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67)
2023(7989)
2022(6779)
2021(6026)
2020(5026)
2019(11251)
2018(11179)
2017(22429)
2016(12111)
2015(13282)
2014(12916)
2013(13202)
2012(12364)
2011(11244)
2010(11059)
2009(10245)
2008(9930)
2007(8784)
2006(8023)
2005(7169)
作者
(36318)
(30020)
(29699)
(28642)
(18761)
(14477)
(13472)
(11719)
(11134)
(10540)
(10283)
(9769)
(9554)
(9386)
(9290)
(9229)
(9210)
(8920)
(8735)
(8541)
(7563)
(7405)
(7248)
(6910)
(6858)
(6737)
(6603)
(6501)
(5915)
(5902)
学科
(45797)
经济(45740)
管理(36168)
(32328)
(24337)
企业(24337)
(21871)
方法(20881)
税收(20422)
(20255)
数学(18886)
数学方法(18792)
(17033)
中国(15017)
(13687)
贸易(13682)
(13455)
(13175)
环境(12488)
(10633)
(9700)
银行(9665)
(9462)
(9323)
金融(9323)
(9273)
业经(9223)
(8447)
财务(8444)
财务管理(8430)
机构
大学(175869)
学院(175138)
(77052)
经济(75757)
管理(65695)
研究(59724)
理学(57022)
理学院(56435)
管理学(55726)
管理学院(55433)
中国(46481)
(41650)
(36293)
科学(35783)
(32359)
财经(31957)
(30903)
(29014)
研究所(27788)
业大(27741)
中心(25976)
农业(25932)
(24543)
经济学(24414)
财经大学(23673)
北京(23234)
经济学院(22551)
(21121)
(19466)
(19439)
基金
项目(113770)
科学(88584)
基金(84049)
研究(79380)
(75375)
国家(74805)
科学基金(62369)
社会(52366)
社会科(49942)
社会科学(49929)
基金项目(44876)
(42784)
自然(40383)
自然科(39431)
自然科学(39414)
自然科学基金(38717)
(37444)
教育(35086)
资助(33679)
编号(30802)
重点(25619)
(25583)
(24656)
成果(24423)
(23952)
创新(22545)
国家社会(22494)
科研(22416)
计划(21776)
教育部(21625)
期刊
(79273)
经济(79273)
研究(56634)
学报(30832)
(29549)
中国(27700)
(27614)
科学(25795)
大学(22341)
管理(21793)
学学(21528)
农业(18679)
(17889)
金融(17889)
(15644)
(15442)
财经(14782)
经济研究(14696)
税务(13880)
国际(13248)
业经(12876)
(12552)
(12546)
问题(11787)
教育(11239)
技术(11226)
(9723)
商业(9301)
理论(8515)
技术经济(7970)
共检索到259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玲  
碳关税的全面实施会通过净出口渠道和长期资本流入渠道影响到我国的国际收支:其中,经常账户收支差额减少有限,不会改变其顺差格局;资本金融账户收支差额会大幅度变化,其顺差地位可能发生扭转。因此,碳关税实施有利于我国当前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调节;但为了避免碳关税对资本金融账户的过度冲击,我们在当前应一方面积极引导FDI投资领域的转向,提升外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加工贸易的技术升级,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鸿飞  
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保持快速增长。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的顺差也会带来不利影响,采取适度有效措施,实现国际收支的大体平衡,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外贸的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生蕾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国际收支连年形成的双顺差盈余所导致的。大量积累的外汇储备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信誉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要使我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必须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改变人为推动的贸易顺差格局;改善内部经济失衡状况,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放宽外汇管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引导资金有序流出;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等。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庄芮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99年 11月的最新统计,本文认为, 1994~ 1997年我国国际收支之所以连续 4年出现“双顺差” 主要有 3个原因: 1.国内储蓄持续高于投资; 2.外资流入持续高于我国资本输出,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加,且规模越来越大; 3.国内资金使用效率低、浪费大。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它既反映我国国际收支的良好状况,也说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 1.国内资金浪费与闲置问题严重; 2.利用外资并未真正有效地促进出口; 3.资本逃避数额日增,容易引发金融体系中的某些隐患。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蒲应  李莉  
自1991年以来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表明,除1992年、1993年、1998年之外,其余各年份的国际收支均处于“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应该处于“一顺一逆”的状态。本文着重介绍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今关于“双顺差”的代表性理论和观点,归纳学术界所提出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本质和主要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结对于双顺差的研究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蒋志芬  
国际收支持续大规模的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长,迫使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导致货币过量供应。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了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汇率政策的制约,货币政策陷入了因双顺差持续增长带来的汇率、利率、市场流动性、经济增长的协调困境。本文提出,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转变出口导向的外贸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化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有助于缓解国际收支双顺差给货币政策带来的困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徐晟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口红利",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人口红利"将很快转变为"人口负债",在我国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将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储蓄率、国际收支变动的重要因素,我国开放经济体系正面临着储蓄与经常账户"双盈余"问题,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出发,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和双缺口理论分析人口红利影响国际收支的路径,进而探讨对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启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余玲  
我国以低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外汇创收模式以及FDI对加工贸易的青睐,造就了国际收支顺差形成中的高碳经济因素。碳关税的全面实施会通过进出口渠道和长期资本流入渠道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为了避免碳关税对出口和FDI的过度冲击,我国政府应大力推动贸易部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同时应实现碳关税向国内碳税的转变,并通过免费配额、出口补贴等政策措施,降低碳税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徐诺金  
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高额顺差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之一。高额顺差给我国带来了巨额外汇储备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国内货币的供应压力,国际上的贸易争端也逐年增多。本文研究表明,高额顺差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积极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我国储蓄大于投资的结构性反映,并由出口导向政策推动,其过早出现并不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和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因此在改善引进外资质量的同时,必须从我国内部宏观经济失衡着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并优化国内投资,改变奖入限出的出口导向政策和引入外资的战略,实行大进大出、进出平衡的外贸政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腾龙  邵臻励  
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问题由来已久。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巨额累积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造成流动性过剩,使得中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预期,央行数量型紧缩货币政策并不能"封存"过剩流动性乃至消除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实现国际收支的再平衡才能彻底消除流动性过剩的威胁。从双顺差的内涵和现状分析入手,研究双顺差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利益的影响,并提出中国国际收支的再平衡机制和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贺力平  蔡兴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显著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与金融账户顺差并存局面。不少国内学者对这个"双顺差"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首先是一个汇率体制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对各国近年来汇率体制与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郭春松  王俊方  
我国近年持续出现国际收支双顺差,说明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衡,其结果是储备资产被迫大幅增加,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削弱。比较分析国际上一些国家在持续双顺差下国际收支管理的政策与措施,研究其经验与做法,合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对提高我国外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