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47)
- 2023(19568)
- 2022(16639)
- 2021(15320)
- 2020(12712)
- 2019(29149)
- 2018(28549)
- 2017(55541)
- 2016(29986)
- 2015(33344)
- 2014(33198)
- 2013(32559)
- 2012(29998)
- 2011(26649)
- 2010(26680)
- 2009(24268)
- 2008(23739)
- 2007(20843)
- 2006(18324)
- 2005(16135)
- 学科
- 济(124086)
- 经济(123949)
- 业(106704)
- 管理(100542)
- 企(93636)
- 企业(93636)
- 方法(56419)
- 数学(46463)
- 数学方法(45875)
- 农(39268)
- 财(37948)
- 业经(35274)
- 中国(32832)
- 务(26247)
- 农业(26198)
- 财务(26169)
- 财务管理(26128)
- 贸(25208)
- 贸易(25198)
- 企业财务(24785)
- 易(24576)
- 地方(24015)
- 制(23038)
- 技术(22349)
- 学(22133)
- 理论(22007)
- 和(21525)
- 环境(21101)
- 划(20676)
- 策(20629)
- 机构
- 学院(422819)
- 大学(417698)
- 济(173718)
- 管理(173650)
- 经济(170070)
- 理学(150032)
- 理学院(148524)
- 管理学(146172)
- 管理学院(145405)
- 研究(135033)
- 中国(103706)
- 京(87975)
- 科学(81714)
- 财(80904)
- 农(68643)
- 所(65747)
- 财经(64485)
- 江(62800)
- 中心(62614)
- 业大(62115)
- 研究所(59455)
- 经(58791)
- 北京(54717)
- 农业(53717)
- 范(52641)
- 师范(52177)
- 经济学(51553)
- 州(50308)
- 院(50104)
- 财经大学(47823)
- 基金
- 项目(287922)
- 科学(228314)
- 研究(212272)
- 基金(210028)
- 家(181554)
- 国家(179978)
- 科学基金(157093)
- 社会(135099)
- 社会科(128265)
- 社会科学(128232)
- 省(112756)
- 基金项目(111269)
- 自然(102153)
- 自然科(99810)
- 自然科学(99791)
- 自然科学基金(97995)
- 教育(97110)
- 划(93744)
- 编号(86737)
- 资助(86225)
- 成果(68407)
- 重点(63823)
- 部(63560)
- 发(61756)
- 创(61170)
- 课题(58812)
- 创新(56651)
- 国家社会(55528)
- 教育部(54780)
- 科研(54729)
- 期刊
- 济(189886)
- 经济(189886)
- 研究(123172)
- 中国(76745)
- 管理(66857)
- 财(64209)
- 农(62719)
- 学报(60309)
- 科学(57789)
- 大学(47095)
- 学学(44640)
- 农业(43716)
- 教育(43241)
- 技术(39255)
- 融(36499)
- 金融(36499)
- 业经(33678)
- 财经(31069)
- 经济研究(29698)
- 经(26707)
- 问题(26319)
- 业(24990)
- 技术经济(22322)
- 现代(20625)
- 贸(19849)
- 商业(19506)
- 科技(19437)
- 理论(19251)
- 统计(18733)
- 财会(18708)
共检索到6185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朱亚君 孙楚仁 覃卿
碳减排对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但也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本文从出口产品质量的视角出发,运用中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这一拟自然实验,采用2008—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合并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减排政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该效应通过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创新效应和进口中间品质量提升效应实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有利于提升企业非环境类产品质量,且更能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密度较低、资源依赖程度较低以及融资约束较小的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利于增强发展中国家通过合适的环境政策设计实现碳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双赢局面的信心。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秀芳 施炳展
本文以补贴对出口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为例,探讨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首先利用八分位海关数据测算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然后匹配海关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计量分析补贴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补贴总体上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对生产效率高、研发水平高、人力资本丰富、广告投入大、无形资产多的企业促进作用更明显,对融资约束企业促进作用较弱;相比其他类型企业,补贴对外资企业和高技术企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政府应优化补贴方式、增强补贴使用监督力度,针对本土企业的监管尤为重要。
关键词:
补贴 企业 产品质量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施炳展
本文研究外资对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方向和影响渠道。研究发现: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产品质量差距扩大;外资通过生产效率、研发效率、竞争效应等渠道降低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广告效率渠道提升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外资企业数目增加会提升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但外资企业出口强度增加会降低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总体来看,外资不利于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FDI 本土企业 质量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梦婷 鲍子文
作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件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论证。日趋严峻的国际形势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那么,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能否有效促进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本文首先从信息基础设施与融合基础设施两个维度对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全面准确刻画了数字基础设施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融合应用情况,然后基于中国海关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从微观企业层面系统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且该结论在独立样本(2016—2020年)、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始终成立;机制探究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便利了要素流通和降低了交易成本,是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促进效应的两个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这种促进效应在非国有、融资约束水平较低及位于外围城市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本文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政府更好地规划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外贸高质量发展等提供了证据支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景光正 李平
本文从OFDI的动机视角入手,系统梳理了OFDI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效应的理论机制。实证方面利用中国2002-2013年的省级面板和贸易微观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OFDI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净效应为正,其通过技术反馈效应、市场深化效应以及资源配置效应均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产业升级效应则产生了抑制作用,上述结论在控制了OFDI的内生性等问题之后依然稳健;分位数估计发现OFDI对中国低、高、中技术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效应存在依次递增趋势;系统GMM估计表明出口产品质量存在持续性特征,当期产品的技术层次易受前期积累的影响。除此之外,门槛检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金融发展...
关键词:
OFDI 出口产品质量 异质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长英 王曼
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是中国重构出口竞争优势的关键。文章将中欧班列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5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出口产品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中欧班列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影响渠道分析显示,中欧班列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增强创新能力和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了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分析显示,中欧班列对一般贸易、高技术产品、非国有企业和西部地区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作用更大。中欧班列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具有正向辐射效应,其辐射范围大致为400公里。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海成 许和连 邵小快
本文基于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的匹配数据,考察了国有企业改制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改制对出口产品质量产生了显著且稳健的提升作用;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有资本股权占比约29%时出口产品质量达到最优;国有企业改制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生产同质性产品及处于高竞争程度行业时,国有企业改制会较大幅度地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国有企业改制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的主要渠道。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巍 姚海东
将2010年起陆续推出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作一项“准实验”,利用2000~2019年中国24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的方法,研究其对于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显著降低了10%;政策在东部地区效果显著。同时,森工城市和非资源城市在成为试点后减排效果显著;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影响城市减排。因此,应继续扩大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覆盖范围,同时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施过程中注意保障其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寰 何广 肖义
【目的】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意义凸显。【方法】本文运用2006—2019年中国21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并通过稳健性测试,多维度分析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考察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结果】(1)与非试点城市相比,低碳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且纳入平行趋势、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2)低碳城市试点均能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能源消耗量来发挥碳减排作用。(3)低碳城市试点碳减排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东部、中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要强于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基于“胡焕庸线”视角下低碳试点政策对东南半壁城市的碳减排效应较西北半壁城市更为明显。【结论】本文从多维度评价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阶段性成效,有助于深化低碳发展理念、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为未来更多城市系统性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新形势下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制定差异化与精准化路径促进绿色发展,为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蔡震坤 綦建红
本文采用2000—201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匹配数据,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动态效应。估计结果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出口产品质量,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基于中介效应的作用机制分析发现,使用工业机器人能够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边际成本,从而实现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效果在大规模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基于动态视角的拓展研究进一步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会带来贸易拓展效应,但新建贸易关系的产品质量相对较低;也会带来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低质量产品将从中高质量产品中抢夺市场份额,引发激烈的竞争效应;还会带来先发优势效应,即率先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获得的质量提升效果远高于平均水平。
关键词:
出口产品质量 工业机器人 竞争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兵兵 田曦
文章运用2000~2013年美国等11个目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企业-产品层面的海关统计数据,从宏观-微观视角实证分析了目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目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导致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这一结论不论是在是否引入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等控制变量或在变换不同产品质量测度指标的情况下,均呈现出较好的稳健性。通过考察目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异质性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发现,目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显著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贸易型企业、生产中间品及消费品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而对生产差异化产品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目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对企业出口单一产品数量产生显著的抑制效应,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明显降低企业出口单一产品的数量。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耿伟 王筱依 李伟
本文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并验证了其理论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金融对东部地区企业、多产品与低技术产品企业、目的国为发达国家的企业,其出口产品质量促进作用均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缓解融资约束和促进创新是数字金融推动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两个作用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金融脆弱度(外部金融依赖度、存货比重、资产有形性、贸易信用)高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促进作用更大。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曲如晓 王陆舰
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是中国推动质量变革、打造贸易强国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07—2015年国际专利合作数据,考察了国际创新合作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创新合作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欧创新合作、医药制造业创新合作、低效率创新企业及连续出口企业的创新合作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更明显;国际创新合作通过提升创新质量和降低贸易成本进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合作伙伴国的制度质量对国际创新合作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效应起正向调节作用;从复杂网络视角,国际创新合作伙伴的网络中心地位传导效应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本文为创新推动中国企业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科选 余林徽
本文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的实施作为研究视角,结合CEPII-BACI数据库中2010~2020年间中国HS6分位层面的出口产品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探究了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不同收入水平、要素密集度与质量水平的出口产品也呈现明显的异质性。机制检验的结果显示,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主要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等途径来推进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跃升,其中技术创新效应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本文为理解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推进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支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郑文平 翟福昕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是否得到提升,已成为摆在中国学者及政策制定者面前迫切需要得到深入研究的命题。利用2000—2006年间2500多万条中国海关数据,采用需求结构模型(DSM)以及多重工具变量,本文的研究发现是:(1)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总体上表现出轻微下降趋势,但呈U型变化态势;(2)私营性质样本的出口产品质量表现出显著的U型变化态势和轻微下降特征,而其它所有制性质样本的出口产品质量则表现出上升态势;(3)大量低产品质量私营性质样本的短暂进入和退出出口市场,是导致中国出口产品质量U型变化的核心因素;(4)私营和外资性质样本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增长产生重要正向贡献。其中,私营性质样本的正向贡献最高,而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