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0)
- 2023(10685)
- 2022(8732)
- 2021(7848)
- 2020(6243)
- 2019(14127)
- 2018(13433)
- 2017(25092)
- 2016(13590)
- 2015(14933)
- 2014(14436)
- 2013(14531)
- 2012(13483)
- 2011(12512)
- 2010(11883)
- 2009(10487)
- 2008(10064)
- 2007(8524)
- 2006(7448)
- 2005(6635)
- 学科
- 济(66178)
- 经济(66123)
- 管理(37535)
- 业(32874)
- 方法(28844)
- 数学(26986)
- 数学方法(26863)
- 企(23299)
- 企业(23299)
- 中国(18974)
- 农(17319)
- 贸(15208)
- 贸易(15202)
- 易(14893)
- 环境(14675)
- 地方(13065)
- 学(12857)
- 财(12256)
- 业经(11741)
- 农业(11134)
- 制(9527)
- 融(9122)
- 金融(9121)
- 划(9047)
- 银(8952)
- 银行(8917)
- 行(8636)
- 和(8516)
- 发(8430)
- 地方经济(8330)
- 机构
- 大学(199977)
- 学院(197281)
- 济(95219)
- 经济(93981)
- 研究(76184)
- 管理(74753)
- 理学(65999)
- 理学院(65209)
- 管理学(64336)
- 管理学院(63993)
- 中国(57791)
- 科学(46442)
- 京(42145)
- 农(39749)
- 所(38701)
- 财(37196)
- 研究所(36077)
- 中心(33253)
- 业大(32842)
- 农业(31857)
- 经济学(31586)
- 财经(31344)
- 经(29098)
- 经济学院(28743)
- 院(27348)
- 北京(26474)
- 江(25692)
- 科学院(24861)
- 财经大学(23845)
- 范(23669)
- 基金
- 项目(143884)
- 科学(114978)
- 基金(110076)
- 家(100166)
- 国家(99479)
- 研究(97913)
- 科学基金(83861)
- 社会(68120)
- 社会科(64969)
- 社会科学(64957)
- 基金项目(57944)
- 自然(54520)
- 自然科(53333)
- 自然科学(53313)
- 自然科学基金(52419)
- 省(52093)
- 划(46145)
- 资助(44390)
- 教育(42617)
- 编号(34585)
- 重点(33361)
- 部(33112)
- 发(32312)
- 国家社会(30884)
- 创(30142)
- 中国(29047)
- 创新(28555)
- 科研(28334)
- 教育部(27908)
- 计划(27394)
共检索到2789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本文阐明碳价格通过非低碳、低碳技术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减排选择变动,进而影响区域碳生产率变动的理论机制。以此为理论基础,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与反事实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理论假说进行反事实测算。研究表明:碳价格与能源成本的映射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这与不同区域能源消费结构有关;除西部地区外,能源成本对区域碳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单调递增的变化趋势,且2008年后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明显强化这一变化趋势;通过施加不同水平的碳价格,碳市场将促进东部地区碳生产率边际效应与累积效应的显著提升,若拟定碳价格为50元/■—150元/■,东部地区碳生产率分别累积增长0.998%—2.827%,而西部地区碳生产率变化不明显。因此,碳价格约束下东部地区存在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潜在双重红利,能源价格调整、产业碳解锁有利于强化碳价格的正面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成 史丹 王俊杰
碳生产率水平不仅依赖于CO2排放量本身,而且取决于利用各种要素的经济产出能力,但鲜见有文献从CO2减排和GDP提升的双重角度深入探讨碳生产率的改进空间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中国29个省份2003-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估算了我国各省份的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空间,并从外部环境、内部管理和随机偏差角度将该潜在改进空间分解成6种效应。结果表明:1趋于改良的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率在样本期的均值高达69.15%,CO2内部管理效应和GDP内部管理效应是构成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率的主要成因,但CO2外部环境效应和GDP外部环境效应是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率波动的主要诱因;2碳生产率的总外部环境效应和总内部管理效应在趋于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龙如银 周颖
技术进步是促进碳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OFDI逆向技术溢出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文章以中国2005-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究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碳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OFDI逆向技术溢出值每增加10%会导致碳生产率提高0.37%;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碳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影响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OFDI逆向技术溢出值每增加10%将使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分别增加0.87%、0.26%和0.53%。最后,文章结合"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提出加大对技术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促进OFDI行业优化的建议,以充分发挥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碳生产率的积极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龙如银 周颖
技术进步是促进碳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OFDI逆向技术溢出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文章以中国2005-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究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碳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OFDI逆向技术溢出值每增加10%会导致碳生产率提高0.37%;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碳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影响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OFDI逆向技术溢出值每增加10%将使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分别增加0.87%、0.26%和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冬兰 王樱洁
针对提高渔业碳生产率的问题,测算1978—2011年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渔业碳生产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渔业碳生产率整体在逐年提高,但各省市间的渔业碳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大。天津、江苏和山东的渔业碳生产率排名前3位,广西、海南和浙江排在最后;从海域视角看,呈现出由渤海、黄海和东海到南海渔业碳生产率逐渐降低的趋势。对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效应的因素主要有渔业发展水平(0.023)、产业结构(0.438)、对外开放度(0.044)和技术进步(0.760)。从低碳渔业经济模范市、渔业科技进步和渔业外贸3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碳生产率 沿海渔业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成 王建科 史文悦 李远
本文以中国各省份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碳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七重因素分解,分解时不仅考虑了能源结构变动的影响,还充分利用了全要素框架下的生产率信息,重点探讨资本、劳动和能源三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对碳生产率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碳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主要受技术进步(正效应)、资本能源替代效应(正效应)和劳动能源替代效应(负效应)三个分解变量的影响,而技术效率(负效应)、随机偏差(负效应)、规模效率(正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正效应)的影响较为有限;2资本能源替代效应和劳动能源替代效应在样本期间的波动幅度最为明显,且两者在影响力度上呈现了此消彼长的角力格局,但两者在影响效果的变化方...
关键词:
碳生产率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要素替代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杰 孙自敏
本文基于1998—2018年31个省份的种植业碳生产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Markov链方法对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种植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进行实证考察。研究表明,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总体区域差异表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倒“N”型演变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部分经济区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和极化特征;在整体上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向高水平方向转移趋势明显,高水平地区种植业碳生产率呈自我强化状态且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种植业碳生产率的提升不仅要把握种植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还要积极利用经济区之间种植业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实现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的跨区域协同提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郑宝华 谢忠秋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在梳理了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现状后,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在不考虑低碳因素下的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对全国及三大区域的收敛性进行了解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慧 邓小乐
本文以1995-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我国资源型区域与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率收敛特征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碳生产率提升的重点区域是资源型区域。虽然资源型区域与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率存在差距,但从收敛速度可以看出,资源型区域只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就能缩短追赶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的进程。同时我国的区域碳生产率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但由于资源型区域低碳试点工作起步较晚,没有有效发挥出碳生产率相对较高的资源型区域对于相邻资源型区域的溢出效应。今后在资源型区域中建立资源型产业低碳示范园区
关键词:
资源型产业与碳经济 生产率收敛 生态损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倩 高翠云
当各地区减排成本增速高于经济增速时,单一碳排放效率指标已无法完整刻画减排情况。本文基于全局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Global NDDF)及其对偶原理测算得出2010—2015年中国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效率最高,而东北与西部地区效率最低;全国各地区总的碳减排成本增长率与经济增速比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大部分地区总减排成本增速大于经济增速。这表明碳排放效率提升是以高于经济增速的减排成本投入实现的。数理推导结论表明,解决减排成本增速远超GDP增速的困境,需满足碳影子价格增速小于碳生产率增速。计量模型进一步证明,中国碳影子价格增长速度高于碳生产率增速导致了减排成本增速快于经济增速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以多元指标体系替代单一的碳排放效率指标,全面衡量减排能力;构建全国碳交易市场以缓解各地区碳影子价格异质性现象;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胡焕庸线西北和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低的“V”型分布态势;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严格收敛;效率改善指数是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主导性因素;产业结构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与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最低,而数字化与胡焕庸线沿线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胡焕庸线西北和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低的“V”型分布态势;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严格收敛;效率改善指数是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主导性因素;产业结构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与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最低,而数字化与胡焕庸线沿线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晓华 李磊
基于面向产出的CRS及VRS的DEA模型,针对2011年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和碳生产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可分为四类地区:高碳生产率高能效地区、低碳生产率高能效地区、低碳生产率低能效地区、高碳生产率低能效地区。四类地区碳生产率提升潜力差异较大。因此,为了提升省碳生产率,各省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合理设置地区目标。研究结果对于根据地区差异设定不同的能源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能源效率 碳生产率 数据包络分析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苏方林 黎文勇
本文利用2006-2013年数据分析了贵州地级市碳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趋势,发现贵州地级市碳生产率总体呈斜"N"型增长趋势。然后建立考虑空间效应的碳生产率活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财政环保支出、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人均GDP对碳生产率活动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贵州地级市碳生产率不仅具有空间集聚性,而且存在溢出效应,且这种空间溢出不是误差冲击对碳生产率活动产生影响,而是通过相邻地区碳生产率活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发挥作用。
关键词:
碳生产率 空间效应 产业结构 空间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海鹏 王子瑜
利用产出距离函数将农业碳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变化,并实证测算1995—2016年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年均提高3.57%,单位GDP碳排放量年均下降3.31%,累计下降50.96%,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效应。(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正向影响,劳动力价格上涨有负向影响。(3)中国农业碳生产率表现出"东高西低,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东南沿海省份和西北省份存在区域"农业碳生产率缺口",且呈缺口扩大趋势。鉴于此,为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