要通过加大教育财政投入、规范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鼓励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员参加志愿者活动、政府建立信息系统并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和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等途径全面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推动教育均等化的早日实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毛熙彦  漆信贤  刘艺  宋娅娅  
应对全球化变革及其不确定性,认识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的特征与问题,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基础,对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应国际劳动分工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到全球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理解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有不同的理论视角。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自然资源以原始形态和制成品中的隐含形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讨论了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在供给与需求、利用强度与效率、资源禀赋与流向,以及全局与局部影响之间的矛盾。未来研究仍面临理论和现实的挑战。在理论方面,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引入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探讨企业间互动关系如何塑造自然资源流动路径,能更好地适应中国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以及当下自然资源综合治理的研究需求。在现实方面,应对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亟需深化对自然资源流动网络韧性,以及"双循环"互促关系的认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毛熙彦  漆信贤  刘艺  宋娅娅  
应对全球化变革及其不确定性,认识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的特征与问题,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基础,对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应国际劳动分工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到全球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理解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有不同的理论视角。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自然资源以原始形态和制成品中的隐含形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讨论了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在供给与需求、利用强度与效率、资源禀赋与流向,以及全局与局部影响之间的矛盾。未来研究仍面临理论和现实的挑战。在理论方面,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引入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探讨企业间互动关系如何塑造自然资源流动路径,能更好地适应中国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以及当下自然资源综合治理的研究需求。在现实方面,应对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亟需深化对自然资源流动网络韧性,以及"双循环"互促关系的认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成升魁  沈镭  闵庆文  陈远生  封志明  谷树忠  谢高地  李丽娟  黄河清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蒲晓红  
社会保障税税基的确定是开征社会保障税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体现社会保障税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原则 ,个人纳税部分应设起征点和最高限征额 ,而企事业单位纳税部分不设。各地应将个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 (如 5 0 % )作为个人缴纳社会保障税的起征点 ;同时 ,要规定被保险人的最高纳税收入基数。起征点和最高限征额均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指数的变化进行调整。企事业单位应以全部职工的工资总额作为税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萌  乔晗  赵震  
通过编制我国18个省市的非竞争型混合能源投入产出表和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省际贸易引发的内含能源流动。研究发现:我国的省际贸易结构不尽合理,主要的高耗能产品流出省并非都具有能源比较优势,而有些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省却是内含能源净流入省。我们提出:各省市应更考虑从省际分工和贸易的角度促进节能减排,按能源的比较优势进行省际分工,同时,国家应重视省际生态补偿机制,对按能源比较优势不仅为本省,也为它省生产高耗能产品的省份进行生态补贴以推动基于能源比较优势的省际分工。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白雪洁  卫婧婧  
产业转移通过技术溢出、产业竞争、产业关联等效应,对产业结构具有潜在的优化调整作用。本文从异地并购角度入手,利用2011-2013年中国异地并购样本,对产业转移产生的产业升级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异地并购形式的产业转移能够促进产业承接地实现产业升级,而市场化程度负向调节该效应,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地方政府以竞争性引资政策布局超越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加速了产业升级进程;对于产业移出地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未能产生显著效果,东部发达地区存在产业空心化的威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利  张卫峰  马文奇  高祥照  张福锁  齐焉5  
选择硫资源消耗最大的化肥生产过程为载体,应用自然资源流动的理论,结合不同化肥品种的生产对硫资源的流动规律及其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化肥生产中硫资源总转入率只有56%,有322×104t硫转入磷石膏而流失。不同化肥品种转入率差别很大,磷酸二铵、磷酸一铵和重钙等高浓度磷肥中硫的转入率均不足7%,三元复合肥中硫的转入率为38%,过磷酸钙、硫酸钾、硫酸铵等品种中硫的转入率接近100%。高浓度磷肥产量与硫的转入率呈显著负相关,高低浓度磷肥的比例与硫的转入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从1990~2002年,我国硫的总转入率从95.8%下降到57.6%。2002年,全国年产磷肥2×104t(以P2O5...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成升魁  甄霖  
资源流动是当前我国资源科学研究亟待关注和加强的新领域,是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深入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资源流动研究进展及对中国开展有关研究的启示。分析表明,发达国家资源流动研究涉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资源类型及其横向、纵向流动,政府部门的资源流动账户是主要数据源,投入产出和指标体系方法是研究的方法基础,研究结果已在评估可持续发展态势和科学决策等领域广泛应用。我国处于资源流动研究的起步阶段,建议从探寻经济发展过程消费的关键资源及追踪其来龙去脉入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与国际相关机构接轨,实现对资源流动的动态监测与评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文彬  
加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深度剖析城乡发展现状可知:高效集聚、科学配置发展资源正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质内容。当前,城乡发展失衡的典型病症表现为资源配置进程的异化,而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工作就是促进资源双向流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在于高效充实农村发展资源。借助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及资源流动经验,有助于清楚认识城乡资源流动机理。既应营造低成本开放性的流动环境生态,并将精准界定资源价值作为流动基础;也要创建高互补共享型的资源流动机制,同时借助资源匹配化解要素短缺来保障资源高效流动。为此,应该通过全面掌握城乡资源状况、构建城乡一体化资源市场、科学诊断城乡差异性需求和推动发展资源适当向乡村倾斜等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白雪洁  卫婧婧  
产业转移通过技术溢出、产业竞争、产业关联等效应,对产业结构具有潜在的优化调整作用。本文从异地并购角度入手,利用2011-2013年中国异地并购样本,对产业转移产生的产业升级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异地并购形式的产业转移能够促进产业承接地实现产业升级,而市场化程度负向调节该效应,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地方政府以竞争性引资政策布局超越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加速了产业升级进程;对于产业移出地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未能产生显著效果,东部发达地区存在产业空心化的威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