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70)
2023(7404)
2022(6308)
2021(5505)
2020(4662)
2019(10605)
2018(10502)
2017(20405)
2016(11346)
2015(13102)
2014(13521)
2013(13249)
2012(12476)
2011(11204)
2010(11114)
2009(9841)
2008(9665)
2007(8847)
2006(7411)
2005(6328)
作者
(33445)
(28041)
(27834)
(26351)
(17883)
(13525)
(12741)
(11092)
(10829)
(10041)
(9752)
(9595)
(8900)
(8890)
(8788)
(8705)
(8337)
(8288)
(8172)
(8021)
(7136)
(7037)
(6947)
(6349)
(6289)
(6278)
(6274)
(6189)
(5791)
(5716)
学科
(51016)
经济(50956)
管理(39353)
(32117)
方法(27836)
(26917)
企业(26917)
数学(25656)
数学方法(25457)
(15210)
环境(12894)
中国(12513)
(11378)
(11133)
(10706)
(10187)
财务(10163)
财务管理(10136)
企业财务(9396)
(9197)
地方(9183)
银行(9171)
(8771)
金融(8764)
业经(8728)
(8671)
(8628)
(8222)
(7745)
农业(7518)
机构
大学(162557)
学院(162266)
(67540)
经济(66194)
管理(64218)
理学(55393)
理学院(54871)
管理学(54046)
管理学院(53773)
研究(53058)
中国(40882)
(33783)
(33145)
科学(31934)
(28061)
财经(26354)
(26222)
业大(25148)
中心(25021)
(24619)
(24010)
研究所(23815)
农业(22127)
经济学(21269)
北京(20830)
(20068)
财经大学(19568)
经济学院(19407)
(19275)
(19218)
基金
项目(112704)
科学(88637)
基金(81796)
研究(81484)
(71578)
国家(71027)
科学基金(61052)
社会(52128)
社会科(49608)
社会科学(49595)
(45158)
基金项目(42816)
自然(39158)
教育(38274)
自然科(38246)
自然科学(38231)
(37829)
自然科学基金(37528)
资助(34435)
编号(32044)
成果(25930)
(25605)
重点(25506)
(23879)
(23223)
课题(22977)
教育部(22018)
科研(21964)
国家社会(21871)
创新(21820)
期刊
(68487)
经济(68487)
研究(44811)
中国(32453)
(27521)
学报(27226)
(23572)
科学(23224)
管理(22031)
大学(20535)
学学(19566)
教育(16971)
(16167)
金融(16167)
农业(15662)
技术(14960)
财经(13443)
(11513)
经济研究(11512)
业经(10769)
统计(9632)
问题(8995)
(8765)
(8591)
技术经济(8378)
(7942)
决策(7922)
会计(7894)
财会(7723)
理论(7349)
共检索到236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萍  温作民  
文章通过碳减排成本转嫁局部均衡理论模型分析碳减排企业成本转嫁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碳减排企业成本转嫁程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12—2018年243家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碳减排行业的成本转嫁程度与供需价格弹性、要素替代能力以及成本转嫁偏好有关;我国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的八大试点行业中成本转嫁程度具有差异性;成本转嫁程度最高的行业是石化和电力行业,其次是航空、有色、钢铁和化工行业,最后是建材和造纸行业。这表明要想提高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的有效性,就需要降低碳减排行业的成本转嫁能力和减弱成本转嫁偏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袁晓玲  雷厉  仲云云  
以我国29个省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为评价对象,从低碳排放和发展能力两个层面,构建了中国区域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TOPSIS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整体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省际间及三大区域间差异显著。东部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远大于中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分别表现为相对低碳、中碳和相对高碳的经济发展特征。中西部地区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尽可能地降低碳的排放,以提升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湘莲  吴昊  
文章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由合作环境、合作投入、合作过程、合作产出4个层次21个指标构成的低碳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理论,建立了多层次灰色评价体系。通过对低碳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实际评价,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宣小红  林清华  谭旭  伊凡  
随着报纸、网络等媒体的介入,大学排行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大学排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更加凸显。在影响大学排行的诸多因素中,评价指标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泰晤士报》、《麦克林》、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和网大的大学排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并对我国大学排行中出现的评价体系狭隘、考量指标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可以看出国内外大学排行评价指标存在差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学之  王潇晖  马婧  黄敬  
石油化工产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更是我国碳排放重点监控的产业之一。以作为一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的乙烯行业为代表,尝试构建一个多层次低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VIKOR算法与改进的灰色关联度算法相结合形成VIKOR-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某A乙烯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价其低碳管理效果;最后,针对乙烯行业企业的低碳管理现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烜  刘纯阳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文章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从低碳经济的特征、影响因素,如经济、能源、环境和政策等方面,来构建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2013年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冬梅   那守海  
随着旅游业在碳减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科学评价旅游活动碳排放管理水平,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成为当前研究重点。论文以旅游活动碳排放管理影响因素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旅游活动角度筛选并构建了评价体系,以黑龙江省为实证对象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确认权重,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动态评价2016—2022年黑龙江省旅游活动碳排放管理水平。结果表明:对提升旅游活动碳排放管理水平起决定作用的是能源利用效率,制度层面管理水平的提升会更有利于碳排放管理;旅游活动碳排放管理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最终维持在“较好”水平;受经济及区位发展条件所限多数指标水平处于中间区段,“较差”水平集中于制度层面的管控和资金投入,“一般”和“较好”水平集中于技术层面。研究结果可以为地区衡量旅游活动碳排放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冬梅   那守海  
随着旅游业在碳减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科学评价旅游活动碳排放管理水平,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成为当前研究重点。论文以旅游活动碳排放管理影响因素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旅游活动角度筛选并构建了评价体系,以黑龙江省为实证对象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确认权重,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动态评价2016—2022年黑龙江省旅游活动碳排放管理水平。结果表明:对提升旅游活动碳排放管理水平起决定作用的是能源利用效率,制度层面管理水平的提升会更有利于碳排放管理;旅游活动碳排放管理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最终维持在“较好”水平;受经济及区位发展条件所限多数指标水平处于中间区段,“较差”水平集中于制度层面的管控和资金投入,“一般”和“较好”水平集中于技术层面。研究结果可以为地区衡量旅游活动碳排放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郑仕华  
在吸收和借鉴有关低碳经济社会和低碳评价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构建评价体系的要求,从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动态发展等几方面建立了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将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低碳区、次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等四个层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骏  胡剑波  罗玉兰  
基于低碳经济理论中的碳源—碳汇分析框架,从生产、交通、建筑与居民生活碳源以及森林、绿地碳汇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包含13项指标的低碳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应用该指标体系对国家确定的36个试点低碳城市进行了测算,发现厦门的低碳发展水平最高,济源的最低,利用聚类分析法将36个试点低碳城市分为了五类,对各类城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帮助  张梦凡  
文章剖析了新时代绿色发展内涵,构建了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定基极差法建立了绿色发展评价方法。以广西为例,绿色发展评价实证表明,2009—2016年广西绿色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对广西绿色发展贡献较大,资源利用、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指标贡献较小。区域间绿色发展梯度差异明显,桂南最高,桂中、桂西、桂北、桂东依次递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昱钧  刘佩  屈小娥  
文章构建涵盖5个二级指标、34个具体指标的城市品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评价了我国30个城市的城市品质。结果发现:我国城市品质稳定提升,从五大子品质看,生态环境品质位居第一,其余依次为居民生活品质、社会文化品质、公共服务品质、经济发展品质;从城市差异看,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城市品质较高;从变动趋势看,上海、武汉和乌鲁木齐等城市品质提升幅度较大;从子系统的均衡性看,大部分城市子系统发展并不均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国河   朱彤瑶  
文章首先建立中国乡村韧性评价初选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冗余度检验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乡村韧性评价最终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不同赋权法构建乡村韧性评价模型,并对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最后基于组合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的乡村韧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依据乡村韧性内涵构建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目标具有一致性;由不同赋权法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组合赋权法优于其他赋权方法;各省份乡村韧性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柳  
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有利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趋势与主要矛盾。文章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5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2—2020年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2020年31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科技创新实力正在快速提升,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国区域之间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差距还较大,有些省份的短板和弱项较为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珺  王健  
文章构建了由精致发展、精致环境、精致创新及精致生活4个一级指标及38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2个样本城市进行指标完成度和发展协调度两方面的实证研究。用AHP-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法判定精致城市建设的指标完成情况,用协调发展系数来定量分析精致城市建设中的系统协调现状。实证结果表明,精致城市建设中依然存在“东高西低”的发展特征,且中部城市整体在精致城市建设中发展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合肥在指标体系的综合得分中排名最高但系统协调程度有待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