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76)
- 2023(13623)
- 2022(11320)
- 2021(10192)
- 2020(8240)
- 2019(18903)
- 2018(18512)
- 2017(35273)
- 2016(19222)
- 2015(21642)
- 2014(22060)
- 2013(22033)
- 2012(21201)
- 2011(19560)
- 2010(19925)
- 2009(18494)
- 2008(18280)
- 2007(16671)
- 2006(15008)
- 2005(13964)
- 学科
- 济(103868)
- 经济(103781)
- 管理(51769)
- 业(48239)
- 企(36148)
- 企业(36148)
- 方法(35076)
- 数学(30767)
- 数学方法(30495)
- 地方(28430)
- 中国(28268)
- 农(26381)
- 学(21398)
- 业经(20968)
- 财(19635)
- 环境(18327)
- 农业(18196)
- 地方经济(16854)
- 制(16246)
- 贸(16165)
- 贸易(16154)
- 易(15486)
- 融(15249)
- 金融(15246)
- 银(15023)
- 银行(14979)
- 行(14504)
- 发(14433)
- 和(13886)
- 理论(11883)
- 机构
- 学院(288887)
- 大学(287066)
- 济(128851)
- 经济(126227)
- 研究(109297)
- 管理(103102)
- 理学(86607)
- 理学院(85485)
- 管理学(84056)
- 管理学院(83513)
- 中国(82333)
- 科学(66269)
- 京(64627)
- 所(57380)
- 财(56829)
- 农(52959)
- 研究所(51798)
- 中心(48592)
- 江(45485)
- 财经(44150)
- 业大(43476)
- 北京(42143)
- 农业(41358)
- 经济学(40556)
- 经(39796)
- 范(39151)
- 院(38910)
- 师范(38745)
- 经济学院(36243)
- 州(36011)
- 基金
- 项目(182582)
- 科学(141812)
- 研究(134008)
- 基金(129031)
- 家(112966)
- 国家(111978)
- 科学基金(93670)
- 社会(84765)
- 社会科(80328)
- 社会科学(80307)
- 省(72571)
- 基金项目(67637)
- 划(61460)
- 教育(60156)
- 自然(58114)
- 自然科(56628)
- 自然科学(56611)
- 自然科学基金(55553)
- 编号(54312)
- 资助(52919)
- 发(46510)
- 成果(44726)
- 重点(42115)
- 部(39662)
- 课题(39195)
- 发展(37496)
- 创(37463)
- 展(36903)
- 创新(35203)
- 国家社会(34777)
- 期刊
- 济(155662)
- 经济(155662)
- 研究(91760)
- 中国(62665)
- 农(49716)
- 学报(46473)
- 财(43434)
- 科学(42252)
- 管理(38394)
- 大学(34621)
- 农业(33558)
- 学学(32592)
- 教育(31179)
- 融(29624)
- 金融(29624)
- 技术(26165)
- 经济研究(25477)
- 业经(24736)
- 财经(22338)
- 问题(20392)
- 经(19393)
- 业(17895)
- 技术经济(16209)
- 贸(15898)
- 世界(14534)
- 统计(14240)
- 商业(14076)
- 国际(13710)
- 版(13405)
- 资源(13316)
共检索到457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焕波 齐晔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证能源安全,许多国家开始发展以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新能源产业也迅速发展。京津冀经济圈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以京津冀经济圈为例,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从低碳经济的定位、发展模式和核心竞争力三个方面,相应提出具体战略建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我国来说,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产业发展,能够通过提供低碳产品、服务创造价值;除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政府应该注重国内市场需求的开辟;根据地方的优势不同...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京津冀经济区 气候政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戴宏伟 张艳慧
随着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京津冀的经济合作正向更深层次拓展,三地间合理的金融业分工与协作势在必行。在对京津冀金融业分工与协作进行了实证分析后提出,京津冀应建立分层次金融体系,构建地区性金融网络;利用金融业合理分工与协作推动京津冀地区发展;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完善金融合作政策制度;强化地区金融系统间合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殿伟 文桂江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选择。该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滞后的原因,认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低碳经济创新的两个支撑点,从政府、企业、产业链和区域4个层面论述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发展方式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军委
推动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基于2010~2018年京津冀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与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耦合协同与互动关系。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均有所提高,耦合协调度也呈上升态势;从空间聚集来看,耦合协调度的全局莫兰指数呈“M”型的正向分布,基本呈现“低—低”聚集的空间特征;从互动关系来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此,应多措并举持续推动生态环保综合协同治理;因地施策提升两者耦合协调度;强化区域内部合作,提升区域内部发展协调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爱东 李奕男
采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为参照系,分析了天津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空间模型,以京津冀地区为参照系,并用城市经济引力模型的城市间产业引力来计算空间权重,分析了天津产业结构的升级空间;并使用超前系数和Moore值测评了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速率。结论表明,天津市第二产业区域竞争力优势较大,第三产业发展受来自全国和京津冀区域的积极影响较大。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市产业结构升级应当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发展与第二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超前系数 偏离—份额分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爱东 李奕男
采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为参照系,分析了天津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空间模型,以京津冀地区为参照系,并用城市经济引力模型的城市间产业引力来计算空间权重,分析了天津产业结构的升级空间;并使用超前系数和Moore值测评了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速率。结论表明,天津市第二产业区域竞争力优势较大,第三产业发展受来自全国和京津冀区域的积极影响较大。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市产业结构升级应当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发展与第二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超前系数 偏离—份额分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韶华 赵暘春 张伟 成梦瑞
以产业结构优化助推京津冀稳增长与碳达峰目标协同并进为研究目的,运用岭回归探究京津冀产业结构演进的碳减排灵敏度并筛选调控路径,预测减排潜力,验证协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提升第一产业比例及第二、三产业劳均产出有助于北京、天津提前碳达峰;提升第二产业比例及劳均产出有助于河北提前碳达峰。(2)北京、河北调控后的减排潜力显著提升,说明两地可协调推进增长和减排,天津则难以协调。2030年后,京津冀调控后的减排潜力在50%以上,说明降低碳强度主要依托于产业结构演进。(3)随着京津冀产业结构高度协同演进,产业协同趋势显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倒“U”型趋势,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高度可为区域协同减排赋能增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楠 谢文萱
加快实现碳中和愿景需要重点城市群先试先行,而京津冀城市群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的责任主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现不仅需要考虑经济协同,更需要注重低碳协同,从而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考察了京津冀碳排放现状和主要问题,然后以美国加州伯克利、新加坡和日本北九州三个典型案例为对象,具体分析和总结了国际代表性低碳城市实践的成就与经验。最后,从政策支撑、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低碳建设以及市民参与五个方面,针对我国京津冀城市群碳中和实现提出了发展建议,为制定京津冀城市群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碳中和 京津冀城市群 国际低碳城市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茂林 刘秉镰
文章在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选取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影响因子,通过计算其与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并进行排序,从中筛选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要素,以期对促进京津冀三地进一步合理分工、实现错位发展、获取区域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有所裨益。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经济 产业经济 影响要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小坤
文章通过理论和经验分析考察了我国目前的税收和财政支出体系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背景下形成的传统税收体系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增加作用,而财政支出和作为特殊税种的资源税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但是这种抑制作用非常有限。因此,为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数量,推动传统的增长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从财税视角提出了"一体两翼"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关键词:
财税体系 低碳经济 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冬
城市群肩负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的双重任务,以城市群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对于实现区域整体低碳转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生态环境、要素流动、公共服务方面构建城市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局部协调发展模型测算城市的协调发展指数,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市群协调发展对碳减排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得出如下结论: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碳减排,但减排作用未产生空间溢出效应,采用不同污染物进行稳健性检验表明:协调发展具有生态优化效应,且空间效应显著。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促成城市群的碳减排目标;推动重点用能行业的协同布局,以协同发展推动碳减排;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市场化运作。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马涛 东艳 苏庆义 高凌云
本文以临港重化工城市宁波为例,根据IPCC的方法测算了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CO2排放强度,基于此构建了碳生产力和碳强度竞争力两个低碳指标,并将其作为战略产业选择的约束指标纳入Weaver-Thomas方法的传统指标体系。在传统指标和低碳指标(分为强低碳约束和弱低碳约束两种情景)基础之上,进行了战略产业选择,进而利用模拟方法对宁波市实现"十二五"期末工业增长和碳强度减排目标进行了双重目标的模拟。结果表明,根据低碳条件下的指标体系进行战略产业选择,同时采用技术减排,可以有效促进地区实现工业增长和低碳发展的双重目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园 张天娇 周昊明
基于中国A股上市平台企业2010—2020年数据,采用爬虫文本分析技术测度企业与供应链成员的减排合作水平,实证检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研究发现:开展供应链减排合作能够对平台企业价值创造产生促进作用;当企业所在地区是低碳试点城市时,这种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此外,供应链减排合作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水平、增加绿色研发投入带来价值提升,进而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供应链减排合作带来的效益可以沿供应链溢出到平台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和客户,促进多方价值创造,实现平台企业价值引领与繁荣经济。为引导平台企业实现供应链低碳转型,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应完善平台企业供应链减排合作内外部制度环境;积极推进碳信息披露改革,将供应链减排合作纳入ESG披露体系;促进平台企业加大绿色研发投入,带动地区及周边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国富 徐莹莹 高会珍
本文以京津冀各地市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熵指标将产业多样化分解成相关和无关多样化,考察了京津冀各地市的产业关联特征;然后在传导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的相关和无关多样化对京津冀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不能笼统地说产业的相关或无关多样化有利于或不利于经济增长,而应当结合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来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样本期间京津冀各地市无一例外地表现为产业的无关多样化水平高于其相关多样化水平,但是三地的相关多样化水平均呈上升的趋势;产业的无关多样化明显有利于地区的经济稳定,但是以钢铁工业为主业的相关多样化对京津冀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实证分析结论既与理论预期一致,也和产能过剩的现实相吻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